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近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山東省全面展開新日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說:“要統籌推進鋼鐵、石化等產業優化結構,向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綠色化發展。”
如果從2010年海灣精化項目啟動搬遷算起,海灣集團的搬遷改造已步入第八個年頭。八年里,海灣集團在搬遷改造和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初步推動了新日動能之間的轉換,實現了青島化工產業的涅槃重生。
時間總是最好的見證者。平度新河那片荒涼的鹽堿地已搖身變為一片暢通的現代化工園區,董家口產業園區也布局了一個個整潔、智能化的“綠色工廠”。“一南一北”兩個園區,就像海灣集團新生出的兩片羽翼,在膠州灣畔,熠熠生輝。
工業企業“退城進園”,是青島城市產業布局調整的必然之舉,也是業界的共識。技術要創新,產品要升級,規模要擴大,這既需要時間,也需要空間。在海灣集團,搬遷被視為“二次創業”,是“百年不遇的良機”,更是重塑青島化工輝煌的新起點。
“技術國際化、裝備大型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現代化”的“四化”搬遷發展理念,“規劃建設一體化、安全環保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倉儲物流一體化、智能管理一體化”的“五個一體化”發展戰略,是方向引領,也是發展支撐,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化工企業,不斷追求“零排放”,注重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智能化與現代化,以及技術創新的推動,更讓人們對青島化工的未來充滿了無限期許。
曾經的“新河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搬迂,是揮手告別過去的歷史,迎接新的發展未來,是讓老企業搬出新活力、新動能,更讓新企業瞄向國際化工行業更高點。
搬遷,從來不是一次簡單的地理空間上的位移。城市,將搬遷視作產業重新布局調整的契機;企業,將其看作是轉型升級的新起點。
對于海灣集團而言,搬遷是他們的“二次創業”。他們帶著青島化工企業曾經的輝煌光環“退城進園”,希冀抓住這二次創業的機會,重塑青島化工夢。
啟于新河
時間回到2010年9月2日,青島海灣集團新河化工基地啟動暨海灣精細化工項目在平度新河化工基地開工建設,就此拉開了海灣集團搬遷的序幕。這一年,也因此被看作是青島化工史上極具節點意義的一年。
化工行業與紡織、鋼鐵等行業一樣,見證過青島工業化的黃金時代,承載過幾代人的美好回憶,也因自身的機制、觀念落后和國內市場的需求下滑等內外部因素,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艱難處境。轉型,成為發展脫困的必然之選。但大多數傳統化工企業都扎根在老城區,逼仄的空間限制了企業規模的擴張,環保問題也被屢屢詬病。
搬遷,成為化工企業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曾有老化工專家直言不諱地指出,“只要蜷縮在老城區,青島化工就不能實現集群化、一體化發展,唯一出路是進行大規模搬遷,而且要在搬遷后全面升級,從環保、規模、技術上脫胎換骨。”
2008年,青島市啟動老城區企業搬遷改造工作,目的是要搬遷一個區域、調整一批產業、改善一處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同年8月,青島市確定建設新河化工產業功能區,并將其列入青島市新增的六個重點工業功能區之一,作為承載城市工業布局和產業調整的重點區域。新河,這片昔日的鹽堿灘開始被描畫上未來的藍圖。
平度新河化工產業園區位于青島、煙臺、濰坊三市交界處,交通便捷,輻射范圍廣。選擇新河,是幾經考量的結果。青島海灣精細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灣精化”)總經理陳安源說,企業在搬遷之前,也曾到昌邑、淄博等地做過考察,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新河,“想繼續留在青島”。
曾擔任新河化工基地管委會主任的姜文慎寫過這樣一首詩來感慨這些年新河的變化:“碧海青山喻島城,環水闊地起化工,人心合一不須言,新河雄雞三市鳴。”截至2017年末,青島新河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基地已入駐項目60個,簽約資金260億元。曾經的荒灘,已然舊貌換新顏。
新河的變遷,不過是青島化工搬遷升級的一個例證和縮影。如今看來,搬遷新河和董家口,給企業帶來了新生。企業不僅g-~了規模,提高了效益,也在環保、技術創新、智能化、一體化等領域迎來了突破,通過轉型升級提升了競爭力。
按照兩個園區的建設規劃,北部的新河園區主要發展化工中間體、染料和高端硅膠等精細化工,圍繞循環經濟做文章;南部的董家口園區則依托港區的優勢,發展氯堿、石化深加工和化工碼頭倉儲物流。項目達產后,董家口園區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新河園區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
搬遷董家口,也是企業努力爭取的結果。“化工企業必須有自己的港口,才能做強做大。”海灣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李明說。也正是借助董家口港的港口優勢,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灣化學”)形成了“前港后廠”的新模式,成為董家口經濟區成功的“一體化”循環經濟樣本和全國化工企業轉型發展的范例。
“一石三鳥”之效
2017年9月20日,原海晶化工、青島堿業新材料、東岳泡花堿等3家企業實施重組,更名為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2018年1月9日,原青島雙桃精化和海洋化工也實施了重組,更名為青島海灣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并成立了硅酸鹽事業部。
重組是海灣集團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加速了集團的一體化進程。不論是早期的公用工程、倉儲、物流環節的“一體化”發展理念,還是現在“規劃建設一體化、安全環保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倉儲物流一體化、智能管理一體化”的“五個一體化”發展戰略,重組都更有利于打破企業之間的界限,加速資源共享與集約發展。
重組之前,三家企業分別有氯堿裝置、偏硅酸鈉裝置及苯乙烯裝置。重組后,這些設備裝置被集中到了同一園區。原海晶化工可以直接給原東岳泡花堿提供高溫燒堿、儀表氣、蒸氣等,甚至化驗分析,每年可降低成本1000萬元以上;原青島堿業的苯乙烯裝置不必再重復建設低溫乙烯儲罐,可以直接由原海晶化工供應乙烯,苯乙烯生產中所需的氮氣、蒸氣以及其他配套裝置,也可與原海晶化工共享,每年可由此節約資金2億元以上。
“據測算,原海晶化工、青島堿業新材料、東岳泡花堿的‘1+1+1組合,僅在生產成本和人工成本上,一年就可以降低費用1億多元。”海灣化學技術部部長張清亮介紹:“現在企業人員只有900人,只是原來的一半,在工作量沒有增加的基礎上產能卻翻番了,是原來的四倍。”
所以,有人說,海灣集團的“一體化”戰略,有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的“一石三鳥”之效。因為“一體化”模式,不僅重塑了生產流程,釋放了生產潛能,還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盈利空間。
根據規劃,海灣集團實施“一體化”一期項目達產后,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將下降到0.65噸標煤,不到搬遷前的1/3;員工從搬遷前的近萬人精減至不到3000人;銷售收入從搬遷前不足60億元,發展到一期項目全部達產后逾百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可提高近6倍,綜合競爭實力顯著提升。
重塑化工夢
2013年10月29日,海晶化工老廠區停產,新廠區搬遷至董家口化工園區;2014年4月28日,海洋化工老廠區停產,搬遷至平度新河化工園區;2015年12月2日,海灣精化老廠區停產,搬遷至平度新河化工園區;2015年底,東岳泡花堿和青島堿業的老廠區也停產搬遷。
海晶化工搬遷后,淘汰了落后的聚氯乙烯產能16萬噸、燒堿產能15萬噸,新上產品在質量上則達到了世界高端水平;東岳泡花堿搬遷后,淘汰了落后的泡花堿產能40萬噸,新上的國際先進的偏硅酸鈉產能居亞洲同行業之首。
告別過去,是為了重塑更新的未來。李明認為,搬遷對企業而言是百年不遇的良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復制。要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重鑄青島化工的輝煌,必須走出去,站到世界化工標桿企業的肩膀上研究謀劃未來海灣集團的出路和發展。
為了考察先期啟動搬遷的海晶化工項目工藝技術的選擇問題,2010年11月底,李明帶隊在10天的時間里到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瑞士四國的8個城市,拜訪了伍迪、阿科瑪、Vinnolit、瑞士博特等10余個專利商、工程公司和生產廠家。也正是在不斷尋標和對標的過程中,“技術國際化、裝備大型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現代化”的“四化”發展理念逐漸成型,成為集團未來發展的引領。
“海灣集團的所有搬遷企業,都將按照‘技術國際化、裝備大型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現代化的要求轉型發展,絕不允許降低標準,努力使搬遷項目投產后,真正躋身行業第一、國內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行列。”李明說。
如今,南部園區的海灣化學已擁有國際先進的裝置工藝技術,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的知名尖端企業簽訂了二三十項設備合同,在安全、環保、節能與循環利用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企業的產品也不再主要用于管道、普通塑鋼門窗等領域,而是更加高端,完全能替代部分美國、日本的產品。
2017年12月14日,海灣化學榮獲2017年度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稱號,全國氯堿企業僅有兩家企業獲此殊榮。“無論是什么項目,不管有多大效益,只要環保問題不解決,都要堅決舍棄。”李明堅定地認為,綠色、低碳、環保就是石油化工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于是,采用國際領先的英力士氧氯化平衡法PVC生產工藝替代使用了30多年的電石法PVC生產工藝,從而整體降低了16.5%的綜合能耗指標,結束了青島化工汞觸媒消耗的歷史。
對于海灣集團而言,搬遷不僅是二次創業,還是一次價值重塑的過程。由一個個新的智能化、現代化的綠色工廠組成的園區,擴大了企業的規模,拉長了產業鏈條,實現了環保和技術等領域的轉型升級,也在重塑著青島新的化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