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麗
在全球新一輪產業加速轉移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傳統工業園區面臨著新的革命。工業4.0的提出更是打通了傳統的行業界限,使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變為可能。
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工業園區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地方經濟的引擎,也是區域聚集資源實現改革創新的重要實踐平臺。但經過多年粗放式的開發以及發展模式后,傳統的工業園區也不可避免地遇到瓶頸——因為工業集中,導致了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嚴重,更有甚者,許多傳統工業園區的環境容量和資源儲量已達極值,環境的承栽力幾乎為零,原有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因此,轉換增長動力,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勢在必行。
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也將被重組。如何連接過去與未來,利用已有的產業基礎激發園區轉型新動能?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以現代化工園區建設加強集聚化、規模化、一體化、循環化發展,加快智慧化園區建設,可以被視為一條促轉型的行之有效的路徑。
工業經濟要壯大,擴大規模、做大總量是關鍵。最近幾年,國家在進一步優化化工產業布局結構中,積極培育大產業、大基地、大園區和大企業。海灣集團旗下的海灣化學以及海灣精化等化工產業集群的集聚發展,進一步做大了園區工業經濟總量,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海灣集團以化工項目進園區、化工企業聚集發展為方向,放大園區集聚效應,通過“四化”搬遷發展理念和“五個一體化”戰略布局,發揮園區在創新平臺、環境治理、設施配套、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集約優勢。
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有利于工業園內產業定位的精準和高端化。俗話說,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企業,產業定位直接決定著園區的成敗。有專家表示,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分析現有產業鏈的高端方向或拓展方向,可以有選擇地促進企業裂變、培育關鍵環節、提升產業鏈位置,向價值鏈高端靠攏。隨著經濟發展以及轉型的必須,工業園區的產業定位只有更加精準化,才能為培育新動能奠定基礎。海灣化學在綜合比對的基礎上找到科學的產業發展組合,互相依賴互為利用,使園區的產業定位更加精準,提高了綜合競爭力。這不但有利于打造產業生態圈,還能使園區內的各個企業獲得更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是未來發展的潮流,從本質上來說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智慧應用為支撐的園區發展新模式。不少專家坦言,這種發展新模式的作用是全面整合園區內外的資源,實現園區信息技術設施現代化、公共管理精細化、公共服務便捷化、資源利用綠色化、產業發展智能化,促進園區發展向產業集聚型、生態環保型轉變,刺激行業正向發展。
最近幾年,工信部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如《關于促進化工園區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并通過和化工企業聯合會合作,鼓勵“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和“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的發展,共同推進智慧化工園區建設,為行業內指明了標桿。
表面上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設備更新、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產業鏈延伸等一系列舉措,實際上,除此之外,要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還要通過深挖園區的內部潛力,如海灣集團一樣,緊緊瞄準國際技術標準,準確把握搬遷和入園的時機,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組織運營效率與要素利用效率,進而提升企業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推動園區企業提質增效,實現集聚化的內涵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