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浩 畢家義 杜鋒
摘 要:本文從敦煌飛天壁畫的藝術表現語言與形式風格入手來分析飛天壁畫的審美要素,以此闡述壁畫表達佛教思想的精神意境,感受博大的佛教人生宇宙觀和美學觀,從而論述佛學的安詳與空靈的美學精神內涵,這種精神內涵才是美的最高意境和真諦。
關鍵詞:精神內涵 安詳 空靈
一、敦煌飛天壁畫的藝術魅力
1.佛教的傳播造就了敦煌藝術
自兩千年前,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本土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相融合而形成獨具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敦煌石窟藝術正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它的藝術魅力不可限量以至于影響整個世界。敦煌飛天壁畫是敦煌石窟藝術的名片,是石窟壁畫中一種別具個性的藝術形式,我們在分析和探究飛天壁畫之前首先要了解壁畫存在的原因,其實敦煌石窟藝術并非為藝術存在,佛教傳入中國后,受到各個朝代的帝王以及善男信女對于佛陀普渡眾生的教義思想信仰,佛教因此在中國興盛得到了弘揚,敦煌石窟藝術正是佛教傳播的一種供人膜拜的場所,這源于公元366年一個叫樂僔大德高僧到印度取經路過敦煌此地,一天,他驚喜地發現在敦煌看到佛光四射西方極樂世界眾佛菩薩現前的境界,感悟敦煌是佛法傳播的圣地,于是他化緣開造石窟,建造佛像請畫師繪制精美的敦煌壁畫供信徒頂禮膜拜,因為佛教的教義和佛法的傳播,敦煌藝術才得以發展起來。佛教所宣揚的是普度眾生,行善積德相信六道因果輪回。按佛教的教義,人生生死無常一切皆為虛幻,唯有學佛念佛放下煩惱修五戒十善,行布施忍辱、參禪、精進、誦經念佛,才能得般若智慧成無上正覺,修成佛的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通過佛教的義理修行,使人得到改變自己的命運脫離生死的煩惱,命終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敦煌壁畫中,其主題有表現佛陀在西方圣境中講經說法的場景,在講經說法中,眾菩薩天龍八部等各天神來聞經聽法和護佑,有的壁畫表現佛陀在成佛之前的經典故事情節。其中飛天壁畫的藝術形象獨具魅力。在敦煌壁畫中,飛天的造型與色彩生動,線條灑脫律動,天工神韻般的筆法,具有極高的審美內涵。
2.那么飛天是什么呢
在佛講經說法中飛天常護佑于佛菩薩的四周,以其優美的音樂和舞姿來供養佛菩薩,飛天是“乾達婆”與“緊那羅”的稱號。乾達婆為天樂神或香音神其身體散發出怡人的香味,其來源于古印度婆羅門佛中的神道,佛教把他轉為佛教中的天龍八部之一,他不食酒肉常以香氣滋養身體。而緊那羅也出自于印度婆羅門教的神,乾達婆是男性的化身。而緊那羅是女性的化身,他們形影不離轉為夫妻,經常參加佛陀講經說法的活動。乾達婆善歌,緊那羅善舞樂,他們以歌舞樂的形式來供養佛陀,因此,敦煌石窟壁畫中常常會出現以樂舞來供養的飛天繪畫形式,他們或為佛陀歌舞奏樂或來聞經聽法,姿態端莊,飄逸靈動并追隨和禮拜佛陀。
3.飛天壁畫的藝術風格
壁畫中的飛天大都繪制于佛陀講經說法圖的上端,或繪于石窟佛龕的頂端四周。其主要的作用是為佛陀獻歌奏樂跳舞,并為佛陀獻花及供養等。飛天的形態婀娜多姿,飄逸灑脫,動態優雅。飛天形象另一個特點是穿著天衣飄帶,佩戴花冠和瓔珞,有許多壁畫表現飛天奏樂的場景,有的手持琵琶,有的手持笛蕭和古琴,其形態多為流動的曲線,呈S形和U字形的構圖特點,表現出天界中飛天造型具有飄逸般的韻律和優美的舞姿。敦煌壁畫中的各個歷史時期飛天的形象風格不盡相同,北魏時期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其線條粗獷灑脫,飛天造型更具有男性的陽剛力量感,隋朝時期飛天的造型顯得優美華麗,被認為藝術表現得更加優美的是唐代的飛天造型,這種風格與唐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有關,唐代壁畫飛天造型臉型圓潤、體態豐滿柔美,擅長描繪流動的曲線使裙帶更具有動感的韻律。在色彩上多為藍、綠、褐色、土紅色協調搭配使色彩柔美與調合,從飛天的曲線造型中更能體現出中國繪畫的筆法風格即“骨法運筆”的意境。無論是造型和色彩的方面講都表現出了飛天輕盈的身姿,舞動著對佛陀的歡喜與感恩,這些飛天伴隨著美妙絕倫的天籟之樂穿梭于西方極樂圣界之中。(如圖1)
以線造型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表現語言,敦煌壁畫中對于飛天的描繪,充分展現線條的韻律美,這種自由富于浪漫的線條,正是敦煌壁畫的美感靈魂,她有別于西方傳統繪畫的寫實表現,是飛天壁畫的藝術風格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中國傳統壁畫的鮮明藝術特色。如,元代的飛天壁畫,對于飛天的描繪,其線條更加精煉細膩,富有骨感爽朗的韻律曲線,充滿陽剛之美。
由于壁畫述說的是佛教所倡導人生和宇宙的精神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無煩惱只有自由自在和快樂。敦煌飛天壁畫的行云流水般的線條,與純凈古雅色彩的渲染相結合,更能表現出、清凈、空靈和極樂的精神世界。
總之技藝精湛的敦煌飛天壁畫,她的藝術魅力無窮,并經歷了歷代繪畫大師不斷的藝術再創造,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杰出代表,不僅對中國繪畫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對研究服飾,舞蹈等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如圖2)
二、敦煌飛天壁畫的精神內涵
1.安詳的人生宇宙觀與審美觀
我們在欣賞壁畫的同時不但被飛天壁畫的色彩與線條的美感而感動,更被壁畫運用的藝術形式語言來傳遞極美的精神內涵而感到心靈的震撼,這些精神內涵就是佛陀所倡導的人生宇宙觀,它能解脫人性的苦惱和了脫生死輪回,進入永恒不滅的極樂世界,而這種極樂世界的意境,應該理解一種安詳與空靈的至善極美的精神情境,它是人生追求的宇宙觀,也是美感至高無尚的意境。那么安詳如何理解呢?安詳源自于佛法禪宗修行的極高境界,安詳是佛法的限量,是禪的生命,佛教講得眼、耳、鼻、舌、身、意與之感知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繽紛幻象中,我們的感知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世界,需要我們正確的感受我們的身心,佛法講圓融,心靈統一于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欲、沒有攀緣、沒有矛盾離開一切執著。一切相對調和,統一的心靈狀態,當心靈內心變得調和統一,一切相對是無二元論的,一切無礙,擺脫業力形成的自我,這樣的心靈才是無比安詳自在,心靈安詳了它超越了一切,是自性的絕對的真實,沒有二元的東西,沒有偏見。安詳是純真、至真、至善的安詳的心靈,其超越時空,是永恒純潔的自覺,是永恒的安詳唯求心安才是真正的解脫,才是三味耶才是摩訶般若,是真如是自性和本心。在飛天壁畫中其表達的題材意境足以說明安詳的美學觀在敦煌壁畫中的體現。飛天為佛陀歌舞奏樂獻花獻桃等,其場景是極樂世界,這使我們的身心由入世到一種出世的精神境界,為給我們自己的心靈帶來無比的震撼,凈化我們心靈使我們心靈被其升華為極美極高安詳的精神世界。
從另一個方面分析,飛天造型似真非真,筆墨曲線貫穿于波浪云霧與飄帶之間的線條,由繁化簡,色彩調合,這些形式的處理也具有圓融安詳的美感內涵,并會折射出一種人們對安詳最高境界的憧憬與崇拜。(如圖3、4)
2.空靈的美學思想意境
空靈的美學觀是一種美妙無窮不可捉摸是透明的、清凈的。在佛家與道家思想中空靈的美學觀升華為極高的境界,佛家認為空靈是無相的,《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說的都是空,這種空是放棄我執我欲才會現真如,是最高的哲學思想真諦。靈是靈感的靈想與悟性,道家講的是“無極之境”也是空靈的更高境界,它是無限的深度、廣度與高度,是壯闊幽深的空間。飛天空靈的意境表現為飛天形象穿梭于佛陀講經說法的情境之中,它是超越時空的精神彼岸是無上正覺智慧的結晶,飛天造型其翻轉流動的曲線,彰顯出空靈的意境,天女們輕歌慢舞演奏著美妙的天籟樂音,這些美妙的樂音,由西方極樂世界悠揚地傳遞給我們心靈世界,這是無限的空靈,其遙遠是不可極又近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在的心性中,需要我們用頓悟的自性心靈感悟和擁有她。因此,敦煌飛天壁畫的線條與色彩具有空靈的審美內涵。
三、結語
飛天壁畫的藝術的魅力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她的精神內涵是佛教思想的人生觀與宇宙觀,是安詳與空靈的精神意境。佛教的傳播創造了輝煌無比的敦煌石窟藝術,我們在研究敦煌石窟藝術的同時不僅僅是研究其藝術本身的審美體系,而是更要去探究佛教思想及其美學觀,飛天壁畫用其流暢韻律線條和純凈和諧的色彩,弘揚的是清凈、慈悲、善良,憐愛,了悟人生,超凡入圣解脫苦惱,展現出的是空靈安詳的藝術風格與精神內涵。敦煌飛天壁畫即是經典藝術精品,又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寶庫的珍貴遺產。通過對飛天壁畫的研究,加深我們對于佛教審美觀的重新認識,這對于我們今天的藝術、設計和生活具有深刻意義,同時讓佛教思想與美學觀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使人們的心靈都能得到凈化,由此,敦煌石窟壁畫藝術不僅存在于歷史的記憶中,她會有更加美好的今天與未來。
參考文獻:
[1]敦煌飛天[M].中國旅游出版社,1982.
[2]敦煌研究院.這盛世如飛天所愿[M].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3]段文杰,樊錦詩.中國敦煌壁畫全集[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4]史敦宇,金洵瑨.敦煌飛天[M].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