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林 馮思豫

【摘要】當前是一個科技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各種資源有效開發和利用是當前城市發展的重大課題。針對山東半島的經濟發展現狀而言,海洋資源非常豐富,海洋中水資源、油氣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海洋可再生資源儲量豐富。近年來我過山東半島大力開發和利用了海洋資源,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山東半島金融業發展迅速,金融規模不斷擴張,出現了經濟集聚效應。本文立足于山東金融發展的現狀,對山東半島經濟發展現狀和山東半島的經濟集聚現狀進行闡述,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山東半島經濟集聚效應對山東半島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剛,以期幫助讀者了解山東半島金融集聚情況,掌握經濟集聚的發展態勢,為加快山東半島的金融集聚提出有效建議,促進山東半島的經濟增長。
【關鍵詞】山東半島 經濟聚集效應 城市化 影響
一、引言
山東半島背面臨近渤海,東面與東海和黃海相鄰,與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其地理優勢促進了其工業的發展與海洋業的發展。山東半島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具有較為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推進了其城市化發展。大量企業和機構的集聚,企業和機構的發展對各種資源要素的需求也不斷增強,這進一步增強了經濟的集聚能力。從山東半島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部分城市成為了重要的資源轉換中心和流轉中心,其資金配置和信息交換以及人才集聚都在該城市進行。在經濟、人才、物流等個資源的集聚作用下,進一步推動了多部門的擴大和發展。在這種“滾雪球”式的經濟發展,導致形成了城市群和城市帶,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由此可見,山東半島集聚效應促進了其城市化的發展。
二、數據分析與說明
(一)數據選擇
本文選取山東2007年至2013年物流產業的部分數據進行說明。主要包括是對山東半島各城市城市物流強度結構圖進行數據分析和說明。
(二)數據處理
本文在數據處理過程中,針對青島金融集聚和海洋業增加值的數據,本文首先針對獲取的四組時間進行單位根ADF檢驗,檢測其平穩性后,直接進行格蘭杰檢驗,若平穩性不確定,則將其數據鏡像差分,直到數據檢驗平穩。進行格蘭杰檢驗的主要不定時為了構建影響程度模型,以便分析檢驗結果。針對山東半島各城市城市物流強度結構圖,本文在計算了城市物流強度值后,把山東半島的地級市分為三類,分別為:第一,強度值較高、對外物流輻射、服務功能較強的城市,以青島市日照市為代表;第二類是物流強度大于0但是實際數值較小、服務功能以及對外物流輻射產業有限的城市,以煙臺、威海以及濰坊、東營城市為代表;第三,城市物流強度為0的城市,以濱州為代表,該類城市對外輻射功能以及服務功能較弱[1]。
三、山東半島各城市的經濟集聚發展現狀——以物流業發展為例
在多年的發展和積累下,山東半島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工業發展、海洋業發展以及服務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如在2007年至2013年期間,山東半島各城市城市物流強度值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青島市在山東半島產業集聚區內,是最核心的城市,其城市物流強度值最高,其物流對外輻射能力以及對外服務能力都最強[2]。由此可得出結論,青島市的集聚效應促進了山東半島經濟的發展,也提升了該地區其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從2009年開始,其城市物流強度程遞減趨勢,說明其城市物流產業外向能力漸漸減弱。
煙臺市集聚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其物流強度值為0.5左右,這說明其物流產業對外輻射能力和服務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優勢[3]。在圖1中可以看出,煙臺市在2007年和2008年一級2013年城市物流強度值均大于0,而除了這三年其城市物流強度值均為0,,有此件其對外服務能力與其聚集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符,想要提升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煙臺應該繼續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
濰坊市把山東半島與內陸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其物流產業的集聚水平排在日照市和青島市后邊,雖然其物流強度值大于0,但是在2007年2012年期間,僅有2011年城市物流強度值大于0,其他幾年均為0。這也說明,濰坊市只存在理論上的對外服務功能,實際上對外服務功能趨向于0。這不僅不利于山東半島與內陸的鏈接,也限制了山東半島內物流產業和其他經濟產業的運作[4]。
東營市和濱州市處于黃河三角洲生態海洋產業集聚區,是山東半島經濟增長的重要區域。但是該區域物流產業集聚水平最低,從圖1來看,這兩個城市2007年-2013年期間,城市物流強度值變化不利于山東半島未來的發展。東營市6年期間僅有2009年城市物流強度值大于0,濱州則6年均為0,該區域應該針對其發展短板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促進其物流產業的發展,以期帶動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
日照市魯南臨港產業集聚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城市物流強度值僅次于青島。且該城市從2007年開始,城市物流強度值一路攀升,在2010年后雖然明顯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了平穩態勢。日照市與其他城市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促進了魯南臨港產業集聚區的經濟增長[5]。
威海市是山東半島內的沿海骨干城市,該城市與日本經濟貿易和韓國經濟貿易有著密切聯系,其物流產業新城集聚有一段時間,但是其城市物流強度值僅趨近于0.3,說明其物流服務能力較弱,其對外輻射能力和對外聯系能力稍微欠缺。從圖一也可以看出其城市物流強度值常年趨向于0,不利于膠東半島海洋產業集聚區的發展。
總體來看,山東半島中,三類城鎮組團中,青島市與日照市由于其城市物流強度較高,其對外延伸能力和擴散能力更強,有助于城市群的寫作發展;煙臺和威海城鎮組團則應該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充分發揮對外貿易,以便帶動本地區域物流陳燁的發展[6]。而東營市和濱州市作為物流產業最弱的城鎮組團,應該從政策引導和政府布局出發,促進物流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升物流的運行效率,進而推動產業的經濟增長,促進城市化發展。
四、山東半島經濟聚集效應對其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一)規模經濟有助于經濟融資能力的增強
山東半島內經濟集聚逐漸成型,其規模經濟福利日益凸顯,經濟集聚的主要表現為:資源整體配置效率得以提升,資源市場流動性得以提高、周轉資金余額相應減少,切交易成本和投資風險有效降低。在青島,經濟集聚現象十分明顯,想搞中路金融街、高新區科技創新金融示范區以開發區金融集聚區等集聚區內,企業能夠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有效彌補了自身存在的內部經濟不足。在海洋業中,企業的高風險性特征,導致該行業難以融集到發展資金,但是作為集聚區的一部分,企業可以借助規模經濟減輕其內在不經濟。
(二)技術創新能夠推動經濟企業的科技創新
金融集聚區的形成提升了金融創新速度,在集聚區內,其信息交流十分便捷,為基礎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技術創新可以促進技術的進步,可以為技術行業的發展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無論是工業發展、金融業發展、物流發展還是海洋業發展,其對于技術創新的需求十分強烈,在集聚區內,頻繁的技術創新能夠促進各行業的經濟進步[7]。山東半島的各個城市經濟集聚區域中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機構和科研人才,科研效果突出,技術面世后,會以最快的速度傳播,有效提升了整體行業技術水平。
(三)網絡效應能夠提升經濟產業的整體優勢
在集聚區內,各個企業之間會存在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像網絡一樣交織,被稱為網絡結構。在網絡中用戶較少的情況下,各企業之間的交流信息和可以使用的經驗都相對較少,但是隨著集聚規模的擴大,網絡內的用戶都會因為交流成本降低以及交流信息增加而獲益。切網絡價值會呈幾何指數增長,這對于企業以及片區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作用。這種網絡結構帶來的效益被稱為網絡效應。山東半島經濟集聚態勢不斷增強,在山東半島的集聚區域中也存在這種網絡效應,各個企業利用這種網絡效應,可以增強行業的整體優勢,通過雙向信息溝通和反饋,提升整個市場的運行效率[8]。
五、結論
總而言之,山東半島經濟集聚水平較高,但是山東半島內各城市經濟集水平各不相同,青島、日照等城市的經濟集聚水平高,但是以東營為代表的城市,其經濟集聚還較為薄弱。從總體上看來,山東半島中經濟產業的發展,在布局上存在不均衡的現象,這也阻礙了山東半島的協調發展。針對此情況,山東半島應該與國內其他經濟產業加強聯系,以此加強自己區域的經濟發展趨勢,擴大區域發展空間。另外,山東半島經濟功能結構還不夠完善,其經濟產業較為單一,城市外向能力不足,各個城市之間產業協調性不足,缺乏聯系性等問題,也阻礙了各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針對此,各城市應該加強城市與城市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外貿易,通過彌補不足,不斷擴大經濟效益,促進山東半島的城市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丹.城市化、集聚效應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探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2371-2372.
[2]郭力.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與城市化體系調整——基于新經濟地理模型的分析及對策建議[J].現代城市研究,2015,(12):42-47.
[3]李麗,盧正惠.從半城市化到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20):75-79.
[4]李善同,吳三忙,李莉等.影響城市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9):1-7.
[5]朱靜文,方大春.城市化、城區人口密度與經濟增長——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7,31(1):85-90.
[6]孫赫,梁紅梅,王富喜等.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區域差異及其動態演變格局——基于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實證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4):223-228.
[7]崔凌云,李永平.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制造業空間轉移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36(2):40-44.
[8]俊英.青島金融集聚對藍色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5.
作者簡介:張圣林(1994-),男,山東濱州人,碩士,設計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工程;馮思豫(1995-),女,山西太原人,碩士,設計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