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孟祥艷
摘 要:我們常說良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好的習慣甚至能影響人的生活。幼兒處于人生的啟蒙階段,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因此很多習慣都在養成階段。由于幼兒的可塑性較強,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極易產生偏差。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要主動重視幼兒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家長的配合下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班教學 幼兒教育 習慣養成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小班幼兒來自于各個家庭,不同的環境,因此每個幼兒的習慣并不相同。無論是飲食習慣、睡眠習慣還是生活習慣,期間的差異都是千差萬別。幼兒由于處于啟蒙期,因此模仿能力較高,其各種各樣的習慣往往來自于對家長習慣的模仿。因此對于剛進入集體環境的幼兒來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難以接受的。幼兒本身的自我性要高于成年人,因此在培養幼兒的習慣時一定要注意以科學的方式讓幼兒迅速融入集體環境,并且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對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進行了分析,總結了以下方法:
一、引導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意識
幼兒因為年齡小,大腦發育不健全,因此很多行為是沒有意識的。但是意識決定了行為的差異化,而行為的差異又影響了習慣的養成。因此想要塑造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必然要引導兒童,使其產生建立行為習慣的意識。
幼兒對外界的認知度有限,難以分辨行為習慣的好壞,因此受外界影響,往往產生不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引導兒童的同時要注意及時糾正兒童的錯誤習慣。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正反面素材的對比教育幫助兒童養成習慣。[1]比如在衛生習慣的養成意識過程中,要灌輸給兒童哪些是衛生的,哪些是不衛生的意識,并且以不衛生導致的結果告訴兒童,通過反面素材推進兒童的習慣養成。當然正反面素材的培養不能夠應用于所有的幼兒,因此,我們還有其他的引導方式。兒童的好奇心較重,我們可以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幫助兒童培養行為意識,比如講某個行為的培養方式以講故事的方式講出來,吸引孩子的好奇心,而孩子的模仿能力也較強,有利于后期習慣的養成。
在培養兒童的行為意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其直觀性,也就是說要明確讓兒童感知到這種意識。其次則是不斷的重復和強化這樣的過程,因為兒童的遺忘速度較快,因此要不斷重復性質的加深兒童的印象,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樹立榜樣,激發幼兒積極參與興趣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擔任著主導角色,幼兒對教師有相當的信任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這種信任,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對于幼兒是一種榜樣作用,面對榜樣,兒童會有崇拜和模仿心理。因此教師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幼兒極有可能自然而然的從教師這里獲取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要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去感染和熏陶幼兒,在課堂上,當衣服掉了的時候要撿起來然后告訴幼兒:“小朋友們,衣服掉了我們要怎么辦?”用反問的手法引導幼兒回答相應的問題,讓幼兒知道“衣服掉了我們應該撿起來”的道理。通過教師的榜樣作用,可以對幼兒習慣的養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適當的鼓勵的批評能夠更好的幫助幼兒發展。在幼兒的游戲或者活動中,對表現良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在幼兒的爭執中,對做錯事情的幼兒批評指教。由于幼兒的榜樣心理,得到表揚的幼兒和被批評的幼兒會互相激勵和監督,這樣就能激發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通過行動訓練,增強幼兒良好習慣
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幼兒更快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一天的時間活動中,教師可以滲透需要的教學模式,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在整個實踐教學環節,我們可以以活動的形式,對幼兒進行行動訓練。比如在就餐環節,我們以兒歌的形式,“吃飯之前先洗手,干干凈凈沒有病”類似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在唱歌的同時讓幼兒同時鍛煉洗手的能力,潛移默化的讓幼兒產生條件反射,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次,行動訓練不僅僅是一種說唱的興趣形式,它也可以是我們常見的游戲形式。比如在我們的搬凳子的游戲中,教師可以在游戲中引導孩子輕拿輕放,不要大聲叫喊。在游戲的環節里,教師通過自己的主導角色,對幼兒進行引導,一邊讓孩子做游戲,一邊讓孩子掌握良好的行為習慣知識。除了在游戲中,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如生病吃藥和生病打針,幼兒往往有恐懼心理,但是事實上,我們可以進行示范作用,讓不怕打針吃藥的幼兒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此鼓勵害怕打針吃藥的幼兒,在這樣的活動中,增強幼兒的勇氣。
四、家校合作,助力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幼兒的整個啟蒙時期,家庭和學校是相互作用的。幼兒能夠在學校養成的習慣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在家里無法堅持,那么這個行為習慣很有可能多次都難以養成。當前幼兒園的上學周期是在學校一周放假兩天,那么一個好的習慣我們說需要21天的堅持,很多幼兒在學校養成了飯前洗手,輕拿輕放的習慣,但是回到家以后,父母忽略了對孩子習慣的堅持,如此反復,還是不利于幼兒的行為習慣的養成。
因此,幼兒習慣的養成,不能夠依賴教學,家長也要重視幼兒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模式,與家長進行溝通,要求家長重視幼兒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且形成及時的反饋。在社交網絡覆蓋如此完全的今天,家校完全可以通過微信等形式提醒家長對幼兒習慣養成的監督,并且要求家長也養成這樣的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幼兒時期的習慣養成的對日后人格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家校都應當重視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但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日可成的,需要家校不斷的堅持,好的行為習慣能夠讓幼兒終生受益。幼兒的行為往往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外界干擾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有利于幼兒未來的教育和發展,教育者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與家長取得聯系,密切關注幼兒的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李俊麗,劉鵬飛.淺析幼兒行為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