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韓國急于尋找一個替代中國作為韓國經濟發展引擎的備胎,即尋找Next China(下一個中國)或Post-China(后中國)。韓國認為印度就是具備這樣特征的一條潛龍。
近年,韓國經濟增長遇到瓶頸,主因是由于固執地引入薩德防御系統,影響了與最大經濟伙伴中國的關系。再加上最近中美貿易戰也殃及了分別以中美為第一、二大貿易伙伴的韓國。韓國急于尋找一個替代中國作為韓國經濟發展引擎的備胎,即尋找Next Chiha(下一個中國)或Post-China(后中國)。韓國認為印度就是具備這樣特征的一條潛龍。
印度人口13.54億人,是世界上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人口大國。印度更大優勢是人口結構年輕,擁有大約3億中產階級。印度以英語為通用語言,擁有大量熟悉信息技術(IT)的勞動力。如果說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印度就是世界的辦公室。
自從莫迪上臺后,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改革,經濟連續幾年保持了7%以上的增長率。目前印度GDP為2.2653萬億美元,為世界上第七大經濟體。
在韓國看來,韓印兩國在政治上沒有沖突,在經濟上有很大的互補優勢,確實很適合做韓國新的國際合作伙伴。
一個月前,即7月10日,韓國總統文在寅率領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訪問了印度。他的隨行人員中,幾乎囊括了三星電子、現代汽車、浦項制鐵等所有旗艦企業的掌門人。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了會談,簽署了11項協議,主要涉及一攬子經濟合作協定。
韓國通商交涉本部長金鉉宗表示,“為緩解因美中導致的風險,韓國將把和可能成為下個中國的印度的關系,提升至對美中日俄關系同等的水平,構筑新的合作關系”。印度工商聯合會(FICCI)主席則表示,“因韓國的新南方政策和印度的新東方政策(Act Fast Policy)相關聯,印度產業與韓國的合作比任何時候都要熱情”,“未來印度還希望成立一個特別經濟區,作為韓國企業的專用工業園區”。
韓印經濟關系現狀是,相對于印度的市場規模,韓國的對印出口和投資規模并不算大。韓國2016年對印出口規模為120.29億美元,占印度進口市場總量的3.6%,僅居第五。是年,對印度出口最多的頭兩名國家依次是中國(占比17%);美國(占比5.9%)。韓國對印投資規模為40.6億美元(截至2016年上半年,累計數額),印度在韓國的投資對象國中,僅排在第17位。但這也證明韓印未來合作增長的空間巨大。7月10日文在寅與莫迪舉行首腦會談后就雄心勃勃地表示,“雙方協議到2030年將(韓印)兩國貿易額從現在的200億美元提升到500億美元”。
其實韓國企業早就進入了印度,并打下了一片天地。韓國現代汽車公司1998年9月首次開始在印度投資生產汽車,截至今年上半年,在印度的累積汽車產量達到了800萬輛,在現代汽車的海外工廠中產量僅次于中國。“預計到2021年,我們將輕松達成1000萬輛的累計產量目標”。三星電子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上的占有率位居首位,品牌信任度也連續兩年位居首位。
在印度人眼中的韓國經濟,經歷了貧窮、起飛到發達,在亞洲的后發國家中,韓國是最成功的一個樣板。印度從1991年開始實行“向東看”政策,也激起了印度人學習東亞模式的熱情。印度人認為,日本的故事已經太老,而中國還在測試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那么韓國的“完美故事”,最值得印度人學習。印度現在經濟發展階段和韓國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況相似,印度現在可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韓國人的經驗不失為印度一個很好的選擇。
然而,對印度相當了解的韓媒不無憂慮地評論道,印度基礎設施落后,交通糟糕、缺電缺水、污染嚴重、公共服務缺失。印度的審批制度和征地問題總是讓外國投資者望而卻步。這個經歷了20年經濟起飛的國家,其公共設施和衛生狀況,竟然還比不上大部分非洲國家,更遑論與中國相比了。對于韓國來說,印度適合做中國的備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