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麗
[摘要]漆畫歷史悠久,在長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時至今日,漆畫作者們始終為是師承傳統形式、技法,還是直面創作新傾向這個兩難問題而苦苦探索。為此,我們在指出了當代漆畫的歷史沿革以及漆畫創作存在的基本誤區基礎上,從材料性、繪畫性、工藝性幾個方面的內容做出分析,說明只有在充分尊重傳統、理性分析傳統的基礎上,才可以做到創新和開拓藝術的視境界,給予漆畫以時代性。
[關鍵詞]當代漆畫;創作理念;新傾向
我國現代漆畫來源于古老的漆藝,逐漸產生了獨屬于自身的獨特藝術表現手法,時至今日,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從1984年,現代漆畫進入到國家美展開始,它逐步為人們所熟悉,為人們所熱愛。到現在,中國漆畫領域的創作者們也如兄弟繪畫藝術一樣,接受了傳統美術理論和現代美術新思潮的雙重影響,形成了對創作新傾向的主動探索潮流。對這股潮流加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國漆畫藝術的歷史淵源
從世界范圍看,我國是使用漆器最早的地區,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木胎漆碗,由此而后,各地的人們紛紛為漆之美所折腰,在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著作里面,便已經記載了虞夏時期使用漆器的情況。其后商代的黑漆、戰國的曾侯乙墓漆畫,均可以說臻于成熟完美的狀態。到了漢代,附屬于器物之上的漆畫,從規模與題材上看都極為豐富,頗成規模。爾后隨著唐代的發展,以及宋代的進步,漆畫經久彌新,規模也在持續擴大,對周邊國家漆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到漆畫始終是附著于漆器之上的,在創作上受到一定的制約,這種情況一直到了20世紀30年代才有所改觀,當時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的一些學生,將漆藝和繪畫統一起來,形成了漆畫藝術。到了60年代,我國的藝術家受此影響,基于傳統漆器的營養,形成中國新興繪畫藝術品種。
二、漆畫創作的觀念誤區分析
作為一種新的繪畫藝術形式,漆畫的主語無疑是“畫”字,因此它應當符合繪畫的基本規律及藝術形式,同時滿足漆畫自身的獨特藝術規律,形成與兄弟藝術不同的語言個性。也就是說,那種以器為主、以畫為附庸的裝飾類小品,是不能成為漆畫創作主流的。因此,在進行漆畫理論研究與實踐創作過程中,需要走出漆畫只和裝飾劃等號的誤區,形成更富有思想內涵的作品,同時在作品中表現出藝術性與工具性的特點。另外,很多漆畫創作者往往囿于漆藝形式,卻無法從中謀求創新,這實際上已經對我國漆畫的良性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漆在材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工藝上也奇詭多變化,手法可謂相當繁復,因此需要高超的技藝加以輔助。材料是基礎,但卻不是根本,若想使材料得到駕馭,充分的藝術能力才是本質。也就是說,漆畫需要將材料、繪畫、藝術相結合,特別是注意到繪畫和藝術的部分。也就是說,對繪畫藝術不夠重視,唯技術論、唯材料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會成為現代漆畫創作新傾向的阻礙,只有三者兼備,才有助于這一藝術門類的健康發展。
三、當代漆畫創作新傾向
(一)材料性創作新傾向分析。首先,漆畫需要使材料中的漆性得到釋放,基于我們國家傳統的漆器來分析,有相當一部分皆以流漆朱墨的應用,或者是錐畫、描飾的線條應用組合。無論如何,漆畫作品里面皆有一種抽象化的特點,可以表達出創作者的心性與外在工具材料的物性結合。二者結合得越是自然和諧,則越容易使漆畫由裝飾性功能向藝術性功能過渡,表達出首要的東西則器物原型,轉化為主體情感,或者是在自然帶動下抽象得到的藝術法則。應該說,漆畫藝術在本質上講,即可歸入到獨特性的繪畫形式之中,它所應用的材料、材料所表現出的質感,還有材料的紋理等可以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力,創作者對其更恰當的應用,可謂是創作新傾向的一種重要表現。比如對于喬十光所創作的漆畫作品《放射》來說,飛濺式的成滴漆藝作品,用于表達出朱墨合理搭配的效果,即可謂是對漆材料的合理創新。
其次,在談及材料創作新傾向時,需要考慮到工藝技術方面對其造成的控制問題;在進行漆畫創作時,要求更深入了解和把握材料的個性,使材料得以和繪畫結合起來,自成一個體系,并且擁有繪畫的藝術化特點,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在此過程中,要求關注到材料的感性展現問題,使材料感性展現的繪畫特質突出出來。從漆畫應用材料上看,其所擁有的傳達方式,似乎更加強調意識與無意識的結合,造成一種作品的自然純樸之感,這就要求對附著于材料之上的工藝與工序進行研究,特別是關注到工序的整個傳達過程。
(二)繪畫性創作新傾向分析。現今,各門類的藝術創作,在活躍程度方面,都是與經濟的高速發展速度相協調的,尤其對于中國現代漆畫來說,其在初始創作時,便得到了有意識的保護,擁有一大批專業的藝術家們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探索,付出了很大努力。材料是從現實生活中來,所做出的繪畫性努力主要體現在基于此的構圖方面,以及色彩還有造型上的調整變化。比如我們欣賞漆畫作品《魚米鄉》時,可以明顯發現這幅作品的創作者將來源于民間生活的一種繪畫手段,同裝飾性的繪畫形式相結合,用以突出江南農家的色彩與味道,看其畫面,弧線應用較多,且弧線整體又構建成為一個橢圓形的圖景,一方面展示出了近方向魚塘景色,另一方面展示出了遠方的房屋、遠山景色,把遠近位置關系形象地表達出來。如此一來,便防止了組織結構方面的生硬,用繪畫性代表了現代審美的別致特色。總的說來,在漆畫繪制過程中,那種來源于生活的綜合化提煉方式,尤其在表現形式上更為理性的推敲,使得漆這種材料能夠和繪畫性融合為一處,對于此種繪畫形式的創新探索是大有幫助的。
而在繪畫的工藝技術方面,有的創作人員卻似乎只注意到了漆畫在繪畫性方面的獨特之處,卻忽略了材料特性所帶來的影響,為了改變這個突出問題,需要不斷開動腦筋調整各方面的關系。特別是對繪畫形式進行考量時,作品需要做視角上的變更,以焦點透視的辦法,表達出物象及空間的美感。唯其如此,方能夠利用刻填還有描飾的辦法,實現繪畫主題的無限延伸,比如我們看《皓月紅燭》這個作品,很明顯可以發現它對于現代繪畫手段的應用,使之同漆畫形式實現了完美結合,以其來表達現實生活時,帶出的美感便可謂是極具感染力的,同時又不失漆畫自身的繪畫屬性。這幅作品突出說明了故鄉分離后,老夫妻互相守候最終相聚的場景,因為有現代表現主義形式的融合,再加上色彩的大膽創新,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工藝性創作新傾向分析。首先,對于現代漆畫作品來說,通常將工藝性置于繪畫性方面加以統一考慮,可是因為繪畫性傾向所表現出的一些漆畫問題,創作者也開始了相對獨立的思考,試圖從不同角度對該問題加以分析,在此期間,有些作者希望直接借助大漆當作繪畫材料加以創作,即是將工藝性和繪畫性相區別的實踐操作。此類非轉譯式藝術語言,可謂較具創新性。同時,另一些創作者出于使漆畫在繪畫技巧方面展現出更生動特色的要求,開始對繪畫技術加以創新,在里面結合了油畫、國畫等技術,或者依靠油彩、水墨乃至金屬材質等吸納到同一部作品中,顯現出豐富用料的特點,這也對工藝性提出了很高要求。由此,漆畫里面所包蘊的語境便相當豐富,而且既生動又極為耐人尋味,若想在該語境下實現發展和創新,即需要持續性的工藝探索,用以發揮出藝術空間的視覺效果。
其次,從工藝性構建繪畫形式的角度分析,也需要在這方面做出相應的努力,使得材料體系之間的不同點突顯出來。漆畫創作者應當在技術規范層面、審美需求層面避免制作工藝不足所帶來的相似性問題,從而讓筆墨形式充滿特色,使得繪畫和工藝產生更為緊密的關聯,由視線轉化進入到本質表達的層面中去。在這其中,筆墨始終是我們國家任何一種繪畫形式的突出性問題,當然也可謂漆畫工藝之根本。
總之,漆畫創新并不是對傳統的完全背離,二者不屬于針鋒相對的關系,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才能做到互相提高進步,繼而融會貫通于現代創作環境之中。對于一些成功的現代漆畫來講,均是非常講究工藝制作的,同時又飽含了繪畫的意蘊,屬于將繪畫性和工藝性進行完美結合的典范。據此,所謂的創新傾向便不僅浮于外在形式,更關鍵的是可以從根本出發,關注到材料性、繪畫性、工藝性幾個方面的內容,用創新發展的精神對上述幾項因素加以深挖,使之同傳統深入交融,方可謂不辜負漆畫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而又能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恰如其分地表達漆畫語言,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田輝:《對當前漆畫創作中存在問題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6年第10)期,第146-147頁。
[2]、[3]劉元元:《現代漆畫創作中徽派藝術語言的應用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第93-95頁。
[4]任宏:《中國當代漆畫創作傾向探討》[J],《低碳世界》,2017年第1期,第281-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