鄧集慧 蔣燁
[摘要]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將現實世界虛靈化為精神世界,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言:“藝術是一種創造,所以要化實為虛,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的表現。”中國藝術之“虛”是一種覺解和生活方式,古往今來體現在中國人文藝術的方方面面,如文學、書畫、音樂、舞蹈、園林等等。而本文主要論述中國古典園林之“虛”,以“儒釋道”古典哲學思想作為“虛”的美學思想基礎,通過分析空間形式營造園林虛境和運用虛借藝術造園手法兩個主要方面來闡述“虛”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形式中的作用,并強調“虛”在園林藝術中的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園林;虛景;虛借;意境
“虛”的內涵
“虛”指抽象的、無形的、微妙的感知體驗,大多時候是一種想象和聯想后領悟到的意境。它不是那種簡單的空白、空洞、空虛和虛無,而是在其間蘊涵著極為豐富的間接形象。它是一個更重要有用的空間——一個想象的、空靈的、意味深遠的空間,它可以使文學、繪畫、園林等藝術進入一種自由至美的意境。“虛”是中國傳統美學核心意境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尤其受到東方哲學思想的影響。
儒、釋、道三家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框架,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提出了“虛”觀念。道家學說主張“自然無為”,強調“天地之美”,在老子看來,天地的萬有虛無是相依相存的,而且“有生于無”,虛勝于實。佛教傳人中國,受道家學說以及儒學的影響,與玄學相結合形成禪宗,禪宗肯定了“無”,并發展了“空”,禪宗這種清靜空寂的世界觀及審美觀直接促成了表達“虛空”觀的內在抽象美。而儒學則將自然的、心靈的審美標準以中庸的姿態顯現于人世,它為道家和禪宗思想的“虛”提供了一個合適的限度“師法自然”,同時又提煉出片段,并將其抽象化,建立適合的“自然像”,糅合出“天人合一”的審美思想。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的極端趨向。儒釋道對于“虛”在觀念形態上達到了統一和互補,凝練出“虛境”美學觀念。這一觀念被后世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指導實踐及理論研究,并在實踐中漸臻成熟形成獨特的民族個性,創造出別具特色的美學理論體系。
園林空間中的“虛景”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目的,而是追求一種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意境。這種意境在審美理想上講究實景與虛景、靜態與動態、主觀與客觀的和諧統一;在審美欣賞上則講究人對物的感受,心與物的交融。園林空間的處理、園林意境的創造皆具有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特征。用園林中的風貌寄托造園者的思緒與志懷,把客觀存在的事物引為某一存在于思維中的虛境,化景物為情思、化實景為虛境,創造出情景交融的空間意象,是園林藝術的至高追求。
園林空間有開敞、閉合、縱深、內外等不同,將這些不同的空間按使用功能、動態觀賞、靜態觀賞的要求進行劃分組織是園林空間組織的重要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將以上空間布局形式綜合應用,使空間有大有小、有明有暗、有開有閉、有內外、有縱深、有過渡,形成一個有節奏、有變化而又統一的空間體系。但空間常常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大小空間相會,多種空間進行組合,或串聯或并列,綜合交錯的。使單一空間變為多樣空間,使靜觀視線轉化為動觀視線,把一覽無余的景色轉變為層層引導、處處更新、步步深入、曲折多變的境界,以提供能持續欣賞的程序,需要對空間進行拆分整合,利用特殊的造園手法來實現。
空間帶給人的感受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高大、有的低矮、有的空曠、有的狹窄等等,對人的身心變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虛實空間的對比變化遵循著“實處求虛,虛中得實,淡而不薄,厚而不滯”的規律。如蘇州拙政園倒影樓利用水中的倒影與庭院景致相互滲透,來以虛襯托實之美。北京頤和園以昆明湖來襯托萬壽山豐富的景致。利用湖面具有擴展延伸景物的特點,將萬壽山有限的風光轉化為無限風光。寧波天童寺古道兩旁有大片松林,路人經過這條古道時,就能體會到“未入天童心先靜”的狀態。寺院空間與古道相接,從而使寺院空間擴展了無數倍,增強了園林空間的延伸性。蘇州獅子林的曲廊,造園家利用廊“長”和“曲”的特點,借“曲”組景,借“曲”生幽,巧妙地將周圍景致與其串聯起來,可以在無景處生景,增加了景深層次,增添了園林趣味,讓園林范圍無限延伸。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實景是虛景存在的基礎,虛境是由實境引發的想象的空間,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聯想中的延伸和擴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隨著具象引發的想象而產生的對情、神、意和感悟的“象外之旨”。而這一獨特的空間境像給予人們的則是一種置身于園林中身之所歷、心之所悟的生命感和宇宙感。
造園手法中的“虛借”
明代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中就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藝術原則,對我國園林藝術有著深遠的意義。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營造園林虛景的過程,也巧妙地運用了虛借這種手法。為了塑造園林虛景的虛借形式有借聲、借光影、借芳香、借氣象等等。園林中的聲、光影、氣味、氣象等虛景要素沒有可供其直接借助的實體形態存在,所以要把握時機的借鑒一切不確定、靈活多變的虛景元素,也就是計成所謂的“因時而借”。如鳥鳴、芳香、梵音、日光、月色、倒影等等。
借聲。鳥聲是大自然本色的體現。其音色優美婉轉。利用鳥聲烘托山林之寂靜。蘇州太平山莊半山亭有楹聯為“高樹鳥啼青嶂里,半山泉響白云中”,描述鳥聲、泉聲融合為一體,合奏出讓人為之感嘆的天籟之音,在宛如屏障的青山中和白云間回響。鳥鳴聲為園林增添不少趣味。悠悠的梵音,會讓產生人超脫世俗紅塵之心境。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腳下的凈慈寺,每當傍晚寺廟里梵鐘敲響,鐘聲清越悠揚,在南屏山中回蕩,隨風遠播,可傳達到西湖彼岸,回音蕩漾,鐘聲、回音交融在一起,經久不息,形成“南屏晚鐘”的悠遠情韻。
借香。聞香入境是中式園林營造氛圍的常用手法。園林中的香味有很多種,如植物散發的芳香、書香、墨香、檀香等等,這些香氣令人心曠神怡。如蘇州拙政園的“遠香堂”,遠香堂為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筑,堂名源于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因水中遍植荷花而得名。夏日荷風送香,令人神清氣爽。
借光影。光影借助中式園林中形態各異的造景元素和豐富多樣的空間形式,在園林中傳達著奇妙無窮的光影魅力。光象征著生命,太陽的東起西沉引發人們對自然萬物豐富的想象。如隋朝楊素在《山齋獨坐贈薛內史》中說過:“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描述了太陽升起世界萬物欣欣向榮的生機景象。唐白居易在《湖亭望水》有“日沉紅有影,風定綠無波”的名句,將黃昏日落的迷人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只要有日月天光,便會有形影不離。光線的強弱會使影的濃淡變化不息,若巧妙加以運用,就能收到極好的藝術效果。古典園林中,梅旁的疏影、石旁的怪影、花下的碎影、粉墻的剪影、水中的倒影等等都是虛與實的結合、意與境的統一。如拙政園的“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朱紅色的橋欄倒映在水中猶如絢麗的彩虹,利用倒影摸不著看不透的特點,與園林中的實景要素相結合,產生虛境之美,為園林景致錦上添花。光影所烘托的意境是寄情于園林中的物境,情生于景又超出所寄托的事物之外,讓人無限回味與遐想。
虛景是園林中實景以外的境像。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虛境景觀由空間、聲色、氣味、氣象與實景結合生成,通過“虛借”造園手法創造出來。并使之契合而成以不測為量的、令人品味不盡的空間美的組合,富有氣韻的生命感。
結語
中國美學推崇“虛”,其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將現實世界虛靈化為精神世界,中國藝術之虛是一種覺解和生活方式。中國古典園林中“虛境”的營構,反映了儒、釋、道“師法自然、唯道集虛、空靈寂靜、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融合;在造園藝術上介入了“巧于因借”的手法,運用“虛借”的表達方式使園林景觀獲得“天人合一”的物我交融、飄然脫俗的意趣,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審美境界。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14
[2]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5]陳從周,說園[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6]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人民出版社2009.
[7]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8]彭鋒.中西美學中的虛與實[J].北京大學學報,第48卷,第1期,2011(01).
[9]宋珊,鄒志榮,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園林的繼承與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9
[10]戴孝軍,心與物的和諧——莊子“游心”思想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J].美與時(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