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崎

[摘要]常州梳篦自清代享有“宮梳名篦”的美譽。1950年,常州梳篦達到巔峰,年產3000萬張,海外市場占總產量的40%。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洗發水和塑料梳子逐漸代替梳篦的功能,常州梳篦的銷量逐年下滑。而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給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藝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關鍵詞]常州梳篦;數字化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
梳子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伴隨人類生活了6000年之久。篦箕的歷史也有2500年。文人雅士,通過描寫梳篦的美,贊頌使用者的美。如“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梳篦工人,通過勞動號子,唱出心中苦短。如《四煞歌》:“旺季日夜忙煞,淡季無吃餓煞。老板面孔兇煞,看見老板娘嚇煞。”母親入殮,長女為其梳頭,哭唱《梳頭經》,表達對母親的哀思。梳篦伴隨著人們走過了風風雨雨,而如今梳篦產業搖搖欲墜。
吳瓊先生提出了以現代工業設計理念振興常州梳篦傳統手工藝產業的想法,用柔性生產代替傳統手工業生產。梳篦的現代化不僅是在生產方式上的現代化,也要在吸引和培養人才的方式上現代化。本文通過研究常州梳篦的數字化保存,試圖探尋通過數字化手段復興梳篦的道路。
一、常州梳篦傳統手工業概述
(一)常州梳篦的歷史
常州不僅有著悠久的梳篦生產和使用歷史,還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常州民謠:“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特產,花開并蒂”,正是傳頌著這一悠久的歷史。
1973年在常州市東郊出土東晉古墓中,發現有半圓形木梳,這是常州有據可考最古老的梳篦。
明清之際,常州出現專門記錄梳篦的人員,他們將常州梳篦的名聲傳播得更遠。如常州西郊八景中有“文享穿月,篦梁燈火”之名,乾隆年間《常州賦》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載。自梳篦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宮廷御用梳以后,位于常州城西,緊鄰運河的篦箕巷,成為制造篦箕和木梳的符號。
(二)常州梳篦的現狀
常州梳篦產業在地方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工業化生產出現以前,常州梳篦產業是家族世襲制傳統手工業。其較系統的分工協作方式和較成熟的工會制度,使常州梳篦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遠銷海內外,成為常州產業的支柱。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洗發水和塑料梳子逐漸代替了梳篦,自然環境的惡化使梳篦的原材料成本不斷提高,國內出現“譚木匠”等其他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加上外國企業的沖擊等,常州梳篦業出現了危機①。
二、常州梳篦保存的必要性
(一)常州梳篦的歷史文化價值
梳篦自公元前4000年一直沿用至今。自管仲壯大華夏民族到儒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融于骨髓之中,梳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存在形式,它見證了一個地區文化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其悠久的歷史中蘊藏著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積淀了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具有歷史文化傳承價值。梳篦在數千年的歷史演化中,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愿望、快樂和想象,其獨特的魅力和吉祥寓意,使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放異彩。
(二)常州梳篦的藝術價值
梳篦的發明與工藝的創制有著超越實用的審美意趣,精美絕倫的雕刻工藝和繪畫技術使梳篦更具收藏價值。梳篦雖然小,但能工巧匠們通過雕、刻、繪、燙等技藝將梳蓖精雕細刻成工藝品。常州梳篦造型極為美觀。在近代,先后在美國的兩次世博會上獲得銀獎和金獎。宦官李蓮英為慈禧太后梳頭用的常州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三、常州梳篦數字化保存的可行性
(一)數字化保存的定義
“數字化保存”,顧名思義,就是使用數字化技術將平面與立體信息、圖像與符號信息、聲音與顏色信息、文字與語義信息等等,表示成數字量,并方便地存儲、再現和利用的技術②。3D數字化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文物通過3D建模保存后,對其研究、展示、傳承、保護、存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數字化保存的方式
數字化保存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1.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簡稱VR,是一種可以讓人沉浸在虛擬世界中進行體驗的技術。這種技術主要運用在醫療、娛樂、軍事、室內設計等方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常州梳篦“文享穿月,篦梁燈火”的景象,感受篦箕巷當年門庭若市的場景。
2.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簡稱AR,是一種通過設備,在現實場景中增加虛擬影像并可進行互動的技術。這種技術覆蓋面較廣,運用于醫療、娛樂、軍事、旅游、古跡修復等方面。對于那些殘破的梳篦,通過增強現實,可以復原制作完成時的精美,也可以讓人體驗“滿頭行小梳”的樣子。
3.利用全景投影技術。全景投影技術,英文為video mapping,是將影像投射在非常規屏幕上的技術,如汽車、建筑等等。給古跡制作全景投影,可以讓古建筑煥發第二春。
(三)數字化保存與傳統保存的比較
數字化保存具有以下四個優勢:
1.降低工作成本耗材。梳篦作為傳統手工業,人力成本大,耗材多。隨著現代洗發水等洗漱產品的普及,梳篦失去了原有的實用功能。若采用數字化保護方式,經過信息化處理,保存在電腦中,雖然前期制作的成本高,但大大降低了保存的成本。當有人想體驗觀摩梳篦的制作工藝時,可以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而不是真實的制作,從而節約耗材。
2.益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藝復雜,七十三道工序中一道工序失傳,便無法制作梳篦。通過數字化的保存,即使后繼無人,也可以將梳篦的制作工藝保存在電腦中。如果有人愿意了解梳篦,或是愿意體驗制作一把,便能通過影像記錄學習,抑或通過VR技術模擬制作。
3.便于文化交流。傳統文化的保存信息閉塞,通常只在博物館中。通過博物館觀看可能不知道一些文化遺產如何使用。如果使用VR技術,可以讓人親身體驗如何使用以前的東西。而且通過網絡,將有效擴大普及的范圍,讓人們用電腦和手機就可以了解梳篦。
4.易于修復和管理。傳統的保存如果遇上火災或戰亂,文物極有可能就毀壞。而通過數字化的保存,運用AR(增強現實)技術便能在視覺上還原。通過3D掃描技術可以對文物進行細致比對,大大加強了文物的管理。
四、數字化保存的應用
常州梳篦制作工藝的數字化保存主要應用在兩方面,一是面向大眾科普知識,二是面向專業從業人員生產教學。
(一)科普知識
1.培養興趣
出生在數字時代的孩子,從小就接觸數字產品。以前培養孩子對梳篦的興趣主要看孩子是不是出生在梳篦世家,而今天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可以讓更多的孩子對梳篦產生興趣。俗話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這樣梳篦產業便可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涌人,梳篦的創新與發展就有了新鮮的血脈。
2.增強民族自信
梳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存在形式,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讓大眾了解梳篦制作工藝,更是了解一個地區文化歷史的積淀,了解一個地區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國特色的道路正是由這種平時不起眼的物件一點點積累起來,量變引起質變,讓中華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獨樹一幟,為世界文化遺產增添寶貴的一筆。
3.刺激購買
多少個世紀以來,萬千青絲白發穿經于梳齒之間,將民族的記憶駐留,將生活的文化演繹,同時還烙下了時代變遷的印痕和蹉跎年華的身影,并且在其銘刻歷史文化年輪的漫長歲月中,又隨之萌生著一種潛在的約定俗成的規范力量。大眾了解梳篦背后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購買梳篦就不是購買梳篦本身,而是一種情結。這種情結轉而又去創造新的故事,積淀新的文化。如此反復,讓梳篦的文化越積越厚,中華民族的文化也越積越厚。
(二)生產教學
1.減少耗材
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木材成本隨之升高,梳篦的成本也不斷攀升。傳統的學徒通常是觀察師傅的動作,然后進行模仿,在不熟練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廢品,而且在師傅言傳身教下學習的時間少則五年,多則十年。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學徒在虛擬的環境下練習操作,反復了解操作的動作,等到自己上手操作時,已有足夠的了解.降低廢品率,也就降低了耗材。
3.增加教學人數
傳統的師徒制,師傅的精力有限,帶的人數也就有限。將梳篦制作工藝數字化后,通過增多設備,便可增加教學的人數。也可通過網絡,讓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學習梳篦制作。這樣不僅是中國人可以學習梳篦的制作工藝,外國友人也可以學習制作梳篦,幫助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
3.提高教學效率
師徒制下,徒弟一旦很多,給每個徒弟的時間就會變少。利用數字化的手段,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甚至自學。對于有些師傅,他可能自己知道如何把梳篦做得很好,但讓他說出來,又沒法說出個道道來,于是師傅只能讓學生自己領悟,有些學生悟性高能領悟,有些則不能。對于那些領悟不能的學生,便可通過數字化虛擬的環境,和那些名師面對面,這樣更容易領悟制作梳篦的要領。
五、總結與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總結出以下兩點:
第一,數字化保存相對于傳統保存,具有耗材小、吸引力高、信息覆蓋面廣、易于前后對比和易于視覺修復的優點。在數字化時代下,我們也不是要完全拋棄傳統的保存方式,而是利用數字化保存服務于傳統保存。
第二,數字化保存在對現代人的科普教育和生產教學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增加人們尤其是孩子對梳篦的興趣,增強民族自信心,刺激人們購買。在生產教學方面,數字化保存具有減少耗材、增加教學人數、提高教學效率的優點。
常州梳篦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方雷氏創造出梳子,陳七子獄中做出篦箕,幾經興衰,都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現在,面對數字化時代,常州梳篦也要做相應的改變,將自身與數字技術相結合才能在時代的進程中順風順水。常州梳篦數字化保存后,能在更廣的平臺上,面向更廣大的人民群眾,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火種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注釋:
①吳瓊.以現代工業設計理念振興常州梳篦傳統手工藝產業[D].南京林業大學,2006
②魏利偉,李文武,劉俊華.國內外文物數字化保護標準現狀及趨勢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6,(06):91-96
參考文獻:
[1]楊晶.中華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0
[2]徐丹.基于工藝角度對常州梳篦的分析[|.大眾文藝,2013(11):76-770
[3]吳瓊,以現代工業設計理念振興常州梳篦傳統手工藝產業[D].南京林業大學,2006.
[4]魏利偉,李文武,劉俊華.國內外文物數字化保護標準現狀及趨勢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6,(06):91-96
[5]段筆耕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以常州梳篦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6,(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