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瑪
摘 要: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風險,本文剖析其風險和形成原因,并從政府、平臺和消費者方面提出風險防范的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消費金融 風險 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01
一、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剖析
從2013年起,中國互聯網金融才正式面世。國家戰略“互聯網+”的推行,2013年至2015年政策批準成立了1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如京東白條、分期樂、微粒貸等,創業創新公司、互聯網平臺和商業銀行助推了互聯網消費金融井噴式發展。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在 2013 年只有60 億元,2017年已增長到8659.1 億元。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鏈日益形成,逐步構建以銀行、各種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多種參與主體的產業體系。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產品、供應鏈、發展模式也不斷換代更新,具有針對性,個性化和多樣性。但是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行業體系混亂、防風險能力低、監管不嚴、消費者潛力沒有被挖掘以及產品局限性大等問題需要被解決。
二、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風險
第一、信用風險。我國信用體系已完成了基本框架建設,但是與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階段不匹配,導致消費信貸存在很大風險。銀行、電商平臺和金融公司無法掌握消費者信用具體情況,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會出現消費者惡意違約,給網絡平臺造成經濟損失。還有利用我國信用體系不健全的人員向貸款供應商騙取貸款。
第二,信息技術風險。互聯網消費金融是依托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產業,技術可給互聯網消費金融帶來可觀的收益,也會帶來巨大損失。數據都是端口和外網連接,很容易受到計算機病毒以及攻擊平臺軟件漏洞的事件的發生。平臺存儲了大量消費者重要消息,如果收到黑客的入侵,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第三、監管風險。我國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監管機制和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和相對滯后。因而監管機關對出現的問題缺乏管理條例和法律法規作為依據,既打擊了平臺發展的積極性,也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而且政府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對于監管職責也不是很清晰,這也為互聯網消費金融長期發展無形設了一道坎。
第四、欺詐風險。一些不法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對其產品進行虛假宣傳和信息隱瞞,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判斷和消費,其中校園貸影響最為惡劣,讓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跳入陷阱。另外,消費者可能對自己的真實信息隱瞞或者冒用,平臺遭到了騙貸。
三、形成風險的原因
第一是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監管體系和征信體系不完善。互聯網消費金融在近幾年才得以飛速發展,我國對金融業的監管體系也還在摸索階段,法律法規和政策未免反復和滯后;而且監管主體也沒有明確的細則和分工,監管條例法規也是模糊定義。征信體系的不健全,消費者信用數據不夠全面且深度,線上線下沒有與央行個人征信系統完備的合作機制,平臺對其數據的可信度和真實性低。
第二是消費者缺乏理性消費意識和防風險意識。此領域消費者多為年輕并且無收入或中收入者,非常容易受到無擔保、低利率的宣傳誘導,為了追求虛榮心和攀比心理,購買一些比實際經濟購買能力高的產品;此群體大多數缺乏金融知識和防風險意識,為了逞一時之快,將自我保護意識拋其腦后,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經驗不足、價值觀和消費觀還未形成。。2015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每年還處于增長的態勢。
第三是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尚未成熟。許多小額貸款公司因國家監督管理條例和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完善,看中互聯網消費金融有利可圖,未得到國家拍照和資質就不法經營,另有一些平臺為了吸引大量消費者,進行虛假宣傳,坑蒙百姓;猶如雨后春筍的網貸平臺沒有十足的防控風險的技術運用和人才支撐,騙貸、逃貸等事件給平臺造成風險和損失。
第四是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存在缺陷。近幾年此行業發展之勢迅猛,但是行業核心技術和專業人才跟不上其發展,平臺設計、運營、維護和更新都存在漏洞。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辦公地點、運營、服務都隱蔽在互聯網之后,形成信息不對稱的狀態,運營平臺和消費者都會遭到損失。另外,一旦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遭到可傳染病毒侵害,會迅速在網上造成不堪后果,更可能影響實體經濟。
四、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防控風險措施
1.建立健全風險防控體制機制。我國在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初期,可借鑒歐美日等國家做法,結合本國國情,完善法律法規。還應制定互聯消費金融行業的準則細則,增強法律條例的專業性和約束力,將一切經營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以法律法規約束,管控和減低行業風險;有了法律框架的約束,監管也是不可或缺的。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運營主體廣泛而復雜,監管部門應該細化監管對象和職責,但在必要的時候要有合作機制,共同穩定網絡金融環境。加快推進大數據戰略,讓各個部門建立統一的征信體系,提高消費者數據質量。共享征信體系中企業和消費者失信記錄,加大懲處力度;填補此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系統而全面的調查評估流程和解決糾紛機制。
2.建立縱深的平臺防風險系統。運營平臺從建立到運營到發展,或從職工到管理層,再或從各個部門中,都要建立風險意識和整體的防風險系統。管理層要形成先進的風險意識,也要培訓每個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中怎樣防范和降低風險,也要有預測和分析風險的專業團隊。要引進和培養互聯網消費金融專業人才、互聯網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市場營銷類專業人才等,打造專業型團隊,減少由內部人員引起的運營風險。
3.提高消費者防范風險的能力。消費者自身要加強對互聯網和金融專業知識的掌握,通過正規渠道掌握其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新聞要聞。對于在校學生,學校和家長應提供他們掌握這些專業知識和新聞的渠道。消費者也要建立健康的價值觀和消費觀,不可沖動消費、也不可欺詐消費。在必要的時候,要運用法律手段、輿論手段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雖然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存在諸多問題和風險,不管從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家層面看,還是各個平臺和消費者的發展潛力來看,此行業將助力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騰飛。
參考文獻
[1]艾瑞咨詢. 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報告[J/OL]. http://www.iresearch.com.cn/ .2018.
[2]互聯網數據中心--艾瑞咨詢: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報告。
[3]互聯網數據中心--艾瑞咨詢:2016 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
[4]尹江寧. 2016年上半年大學生消費分期調查報告[J/OL]. 融360原創. https://www.rong360.com/gl/2016/06/16/102985.html . 2016.
[5]艾瑞咨詢:2016 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J/OL]. http://www.iresearch.com.cn/.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