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虹 賈正暉


[摘要]文章從信息認知的視角對廣東民間音樂進行研究,通過對廣東多地社區的調查,從民眾對廣東民間音樂的喜愛狀況、受沖擊原因認知、發展認知和存在價值認知等方面進行數據統計和相應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民間音樂;認知;信息;調查
隨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工作的推進,傳統文化復興已經上升為國家文化戰略。在剛剛結束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到堅定文化自信,強調“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廣東省作為經濟強省同時也是文化大省,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僅民間音樂就多達60多個樂種,包括粵劇、潮州音樂、廣東音樂、咸水歌、梅州客家山歌、龍舟說唱等,其中有30多項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民間音樂是相對于專業音樂創作來說的,是普通百姓集體創作的作品。目前關于廣東民間音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廣東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及流變;田野考察與個案研究,如從地理和環境的視角對梅州客家山歌進行實地考察;廣東各種民間音樂的教學教育;廣東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非遺”保護信息化等,目前關于廣東民間音樂認知狀況的研究相對較少。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民間音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把握民眾對民間音樂的認知狀況是傳承與發展廣東民間音樂文化的前提。本文根據法國信息論美學創立者莫爾斯教授的觀點,將廣東民間音樂看作是一種信息,實地調查研究民眾對廣東民間音樂信息的認知狀況,并運用計算機軟件對調研數據進行計量分析。
一、問卷設計及數據來源
首先,在國內外成熟理論的基礎上,項目組成員參考相關文獻,初步設計出問卷;然后,咨詢相關專家和有關人員意見,對問卷內容和結構進行修改;最后,采取線上發放問卷和線下到附近社區隨機選取居民的方式同時進行問卷前測,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問卷存在的語法及措辭問題,形成最終問卷。
本次調查時間是2015年7月至10月,地點選取在廣東省的廣州市、佛山市、汕頭市、揭陽市、梅州市、河源市等地的多個社區(村)。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方式進行數據收集,采取訪談員與社區(村)受訪人員一對一的交流方式完成。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371份,通過剔除回答不完整的無效問卷,得到關于廣東民間音樂信息認知狀況的有效問卷320份,利用SPSS19.0軟件對受訪人員的基本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從表1可知,本次調研訪談對象比較全面:受訪人員的性別比例基本均衡,年齡主要集中在19-35歲(52.8%)和36-55歲(23.8%)的中青年;文化程度較高,高中或中專的占比28.8%、本科及以上占比27.5%;個人月均收入偏低,1000元以下和1001-3000元的共占比70.9%;受訪人員的職業基本包含社會各個階層。
二、廣東民問音樂信息認知狀況分析
l、對廣東民間音樂信息喜好狀況的調查。在當今信息多元化的環境下,民眾對音樂文化信息有更多的選擇,因此,本次調研首先了解民眾對廣東民間音樂的喜好狀況。訪談員經過相關介紹后,提問受訪者是否喜愛廣東民間音樂,其中131名受訪者表示喜歡,占比40.9%,189名受訪者表示不喜歡,占比59.1%,調查情況與項目組預期相符。廣東民間音樂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鼎盛發展并產生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和杰出人才,受眾基礎廣泛。但是,現在廣東民間音樂卻漸漸被輕視,喜愛與接受程度大大下降,發展前景令人憂心。項目組繼續訪談了解原因,喜愛廣東民間音樂的原因:①娛樂興趣,②消磨時間,③工作或專業學習需要,④舒緩壓力放松心情,受訪者選擇分別占比38.2%、19.1%、12.2%和30.5%,可見受訪者主要把廣東民間音樂作為娛樂愛好或者是舒緩壓力放松心情的需要,這點可作為廣東民間音樂發展方向的啟示。不喜歡廣東民間音樂的原因:①內容老土,②形式陳舊,③題材過時,受訪者選擇占比為34.4%、42.9%和22.7%,形式陳舊是不受喜愛的最主要原因。廣東民間音樂源于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有些方面有待改進。
2、對廣東民間音樂受沖擊原因的認知。曾經繁榮的廣東民間音樂目前面臨發展困難的境地,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次訪談也探討了其中的原因:①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廣東民間音樂自身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②當前政府相關部門對廣東民間音樂的重視與投入不夠;③外來文化的入侵使民眾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發生變化;④社會發展必然趨勢。受訪者選擇占比為36.6%、36.6%、18.4%和8.4%,第①和②選項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信息時代飛速發展,廣東民間音樂面臨很大的發展障礙,如理論研究滯后、消費市場萎縮、人才培養隊伍青黃不接等。但是,廣東民間音樂已經存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能夠留存下來的劇目、曲調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精華部分,體現的是當地民眾的智慧,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傳統文化發展需要開創新局面激發新活力,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復興的日益重視,在相應政策的大力保護和各方力量的共同扶持下,廣東民間音樂定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重現昔日的燦爛輝煌。
3、對廣東民間音樂發展的認知。從圖1可知,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當前廣東民間音樂發展情況不佳,這與真實狀況相符,但有38%的受訪者認為是正常發展,這有點出乎意料。在本次訪談中,對于廣東民間音樂的未來發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老一輩憂心忡忡,擔心廣東民間音樂的傳承問題,年輕人則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甚至表現出有些冷漠與迷茫。缺乏觀眾和聽眾,特別是年輕的觀眾和聽眾,是當前廣東民間音樂發展的瓶頸問題。廣東民間音樂的演出和受眾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有觀眾和聽眾的欣賞才會有更好的演出,有更好的演出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和聽眾。引導年輕人了解和關注廣東民間音樂,培育良好受眾基礎,才能形成演出和受眾互動的良性循環,促進廣東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4、對廣東民間音樂存在價值的認知。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民眾的價值觀念無可避免地發生轉變,信息時代使民眾的生活節奏不由自主地加快。廣東民間音樂是由普通百姓共同演繹共同享用的,是一門口耳相傳的藝術,作品表現節奏相對緩慢。本次訪談中,與受訪者探討了廣東民間音樂的存在價值:①廣東民間音樂只是老一輩的娛樂興趣,沒有什么存在價值;②廣東民間音樂是嶺南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應該加強保護和傳承;③對廣東民間音樂進行適應時代潮流的改變比對其進行傳統保護更重要。選擇第②項的有215人,占比67.2%,可見大部分民眾認同廣東民間音樂的存在價值。同時,有24.1%的民眾認為對廣東民間音樂進行適應時代潮流的改變比對其進行傳統保護更重要。文化創新要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迎合潮流還是堅守傳統?如果迎合潮流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革?這是當前擺在從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工作相關人員面前的難題,關系到廣東民間音樂未來的發展方向,有待深入的發掘與探討。
5、對廣東民間音樂生存瀕危的態度。當問到如果有一天廣東民間音樂失傳了,你會感到①不能接受,②很可惜,③正常,④無所謂,各選項的占比分別是15.9%、62.8%、13.1%和8.2%,可見絕大部分民眾對廣東民間音樂還是很珍惜的。因此,一方面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廣東民間音樂的樂器、劇種、曲目等常識,構建廣東民間音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圍;另一方面是從小教育,此次調研中大部分受訪成年人表示,在他們的中小學甚至大學時代都沒有關于廣東民間音樂方面的教育。多年以來的應試教育,從小給學生灌輸的是一切為了考試取勝,大量的作業和課外班充斥了學生的業余時間,使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更不要說收聽和觀看廣東民間音樂。可喜的是,這種情況近年有所改變,據項目組調研所知,有些地區已將民間音樂納入了教育體系,如廣州市目前的中小學教育中出現了體現本土民間音樂特色的教材,教材是簡譜版并使用粵語編著,內容有廣東童謠、粵劇、廣東音樂等,普遍受到歡迎。
結語:通過對廣東多地社區(村)進行調查發現,民眾對于廣東民間音樂信息的認知度普遍不高,關注度不夠,但對其存在價值和生存瀕危狀態則較為關心。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廣東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國家、社會、民眾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統一部署和規劃。
參考文獻:
[1]邵志芳,認知心理學:理論.實驗和應用(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張文彤,鄺春偉SPSS統計分析基礎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諸薇娜,音樂認知研究及其計算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