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8月29日文章,原題:城市如何救中國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創新與城市化的和諧進步。具體而言,中國希望建立綠色和高效的城市群,里面住著擁有長期消費水平、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的勞動者。2010年,中國國務院確立了三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作為發起智能城市化的平臺。
不久前,匯豐銀行的一份報告稱,上述三大城市群各自的國內生產總值均大于西班牙。
到2025年,三個城市群的國內生產總值相加將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45%。中國領導人不滿足于已有城市群的成功;相反,他們努力把成功做法推廣到全國。比如,從2013年開始,中國深入研究了大灣區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佛山的得失,目的是制定更好、更創新的戰略,推動該城市群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學習世界銀行、麥肯錫和其他機構的智能城市化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城市群如何支持經濟增長和創新。接著是開始試驗階段,建立上海自貿區和前海-蛇口自貿區試點。在評估這些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宣布設立更多的自貿區及雄安新區。事實上,目前中國在打造19個“超級城市群”,加強不同城市之間的紐帶連接。匯豐銀行預測,到2030年,這些城市群將占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約80%。
比如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優勢,而深圳、東莞和佛山等城市的市場導向創新及制造業實力很強。因此,增進大灣區內部城市的互聯互通會促進供應鏈每個部分的創新。貿易戰的威脅對中國或許不是好消息,但不會打倒中國經濟。中國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如何利用充滿活力的城市群來促進增長。▲(作者安德魯·沈,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