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
據《光明日報》報道,2001年,我國圖書館流通總人次為2.08億,2017年達到7.45億。這篇報道還指出,中國目前公共圖書館的數量為3166家,由此帶來圖書館如何面對“讀者激增”的問題。
中國人進入圖書館越來越多,當然是件好事。中外比較方面,將差距集中在數量上,往往難以對準焦點。比方說,有人說美國圖書館多,那是把美國中小學圖書館也算進去了。而上述中國3166家圖書館的數字,顯然沒有包括中國幾十萬家中小學圖書館或圖書室。還有人說美國社區圖書館很多,他顯然沒有了解從2003年起,中央文明辦和幾個部委發起了一個階段性的項目,每年在全國援建超過一萬家城鄉社區圖書室,連續多年,援建的社區圖書室累計已經超過10萬家。
因此,說中國人均圖書館比美國少,這個結論多少有點夸張。在我看來,主要問題不在數量而在質量。我國的公共圖書館、社區圖書室在為讀者服務方面很多還不夠積極主動。近年來,每逢節假日期間,有些圖書館確實爆滿。事實上,它并不一定意味著我國的圖書館數量太少。前文所說每年7.45億人次,即便按照3166家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計算,每個圖書館每天的讀者平均流通量也就600多人次,應該在可承受范圍內。之所以有些圖書館擁擠爆滿,應該是他們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務,滿足了大部分讀者的需求,讀者有了更好的閱讀體驗,并通過有效的宣傳,使得某一區域內的眾多讀者集中到某個圖書館,從而造成排隊、爆滿的局面。
這一現象,既說明讀者對于圖書館的確有較強的需求,也說明還有大量公共圖書館、社區圖書室在吸引讀者方面還處于“愛來不來”的狀態,人頭攢動與門可羅雀形成鮮明對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型圖書館可以通過書刊電子化,與眾多小型圖書館、社區圖書室廣泛合作,以滿足在經費不足、藏書有限的制約下,為更多的民眾提供更多的閱讀選擇。總之,面對中國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國近年來雖在增加圖書館室等文化機構數量上有較大投入,但還應該在維持可持續運轉、提升服務、滿足不同讀者的具體需求上更上一個臺階。▲(作者是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