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罡
摘 要:本文探討了流體水泥穩定砂礫回填涵洞臺背的施工工藝,通過在S213線張肅公路改建工程中的應用,分析總結了該方法處治涵洞臺背的優點及質量控制措施。
關鍵詞:流體;水泥砂礫;臺背;應用
中圖分類號:U445.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2-0089-01
橋涵跳車歷來是公路行車中常見的病害之一,一直以來,國內外就如何解決這一難題進行了大量探討研究。在公路施工中嚴格控制橋涵臺背回填質量,確保臺背不發生沉降是防止橋涵跳車的有效途徑。因此,就如何做好臺背回填成為橋涵施工中的關鍵工序之一。本文介紹在S213線張肅公路改建工程第一合同段橋涵施工中采用流體水泥穩定砂礫處治涵洞臺背的施工工藝,對處治效果和施工質量進行探討和分析。
1 工程概況
S213線張肅公路改建工程第一合同段起點位于張掖市甘州區西環路,終點位于臨澤縣倪家營鄉南臺村,全長40km,二級公路,路基寬度12m。全標段共有涵洞26道,其中明涵24道,暗涵2道。本合同段在施工中,構造物先行施工,開挖基坑后,進行基礎及涵臺混凝土澆筑。涵洞施工完成后,臺背因空間狹小,無法采用壓路機壓實,只能采用小型壓實機具進行夯實。用普通沖擊夯進行分層夯實,施工進度慢,且不易保證壓實度。為了保證回填質量,本合同段對K36+043、K38+548、K38+673、K41+900、K42+550等涵洞臺背采用了流體水泥穩定砂礫進行了回填。
2 流體水泥穩定砂礫基本技術要求
(1)材料:1)水泥。采用張掖巨龍建材有限公司生產的祁連山牌P.O32.5級普通水泥。2)天然砂礫。選用較干凈的天然級配砂礫,最大粒徑不超過53mm,含泥量不超過5%。3)水。采用人畜可飲用水。(2)混合料的攪拌:1)水泥劑量。宜選用4%-6%水泥劑量。2)含水量。含水量可控制在35%-65%之間為宜,要求混合料具有一定的流動性。3)攪拌機械。可采用混凝土攪拌機進行攪拌,攪拌時間不少于3min,確保混合料均勻不離析。(3)混合料運輸:混凝土運輸車運輸。(4)混合料澆筑:澆筑工藝基本同混凝土工藝相似,在澆筑前,應先用鋼模板將涵洞臺背基坑兩端圍嚴,防止混合料流出。然后通過溜槽將混合料放入涵洞臺背,分層澆筑,分層振搗,每層厚度控制在30-50cm,用插入式振搗器進行振搗,直到混合料不再下沉和不冒氣泡為止,保證振搗密實。(5)養護。混合料澆筑完成后,要覆蓋養生7d,保證強度增長,期間應嚴禁車輛行人通過。
3 流體水泥穩定砂礫施工工藝流程
(1)首先,應檢查并確保基坑基底無虛渣、浮土、積水,并應夯實整平,基底壓實度應大于90%。(2)對臺背后路基進行刷坡,從基底到路基頂坡度為1:1,也可開挖為臺階狀,保證臺背回填水泥穩定砂礫后與路基結合良好。(3)將臺背兩端采用鋼模板或木板圍堵嚴實,防止混合料流出。(4)施工前對進場的材料按批進行抽檢,以保證材料質量。(5)施工前對施工設備進行全面檢查、調整,以保證設備處于良好狀態、有充分的電源和設備,確保施工連續進行。(6)我部施工機械采用如下搭配:1臺大型強制式攪拌機+5臺砼運輸車+2副流槽。(7)拌制混合料前,校準衡器并保持準確,按照本文第3條基本技術要求進行攪拌,混合料應確保拌合均勻,保持一定稠度和流動性,不離析。本合同段采用水泥劑量5%,含水量60%。(8)混合料的運輸。采用攪拌站集中拌和,使用五臺砼運輸車不間斷運到現場。經拌制的混合料順流槽直接倒入基坑中,且澆筑不間斷。(9)混合料的澆筑。混合料澆筑前,基坑內的雜物、積水應清理干凈,模板如有縫隙,要填塞密實。混合料應按一定厚度、順序和方向分層澆筑,在下層混合料初凝或重塑前澆筑完成上層混合料。澆筑完畢后對基坑中流體水泥穩定砂礫進行整平。當氣溫低于5℃時停止灌注。(10)混合料的養護。混合料澆筑完成后,在表層結硬后灌注適量水進行養生,水分蒸發和吸收完畢后進行覆蓋養生,養生7d,期間禁止車輛、行人通過。
4 施工質量及效果評價
為檢驗流體水泥穩定砂礫的使用效果,對5道明涵臺背進行了沉降觀測,每道涵洞臺背設8個觀測點,自通車后開始,每2天觀測一次。經過三個月的觀測,平均沉降量均不大于5mm。路面施工完通車后,無跳車現象。
5 結語
經過對處治后的涵洞臺背進行水準觀測,無沉陷現象。由此,可以肯定采用流體水泥穩定砂礫處治涵洞臺背的施工工藝是可行的,保證臺背的回填質量,有效防止橋涵跳車的通病。同時和傳統的透水性材料回填工藝相比,還具有施工工藝簡單,進度快,質量有保證等優點。尤其對狹小的臺背回填,采用該工藝具有很大的優勢。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砂石材料豐富的地區,該工藝具有很大的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編.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0.
[2]李明杰.橋頭跳車病害分析及防治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04.
[3]陳曉麟.路橋過渡段沉降控制指標及控制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03.
[4]梁鵬濤,朱作勇.橋頭跳車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北方交通,2004,(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