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從1918年拓路完成,到2018年的今天,上海的這條馬路,已走過—個世紀的風風雨雨。
一條馬路,竟然擁有自己的微型歷史展覽館;一條馬路,又居然擁有自己的專屬紀錄片——在全國,你可能都找不出第二條這樣的馬路了,而它,正是上海的愚園路。
在100周年“誕辰”之際,愚園路迎來了它的三集紀錄片《愚園路》:這部由從小在愚園路長大的解放日報社副總編徐錦江同名原著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就像一只回憶的匣子,裝載了愚園路的世事變遷。
看完紀錄片,再去逛逛愚園路,你會發現每座建筑都在對你講述舊日的傳奇——這是了解愚園路的人才能聽懂的暗語。
沿著愚園路口的百樂門出發,這座昔日舞廳,至今仍因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艷》而綻放出異樣光輝。2017年時這座“遠東第一樂府”修舊如舊后重新開業,引得人頭攢動,爭相穿越回1930年代的老上海,感受“上海摩登”。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愚園路上的微型歷史博物館:老式電話“德律風”仿佛時空通信,可以聽到清晨的愚園路市聲;而名人墻則會告訴你蔡元培、傅雷、張愛玲、施蟄存、陳鶴琴等人曾經留在這里的故事。
1939年,張愛玲與姑姑張茂淵搬到了愚園路與常德路交界處的愛丁頓公寓,這座由法國建筑師Alexandre Leonard設計的船型公寓,是當時上海少見的裝有電梯的高層民宅。一開始,張愛玲居住的是5樓51室。不久她赴港求學,卻因珍珠港事變,于1942年返回上海——這一次搬到了6樓65室。在愛丁頓公寓,張愛玲前后一共生活了六年多時間。樓下的咖啡館是她常去寫作之地:《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等名篇都在此地寫就一這里如今也是一座咖啡館,可惜名字起得俗不可耐,倒不如叫“第一爐香”更為貼切。
當年張愛玲尚未成名時,因喜看鴛鴦蝴蝶派的刊物《紫羅蘭》,特意帶著自己的作品拜見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周瘦鵑,而周瘦鵑的“紫羅蘭庵”,就位于愚園路608弄94號公寓。投石問路之后不久,張愛玲的作品《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就得周瘦鵑賞識刊載了,從此一舉成名。
和“紫羅蘭庵”同樣有著雅致名字的,還有“蘭畹”——小小的一塊牌匾,稍不留意就會錯過——這里,正是京劇泰斗梅蘭芳大師曾經小住過的地方。
大咖云集的愚園路上,還有1032弄岐山村、“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的故居;1015號的西班牙風格別墅,則是原太平人壽保險創始人周作民的住宅,如今它更有名的名字是“福1015”,連BBC來拍美食紀錄片都要吃這里的本幫菜。
而愚園路576弄的“四明別墅”,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住客黎錦暉——這位中國流行音樂之父,在1927年創作出了中國本土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仙音裊裊,蝶舞翩翩。借用《永遠的尹雪艷》里的一個句式來說:不管人事怎么變遷,愚園路永遠是愚園路。
每座建筑都在對你講述舊日的傳奇——這是了解愚園路的人才能聽懂的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