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甫
在很多人眼里,“互聯網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動,人們可以自由選擇,但這只是互聯網“理想國”里的單純想象。《美國科學院院報》日前發布了一篇有關社交網絡與個人政治立場的論文。研究者讓支持共和黨的人連續看一個月有關民主黨的正面消息,讓支持民主黨的人連續看一個月有關共和黨的正面消息,但最終的結果是,支持共和黨的人更加討厭民主黨,支持民黨的人更加討厭共和黨。這也就是說,社交網絡無助于彌合分歧,反而會將分歧擴大,“針尖”和“麥芒”之間毫無和解的余地。
“人以群分”,這種現實社會中的人性特征和社會機理,在互聯網空間,非但沒有改變,還變得更加突出。信息的唾手可得和自由流動,并不能消除成見和誤解,相反卻加固了“預存立場”。在互聯網空間,團結和分裂,奇葩式并存,選邊站隊,變得更加容易。究其原因,在于網民在網絡空間容易集群化——或在相似的情境中,或在相近的心態作用之下,或受到趨同的議題影響,網民容易結群,成為一個個“易感群體”。網民一旦聚集起來,形成某一類群體,就會表現出“去個體化”的傾向。
所謂“去個體化”,即群體中的情境因素阻礙“去個體化”個人的自我直覺。“去個體化”的個人不再感覺他們自身是獨立的個體,也不再監控他們自身的行為。“去個體化”的個體在群體中失去了其自我知覺和個人認同。個體身處群體之中,就會不由自主地被群體劫持了。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支持共和黨的人,為何會討厭民主黨了。與此同時,社交網絡讓人集群化,繼而產生“群體極化”現象,即在最初偏好的方向上,群體傾向于比個體作出更極端的決定。集群后的網民更容易走極端,形成偏激的態度和取向。
政治態度的改變不是不可能,但難度很大,成本甚高。支持民主黨的人,在解釋信息時,不會因為所接受的信息是反向信息,就會輕易改變預先立場。一個有預存立場的人,在接受信息時,往往是有選擇性的,他(她)更易于接受與預存立場和價值框架相吻合的信息。否則,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理論上,在互聯網上,信息更易獲取、更加多元、有助于腐蝕偏見,讓認知更加客觀和真實。但事實上,互聯網上信息的便捷和多元,反而會強化偏見。何也?一個網民是不會均等地接受正反兩方面的信息,網民更易接受與其預存立場接近的信息,而遇到反向的信息,會產生“排異反應”。天長日久,一個人在其偏見的驅動之下,就會產生這樣的后果:社交網絡讓人的視野越來越窄,每天只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人們越容易“抱團”,其成見就容易加固,也越容易形成信息“孤島”。信息“孤島”中的“島民”就會把自己眼中的世界,誤認為整個世界,他們會固執地認為,他們所固守的偏見即是“真理”。因此,“偏見”的互聯網式生存,已經成為網絡空間的一大奇觀。▲(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環球時報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