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力量,商業銀行既服務于實體經濟又依托于實體經濟,并伴隨經濟模式的轉型而改變。而當下產業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導向、金融模式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現狀,歸納了商業銀行面臨的機遇,并梳理了商業銀行可采取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供給側 商業銀行 機遇 應對措施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商業銀行現狀
自中央2015年11月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以來,實體經濟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一直是政策的主基調。隨著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深入,金融領域中也出現了新變化——消費者需求升級,結算、貸款等基礎金融業務近乎飽和,新興業態不斷推陳出新,進入按需定制、精準營銷的新時代。面對不斷變化升級的客群和領域,商業銀行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規模擴張壓力增大、利潤增長增速放緩、資產風險隱患加大等問題。粗放式的通過規模擴張賺取利潤的模式已經過去,作為資金的供給主體,商業銀行亟需把握機遇、轉型升級,只有主動適應供給側改革的新要求,才能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真正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的機遇
當前背景下,供給側改革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主要在于:
(一)為調整信貸結構提供了導向
供給側改革需要解決涵蓋經濟、產業、區域等一系列領域的供需錯位等問題,涉及到國民經濟的眾多行業,將使一些新興行業、優質行業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一些傳統行業、夕陽行業則不得不面臨“壯士斷腕”式的轉型升級,此番新舊動能的輪替,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重要影響,商業銀行要想在新經濟新常態下繼續取得發展,必須積極對接經濟轉型升級下的金融新需求,最直觀的表現即為其各個領域投融資方向的調整。
(二)為提高資金效益拓寬了空間
改革意味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意味著政策的導向和扶持。過剩產業需要進行的是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而對于新興行業,降成本、補短板、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培育發展新產業是政策的主要做法。在政策的保障下,商業銀行通過加快服務、產品、合作方式的創新,為新興前沿經濟提供更多的資金投入,將提高金融資產投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為降低資產風險提供了契機
在有保有壓、破立并舉的背景下,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風險首先在部分經營困難企業間傳導蔓延,隱患逐漸顯現。商業銀行在分析區域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可以將更多資源配置在更加有效用途的客戶上,而對于經營效率低下、缺乏盈利能力的一些產能過剩行業,逐步降低風險敝口,有利于防范化解信貸風險、提高資產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的應對措施
十九大以來,“供給側改革”持續發力,“一攬子”政策措施更加趨于完善和有效,經濟結構的變局也越來越向縱深發展,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如何做好應對和自我改革,保持未來的競爭力和上升態勢,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信貸服務創新
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構建更加高效流暢的信貸服務體系。一是加快服務模式創新和信貸業務轉型,努力提升業務和盈利來源,積極主動地由傳統型的融資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務中介轉變。二是加大資源配置傾斜力度,優化信貸流程,拓展業務空間,并設計更加貼合企業實際的抵質押方式,加強貸后管理。三是在業務創新過程中,既要創新有實際價值的金融產品,又要加強調研,有意識防范其中潛藏的新風險,避免過度創新導致資金空轉。
(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加強客群管理,突出重點,擇優支持。一是加大對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行業的資金供應力度,助力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擴大產能輸出。二是加大對優質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包括科技含量高的科創型企業,與優良大中型公司有穩定業務關系的企業,以及經營狀況良好的現代農業及涉農電商。三是加大對高端客戶的推廣和拓展,包括為個人資產較大、現金等流動資產占比較高的客戶提供差別化產品與服務。
(三)增強金融供給能力
建設強大的金融支持保障系統,強化促進生產率的質效并升。一是順應“互聯網+”趨勢,探索設立支持實體經濟的切入點,加強金融創新中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的應用,拓寬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渠道,促使金融功能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步發展。二是創建輕資產信貸模式,探索“交易銀行”的模式,研究科技型企業貸款、供應鏈融資、小微企業簡式辦貸等類型的新型授信與放貸模式。三是通過產品、業務、服務的創新以及管理機制的變革,通過金融供給端的改革,提供平臺化、多元化、鏈式的金融服務,提供定制金融服務方案。
(四)促進科技金融升級
順應時代潮流,加速金融智能化。一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科技,將金融服務和金融業務融入其中,實現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的內容。例如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和消費記錄的跟蹤與分析,為用戶進行個人理財產品和保險產品的精準營銷。二是與互聯網公司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對接,引入咨詢服務、平臺合作等模式,對自身技術、商業模式、人才等方面進行補短,實現發展模式與跨界經營的突破創新。例如,通過整合互聯網公司其技術優勢、渠道優勢和商業銀行的資源優勢、客源優勢,促進經營方式、業務產品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
(五)著力防控金融風險
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大量過剩產能需化解,信貸資金風險防控的壓力不斷加大,要求商業銀行在優化資源配置和增強金融供給的過程中全面強化風險管理。一是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政策動向及監管要求方面的調整,將包括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表內外風險等都納入風控體系,建立健全風險內外部協防機制,慎審把握“兩高一剩”等重點領域的風險與隱患,扎實應對實體企業轉型下的新挑戰。二是穩妥推進信貸退出節奏,以合理滿足客戶多元化金融需求為出發點,在貸款規模總量控制的情況下,根據供給側改革的方向,堅持有保有壓、有扶有控的方針,逐步退出產能過剩行業,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合理防控和規避風險。
參考文獻
[1]南方日報評論員.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Z].南方日報,2017.
[2]人民日報評論員.讓金融回歸本源,更好服務實體經濟[Z].人民日報,2017.
[3]馬永江.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經貿,2017(5):130.
[4]權飛過,王曉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創新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17(1):84.
作者簡介:徐濤(1986-),男,民族:漢,籍貫:浙江杭州,職稱:經濟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經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