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姿
等到大年三十,炸貨滿桌,硬菜滿滿。看著滿桌的菜肴,聽著熟悉的口音,一瞬間竟然還有幾分恍惚,分不清此地是何地,記不得今夕是何夕。
今年是我們家在青島過的第二個農歷新年。
我們對于春節的解讀,總是少不了這幾個關鍵詞:回家、團圓、年夜飯……名詞背后包含的是我們骨子里對故鄉的懷念。文化學者于丹說:“中國人是有鄉土感的,總是順著我們的血脈回到鄉土的源頭,在這個都市化進程很快的時代里,很多人都在水泥的叢林中迷失,而血脈讓我們溫暖,鄉土讓我們親切。”過年回家,是我們尋找鄉土最直接、最快速的途徑。
作為從淄博來到青島的新移民,我腦海里的淄博漸漸成為一種記憶,青島卻慢慢變成了新的故鄉。
青島異鄉人
春節,是一年之中最具儀式感的節日,每一位異鄉人大都會回到故土與家人團聚相守,分享一年的成果與甘甜,農歷新年在家人的守望中完成了它的使命。
與大多異鄉人不同,父母與我卻選擇留在青島過年,這里是我工作的地方,它漸漸生根發展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十年前來到這里,優越的工作環境固然是一種吸引,但更能打動我的是因為這里有比我先來扎根的表哥一家。他的立足讓我選擇青島的理由更加充分合理,對講求“家族感”的國人來說,沒有什么比有親人在身邊照拂更能打動人。
買房安家是順其自然的事,父母也如遷徙的候鳥一般,冬夏在青,春秋返家。他們的生活半徑總是圍繞著我,表妹一家的到來則更堅定了他們的選擇,自此,我們三家地道的“淄博人家”變成了“青島人家”。春節我們便不再回淄博,與小時候一樣,過年串門的禮數不變,變的只是地點。在我們身上,也衍生出了一個“異鄉人”的故事。
青島是一座經濟發達的城市,這里生活著成千上萬來此謀生的工作者。他們活躍在這個城市的角角落落,為青島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無論是高樓大廈的格子間,還是街頭巷尾的流水線,密集的人潮、擁擠的車流昭示著他們生活在青島的印記,彰顯著城市的活力。
但當春節來臨之時,這些工作者們會選擇回到故鄉,偌大的青島在一夜之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車流不再擁擠,人潮不再涌動,許久不見的寧靜在這幾天重現。城市的發展讓異鄉人走出故鄉尋找新機遇,過年團圓的召喚讓他們有了回鄉的動力。而我們一家,卻如同“逆行者”一般,春節期間留在青島,這個選擇中,蘊藏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而今,有越來越多像我們這樣的“城市逆行者”出現,這是時代發展賜予我們的禮物,也是我們順應世界變化的妥協,是浩蕩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小小的縮影。
淄博人的年味
雖然留在青島過年,但是我們努力保留著淄博的原汁原味。淄博是一座內陸城市,生活方式和習慣與青島有著不小的差別,這一點在飲食方面可見一斑。
與崇尚海鮮的清淡口味不同,我們更加傾向于鮮咸醇厚;與愛吃貝類魚類不同,我們更愛豬牛羊的飽滿口感;與愛“哈”啤酒不同,我們更愛細品慢嘗充滿剛烈氣息的白酒……凡此種種,讓家中長輩在外出采購時顯得與眾不同,實在難以購買的珍稀品種,則會一聲令下讓還沒動身的親戚不遠百里捎來。故鄉或許不曾眼前,但舌尖上的思念讓故鄉變得近在眼前。
等到大年三十,炸貨滿桌,硬菜滿滿。看著滿桌的菜肴,聽著熟悉的口音,一瞬間竟然還有幾分恍惚,分不清此地是何地,記不得今夕是何夕。
記憶中,淄博的年味跟青島是大大不同的:每到過年之前,父母每天忙碌的不是準備過年需要的美食,他們總是把單位分的各種年貨分門別類分配好帶到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家;我們那個小家也從沒精心布置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怎么回奶奶家忙活和整理,盼著等著,熬到爸媽放假,帶著大包小包,迫不及待地向奶奶家聚攏。
初一拜大年,初二走姥姥家,初三、初四跟兄弟姐們出門玩耍、初五吃“破五”飯……每年的玩耍時光最是難忘,小時候的玩耍不似現在,商場人流如織,游樂場的娛樂設施層出不窮,卻總是缺少點味道。那時五花八門的民俗活動裝點了童年時光:看扮玩、踩高蹺、耍毛驢、跑旱船、舞龍獅、打鐵花、賞周村芯子(抬芯子)……
最值得大書特書就是周村芯子,它是山東省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是明清時期周村老藝人從高蹺和蠟燭燈臺得到啟發,依靠發達的織機技術集體創造的。芯子起源于明清時期的周村,后傳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張店和臨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周村芯子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到如今,許多民俗項目開始慢慢減少,有些甚至已經消失,這何嘗又不是時代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要正視并重視這種現狀,盡可能留住它們,留住民俗記憶。
如今,無法改變的家鄉胃在青島被倔強保持著,可屬于淄博的年味去哪里找尋呢?
有家就有年
春節年年有,年味歲歲變。
來青島過年,預示著小時候記憶中的淄博大家族慢慢分解,重新排列組合,成了青島的又一個小家庭,一代一代更迭,我們由“不想接受”轉變成“享受新生活”。父母的遷徙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在適應,我們也在思考:如何留存住記憶中家的年味呢?
時代的變遷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物質的富足,精神享受的多姿多彩才是最大的福祉。我們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每年、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無法阻擋的變化,歲月的痕跡慢慢爬上了父母的眉梢眼角,生活的壓力悄悄攀上了年輕人的肩頭。我們每天都在拼搏,都在為家庭和社會貢獻一份力量。一帆風順是我們的祈愿,現實卻總是充滿了挑戰和不如意,我們與家庭的羈絆也會夾雜著幾個不和諧的音調,我們一直在尋找家的溫暖,一直在呼喊家的記憶,殊不知它其實一直就在身邊,只是我們缺少了發現的眼睛。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家是什么?家就是那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而同時也蘊藏著甜蜜和愛的地方。”2018年的春節已經過去,2019年再出發,不論在青島還是回淄博,有家就有一切,有家人就有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