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是朋友間對畫家宿萬盛的稱呼。除了這個,還有不少朋友叫他“宿桃子”,這當然是說他的畫精于此物。
說來有趣,萬盛選擇了桃子,從淵源上當然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但若從直接的因果關系上,則是被“索畫”得出的意外結晶。
萬盛的畫,走的是傳統花鳥畫的路子。題材上,他幾乎什么都畫,像歲寒三友,十二月令花神,啁啾的鳥,潛水的魚,繁盛的蟲……桃子當然不會例外,但僅僅是他所畫的對象之一。他的桃,畫得分外好,鮮活欲滴,令人望之伸手欲摘。久而久之,索畫者往往“命題作畫”,指名道姓地就要他的桃子。萬盛生性謙和厚道,屬于那種寧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別人的人,不好意思掃了人家的雅興,往往是有求必應。
正是這個過程,萬盛對桃的認知、作畫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他不再滿足于求桃者贊譽的沾沾自喜中,而是潛下心來對有關桃的文獻孜孜不倦地研習。令他心顫不已的是,沒想到桃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競是這樣博大精深。
自古以來,桃子就象征著吉祥喜慶和中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詩經》的“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唐代詩人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桃花林,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夸父逐日”的救命之神桃林……至于民間,關于桃的傳說更多。年畫中的老壽星,總是右手拄拐杖,左手捧仙桃;王母娘娘的瑤池盛會,“蟠桃”為主的喜宴當然是“福壽”的象征。“桃”還被認為是“驅邪”的法物。逢年過節,人們喜歡把對聯寫在“桃木板”上,因此,才有了“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名句……
萬盛后期畫的桃子,因其對桃文化的了然于心,所以畫得更為精彩,透出仙氣和靈氣。他的桃畫,或畫于籃中,或掛于樹上,形與趣、墨與巧、彩與韻互為表里,內涵悠遠。布局上講究物象在二維空間中的美學效果,并充分調動題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運用。畫面在均衡、對稱、疏密、虛實上蘊含哲理,氣象靈動內斂,寓意綿長,隱隱地透著“仁者壽、壽而康”的高古意境。
美術史學家陳傳席評價萬盛的作品是東北一幟,說他的桃子畫“形神兼備,不學老缶,不學白石,下筆之際如吳道子,風雨快如懷素寫字,別具一格”。
“老缶”即是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一代宗師吳昌碩。其《三千年結實之桃圖》,絕少甜俗,筆力強悍,風動勁健,枝干筆墨蒼拙老辣,以紅潑寫碩大桃實,滲以黃彩,再用濃墨勾勒葉筋,以淡墨寫出葉子和枝干,刻畫此壽桃色彩鮮而不艷,色墨之間,和諧生輝。曾有人評其畫不合理。吳昌碩則說,“此是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實之仙桃,非尋常之水蜜桃。蟠桃、仙桃就是如此。我畫并不悖理。”
齊白石畫桃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經過衰年變法的齊白石畫桃,多為耄耋之年所作。他的桃子力作《花實各三千年》以3000萬落槌,加傭金達到了3450萬元,相當于一個桃子的價格就超過800萬,堪比王母娘娘的蟠桃了。
傳席先生是現代美術界公認的權威人物,他慧眼識珠,對萬盛的桃子評價不菲,其深刻意義在于鼓勵當代花鳥畫跳出窠臼,勇于創新。
萬盛是我目睹的從小有名氣跨越到名家行列的畫家。這些年中,萬盛除去晉京及國外的展覽,我認為萬盛做了兩件了不起的大事,不由你不對一向沉靜低調的萬盛刮目相看。第一件,是2015年,他的320件作品被黑龍江省博物館永久收藏。《宿萬盛作品特展》及《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宿萬盛作品精選》同時舉行:二是歷史學家、教育家、戲劇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先生為他的四十八幅花鳥作品或以物象,或以意境,或以技法,高屋建瓴、融古通今地做詩題跋。這四十八幅作品堪稱絕唱。
畫家鐘情或癡情某種物象,在中國畫壇歷來是很有趣的文化現象,也是畫家們或是喜歡中國畫的畫友樂此不疲的茶酒談資。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元代李衍的竹,王冕的梅;明代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近代吳昌碩的花卉……到了現代,像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苦禪的鷹,李可染的牛,黃胄的驢,潘天壽的雁蕩山花、朱宣成的梅花……真是個數不勝數,各代千秋。
萬盛和桃子結緣,當然算不上“性格決定命運”,但決定了萬盛以桃揚名的命運。難能可貴的是,隨著他的名氣日隆,萬盛依然故我,還是那樣絲毫看不到張揚之態。這年頭虛氣上浮,人的肝火易旺,倘若非謙謙君子,一旦小有所成,尾巴就翹上天,不僅讓人生厭,更讓人避之不及。仍能低調行事的人,不僅是個智者,更意味著日后還有長進。
萬盛的沉穩和謙和,正如他的桃子,雖然熟透,但還是那樣生鮮,保持著剛摘下時的芳香……
作者簡介:曼陀羅,本名張永德。美術、攝影評論家,紀實文學作家。曾任《黑龍江畫報》主編,現供職黑龍江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