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蓓
摘 要:探討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必要性;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的標準;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的確定;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形式;居家養老是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社區 開展 居家 養老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6-0-02
進入新世紀以來,老齡化逐漸成為全球范圍的普遍趨勢,我國老齡化問題也日漸嚴重,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各社區開始對養老福利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索,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應運而生。居家養老模式完全適應“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的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本文將就社區開展居家養老進行探索,以期望對居民養老提供必要的幫助。
一、居家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及社區服務的涵義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由社區和社會幫助家庭成員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服務形式。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在社區建立一個支持家庭養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區服務機構提供非營利的公共服務,來解決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居家養老是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有機結合,是依托社區、以社區服務為保障,把社區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的一種社會養老模式。與之相對的是機構養老。由于短期內我國不可能建立大量社會福利設施來安置大批老年人,即使是以后社會保障有了很大發展,考慮到大多數老年人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以社區-居家養老為基礎、機構養老為補充是我國養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養老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直接、成本低、覆蓋廣、服務方式靈活,成為國際社會解決老齡問題的共識。西方發達國家解決老齡問題大致經歷了這三個階段:老齡化初期,政府大規模辦機構進行養老;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養老回歸社區;最后回到家庭,形成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體系。2004年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按照60歲以上老年人口平均不能自理8.81%計算,2005年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規模為1289萬人,2010年增加為1531萬人,2020年達到2184萬人, 80歲以上高齡老人,假設按照10%需要入住養老院計算,僅高齡老人所需要的養老床位,2005年為150萬張,2010年為213萬張,2020年為307萬張,2030年則需要424萬張。目前,社會能提供的養老床位數只有約60-70萬張;大約有6%-8%的老年人口愿意到養老機構去養老,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因此,通過健全與完善社區照料服務體系,構建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滿足老年人對設施、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經濟供給由國家承擔,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家庭進行;把社區服務引入家庭,國家將居家養老省下來的公共養老設施費用,補貼給居家養老和發展社區服務,以法規形式規范化,成為一定歷史階段下老齡社會穩定的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服務充分考慮了老年群體自身的需求。據我國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經常在住地附近活動的占50.1%,在市內活動的占15.6%,去外地活動占有1.4%。這說明,絕大多數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間除了家庭就是社區。社區成為最重要的養老環境和條件,對社區服務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實際的是老年群體。居家養老的目標就是在社區環境中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務,建立老年人之間的互助網絡,協助老年人融入社區。在社區熟悉的環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親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人精神愉悅。這些有利于恢復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們在社區里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關系。這些正體現了社會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標。作為我國社會工作率先探索并取得一定經驗的社區養老服務,能夠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二、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必要性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它是對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適應社區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面對龐大的老年群體,尤其是隨著老年人壽命延長,高齡老人增多,以及伴隨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愈加明顯,獨居、“空巢”家庭老人的比例快速增加,老年人養老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如何適應如此嚴峻的老齡化形勢,聯系目前社區發展狀況,我認為,短時期內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單靠政府提供、機構包辦供養是難以做到的。
它既能發揮社會居家養老功能,又可緩解財政投入壓力,與公辦養老機構服務相比,具有成本低、覆蓋面廣、服務方式靈活等多種優勢,是我們社區養老模式在新形勢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會服務領域的新擴展,也是社區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老年人最值得尊敬和愛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快速老齡化的形勢變化,老年群體在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康復護理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妥善處理人口老齡化問題,關心社區老年人的需要,認真解決老年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社區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三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深受老年人歡迎的一種養老基本形式。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社區為依托,以多元的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力量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形式。這種養老形式,既符合多數老年人經濟來源不足,養老保障標準不高的“未富先老”的社會特點,又符合社區廣大老年人熱心“家庭和社區”安度晚年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和社會接受生活照料服務,適應了生活習慣,滿足了心理要求,有助于安度晚年,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也是今后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關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的標準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我國養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勢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領域的新拓展。在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中,應把握以下要點:
針對社區自身狀況,借鑒內地省市試點做法,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的標準確定上,注意把握五個原則:一是堅持以提高居家老人生活質量為工作目標,為困難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居家養老服務。比如:各社區“三無”老人雖然享受“低保”補助,但只能保障基本生活;有的“三無”老人,雖然享受相關補貼,但身體處于“失能”或“半失能”狀況,無力享受生活。要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則需要政府和社會提供日常照料和家政服務;二是堅持把生活自理能力弱、經濟條件差的困難獨居、空巢家庭老人列為受助范圍。這類老年人年齡較大,無子女或子女不僅不能實施有效照料,而且老人又無經濟能力解決自身的生活照料問題;這類老人也最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必要的扶助。三是對國家和社會有特殊貢獻,理應給予照顧;四是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服務思路。根據社區財政狀況和老年需求實際,在居家養老起步階段,因受各種客觀因素制約,政府還不可能對所有居家老人大包大攬提供養老服務。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效,先從少數、困難高齡老年人做起,逐步擴大受助范圍,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據此,擬確立社區“三無”老人,65歲以上的困難獨居、空巢家庭老人、殘疾老人為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服務對象。
四、關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的確定
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由基層社區按照服務對象的標準來確定。凡符合服務對象標準,對居家養老服務有迫切需要的老年人,都可以向社區服務中心提出申請,社區根據本人條件進行評估,張榜公示,接受居民監督。居民無意見后,報民政部門審核、確認,并報師民政局批準、備案。
五、關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形式
1.服務內容
1.1生活照料。主要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做(買)飯、代購物品、幫助進行戶外活動等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送水、換煤氣、洗滌衣被、縫紉修補、打掃衛生等家政服務。
1.2探視。對獨居老人、困難“空巢”老人定時上門探視,了解記錄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
1.3精神慰藉。組織開展閱讀書報、文體活動、談心交友、心理咨詢及疏導等活動。
1.4其他。根據老人的需求,幫助聯系有關專業機構或人員上門提供維護、維修等低償服務。
2.服務形式
居家養老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志愿者服務和有償、低償服務相結合的辦法。主要形式是:
2.2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購買服務是由政府承擔費用,由各社區負責聘用居家養老服務護理員(在品德優秀,尊敬老人,對老人有愛心、耐心的失業人員或待業青年中選取),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按照規定的時間和內容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為“三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子女)老人提供必要的政府購買服務。
2.2探視服務。為65周歲以上困難“空巢”老人提供定時探視服務。各社區安排兼職服務員,分片包干,對符合條件的老人定時上門探視,每次探視交流時間不少于30分鐘,并在《探視記錄本》上詳細記錄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及時向社區居委會提供老年人的有關信息。
2.3家庭式互助養老服務。把有能力而且自愿參加互助養老的家庭與需要提供養老服務的老人編排成互助養老組,定期開展互助養老服務。
2.4其他。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幫助老年人聯系社區服務機構及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低償或無償服務。
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嚴重,養老將會成為重要的社會話題。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是對居民養老模式的一種有益的探索,在各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有計劃地在零就業家庭中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志愿者組織,鼓勵支持社區志愿者和社區單位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破解日趨尖銳的養老服務難題,切實提高廣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重要出路,將會對居民養老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