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超 徐青青
摘 要:在審美認知不斷提高和對個性化不斷追求的當今時代,千篇一律的機器生產已經滿足不了大眾對包袋的需求,“手作”成為表達自我、展現個性的新方式。本篇文章致力于從手工編織包袋入手,并結合對包袋設計的過程具體的分析和對編織在未來具有的可研究性。為編織包袋發展的轉型提出建議。
關鍵詞:手工編織 包袋材料 包袋設計
包袋在配飾品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配合服裝的整體性包袋需要與服裝風格統一,造型、色彩和裝飾是首要被考慮的因素,而包袋的肌理往往被忽略,除了每種面料本身的肌理感,面料再造也可以顛覆面料本身的屬性,使其在外觀上和手感上都獨具個性。對包袋面料再造的方法和服裝基本相同。運用添加裝飾物的手法增加包袋的體積使其更具立體感的是加法再造、為表現虛實空間感而在包袋表面進行鏤空雕刻等技法的是減法再造、通過外力對面料進行褶皺重塑的是變形再造法、將以上任意兩種設計法混合的是綜合再造法。編織是運用條狀物進行排列,屬于變形再造法的一種。雖然編織以產品出現的形式很多,但是關于編織的深入研究較少,本文從編織材料以及常規的設計思路為切入點,為包袋的創新拓展新思路。
一、 手工編織藝術的研究背景
每一個象征中國的傳統手工藝都值得被我們傳承和保護。它們不僅是幾千年來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還能映射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手工編織作為人類古老的手工藝之一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密不可分。它的用途主要概括為以下兩個時期:
1.生活用品時期。將石球放入用枝、條、莖、葉等織成的網來擊傷動物是其最原始的用途,最早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在半坡出土的陶器上也發現了由篾席印模上去的編織紋路。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種技術主要被用來編織成器皿盛放物品或制作成席,逐漸使用度較高的生活用品。
2.藝術欣賞品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唐代編織品作為手工藝品出現,根據原料不同有了明顯的地域劃分。宋代竹編的種類繁多、工藝精巧,除了立體的花籃花燈以外也能編織出平面字畫和圖案,觀賞性極高。至明清每種編織有了系統的發展并開始出口。
直至今日編織品的用途十分廣泛,有用來欣賞的字畫和工藝品,也有實用性較強的生活用品,還能被制作成家具。從工藝品到生活用品都得到了人們認可和接納。
二、 手工編織材料在包袋中的運用
編織具體在包袋上的應用是將條繩類形態的材料用手工編織而成,從而在包體表面形成一種特殊的肌理。將這種肌理變化應用在包袋設計中,打破了原本呆板的包袋外觀。根據可供編織成包袋的原材料分類,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1.棉毛線類
大部分棉毛線類的編織包袋在技法上屬于“織”,通常是將毛線用棒針或鉤針進行織或鉤而制成。主要以豐富多樣的針法和花樣著稱,外觀精致手感較柔軟,技藝多沿襲手工毛衣的編織。鉤制而成的包較為細膩精美,散發著柔美的古典情懷,棉線編織包大多帶有濃郁的田園氣息(圖1和圖2)。
2.天然植物類
植物編織包袋主要包括竹編、草編、柳編、棕編幾種。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民間工藝美術和民間實用技術的有機結合,也是審美和實用的有機結合。從早期生活品到后期的工藝品,各類編織在不斷地精細化和精美化。植物編織的包袋以其淳樸自然、綠色環保贏得了消費者的厚愛。天然的屬性造就了其結實耐用的特點。作為適合編織的好原料無論是竹篾、柳條、棕櫚樹葉還是各種草類,它們都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易定型且不易腐蝕。在植物編織包適合的場合中,硬質的竹編包袋搭配古風服裝是不錯的選擇,而柔軟的草編包袋則更適合休閑度假,藤編的手提包配婉約的旗袍來凸顯復古風情,柳編的“菜籃子”更是追求時尚人群離不開的裝飾必備品。
3.皮革類
以皮革為原料的編織包袋大致分為動物真皮和PU革。動物真皮造價較高,運用在各種高級包袋的制作中。除了鹿皮、鱷魚皮、蛇皮等珍稀皮質以外,用于編織的大多數為小羊皮和較為柔軟的牛皮,豬皮因粒面粗糙一般不運用在包袋設計中。意大利奢侈品牌BV(Bottega Veneta)就是以優質的小羊皮革和完美的手工技藝編織而著稱,品牌手工藝匠人創造了名為intrecciato的獨特編織技術是迄今為止皮革類運用最廣泛的編織技法,(圖3)此種技法使其在包袋界享譽盛名。PU皮也稱人造皮,在外觀和性能都與真皮接近。PU相比真皮不耐磨,但其環保并且價格低廉,是代替動物皮革的上等選擇。
三、 手工編織藝術在包袋中的創新
現代人渴望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奠定了他們追求創新產品的基調。手工編織包袋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具體到要從思維方法突破束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1.手工編織在包袋造型上的創新
造型變化直接影響到視覺的感受,手工編織包袋亦是如此。可以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靈感,如居住的建筑、培育的植物、飼養的動物、使用的生活用品都是可以借鑒的對象。圖3包袋外形是Kate Spade模仿動物特征制作而成(圖4),除此之外還有形似“蜜糖罐”和“茶壺”的竹編包(圖5)。
2.手工編織色彩和圖案的創新
顏色和圖案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對包袋的風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天然的原色固然使視覺舒適,但其一成不變的特點容易使人失去新鮮感。可以通過改變色彩的明度、純度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搭配來豐富視覺效果。
圖案包括平面圖案和立體圖案。平面的包括可愛有趣的動物卡通圖案、抽象的幾何圖案,鮮明典雅的拼圖圖案,特色的異域圖案等等。也可以通過釘珠、立體盤花等進行立體圖案創新設計。圖中同樣來自品牌Nannacay的平面字母圖案和立體花朵圖案(圖6和圖7)。哥倫比亞WAYUU純手工編織包是用棉線織成的水桶狀包袋,強烈的色彩碰撞和豐富的幾何元素是其最大的藝術特點(圖8和圖9)。
3.手工編織工藝的創新
手工編織技法豐富多樣,常用的包括平編、辮編、穿編等等。可以從多種編織技法混合以及改變鏤空圖案切入進行創新。在同一個包袋上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編織技法。鏤空的圖案可以由簡單的三角形、圓形演變至較為復雜的多邊形,隨著鏤空圖案的改變編織密度也會發生細微的變化。
4.手工編織材料的創新
材料拼接。編織和真皮的拼接是各大品牌運用的較多的手法。圖7從左至右依次是是Furla推出的candy系列,Vintage Chanel和Hermes。
材料替代。替代是指利用一種材料模仿另一種材料的肌理而制作成的包袋。例如品牌上下創造的“攬月”就是用皮革原料仿效江南緙絲的方式編織表現出如竹編的豐富肌理(圖11和圖12),也可以合成材料代替草編材料編織。物品的嫁接可以運用竹制涼席作為包袋的扇面制成包袋(圖13)。
3.手工編織細節的創新
想要與眾不同還可以在細節上做文章,使編織包袋更具有節奏感和層次感。來自KAYU的流蘇編織包,Sophie Anderson利用小毛球來增添包袋的趣味感。(圖12)其他的細節裝飾物還包括繩子、花邊、緞帶、絲帶、絲巾、竹制手提把和民族風格的飾品。
四、 對手工編織包袋的展望
編織作為一種獨特的肌理是由來已久的。大到房屋家具小到籃筐茶器,編織從方方面面滲透進大眾的生活中。可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流水線上的工業制品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編織不再作為生活用品而是藝術欣賞品出現。如何讓編織不拘泥于藝術的范疇使其更貼近大眾生活,才是使其長久發展下去的關鍵點。本篇文章不僅僅是為編織藝術的創新尋找新思路,更是為所有即將失傳的手工藝轉型提出思考和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工業化帶來的污染引發全球深思,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設計環保理念被提出,手工制品和手作能夠帶來獨一無二的美感,因此不斷受到消費者的追捧,獨特的設計更能讓消費者為其買單。
如今,編織已經回歸到人們的生活當中,除了編織包袋,還包括房屋、服裝、帽飾、燈具、椅子(圖13)、茶具、茶葉包裝盒、花器、籃筐等等。
綜上所述,手工編織在包袋中的運用和創新也是藝術的生活化,一款高質量的包袋設計不僅要符合實用的理念也要滿足大眾對個性化的需求。以非傳統角度切入轉換思維方法,從箱包肌理的角度出發打破傳統束縛,為其創新設計打開新思路和提供新的發展空間。編織包袋的創新不僅能帶動包袋行業的發展,還能帶動地區的發展。將一些少數民族特色的圖案融入包袋,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以編織包袋為核心的具有地區特色的旅游產業鏈。還可以與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形式結合。如今中國的編織產品已經遠銷全球,市場前景也不容小覷。在走向全球市場的同時還可以從各國文化上吸取靈感,制作出“中西結合”的包袋產品,使手工包袋產品成為有文化有底蘊有內涵有溫度的人性化設計。
參考文獻:
[1]吳靜芳.服裝配飾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2]陳君.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傳承與當代“再設計”[J].文藝研究. 2012(5).
[3]程遠強.包袋設計與出格[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