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琳潔
摘 要:揚州個園素以疊山置石成雋秀風景而聞名。園中的四季假山采用分峰置石的方法疊造,運用不同形態(tài)、顏色的石塊進行堆疊,分別營造出不同的景致。本文以黃至筠四個階段的生平經(jīng)歷結(jié)合四季假山的形態(tài)進行描寫,由此提出四季假山的造型藝術與園主人生平經(jīng)歷的息息相關,反映出我國古代造園的意趣之美。
關鍵詞:個園 四季假山 造型藝術 人生四態(tài)
一、個園及四季假山概述
古人曰“據(jù)一園之勝者,莫如山”,由此可見在園林造景中,山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造景元素之一。據(jù)《揚州畫舫錄》卷二記載“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其中個園便以精巧的假山堆疊揚名天下。清嘉慶年間,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對荒園“壽芝圃”加以改建,以“堂皇翼翼,曲廊邃宇,周以虛檻,敞以層樓。疊石為小山,通泉為平池。綠蘿裊煙而依回,嘉樹翳晴而蓊匌。”為目的{1},辟之新園。園內(nèi)遍植翠竹,“竹”字左右兩旁形似“個”字,又有詩曰“月映竹成千個字”,故取名為“個園”。古人愛竹,愛其高潔、堅貞之質(zhì),園主人多植綠竹亦在表示自己的君子之本和對風雅文化的追求。園內(nèi)布局以宜雨軒為中心,采用分峰置石的方法,利用不同形狀、顏色的石塊堆疊成山,分別營造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的景色依據(jù)不同的山水畫論表現(xiàn)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2}的意境。四季假山以順時針方向環(huán)繞宜雨軒而建,從春至冬,堆疊假山的石材各不相同,所營造的景色各不相同,四季之景所暗含的園主人的人生寓意也各不相同。園主人早年時期家境優(yōu)渥,青年之際家中遭逢變故而獨身奮斗,幾經(jīng)磨礪人至中年而富甲一方。一生命運起伏,各時階段如同自然四季更替變換:春之生、夏之長、秋之老、冬之死。四季之景與人生四態(tài)相互暗含,使得個園四季假山造型更富深意。
二、四季假山的造型藝術
1.春之生
春景生機,如一人青蔥年少時期,良品初立。黃至筠生于清乾隆年間,其父為趙州官員,家境富裕。乾隆年間,所授之學仍為孔孟之道,黃至筠身為官宦子弟所授學業(yè)亦為其道。古人講禮法、重氣節(jié),對于個人品行格外看重。因此,少年之時立身立品便尤為重要。黃至筠不僅自身崇儒愛文,亦悉心培養(yǎng)子女讀書正品,黃至筠將長子書樓設于假山深處,一方面是希望子女用心讀書,不被外界所擾,考取功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品行端正,有所作為。少年時期立身立品正如君子之竹初生于春。四季假山之中首景為春,一至春山,便可見月洞形園門南面東西兩側(cè)磚砌花壇內(nèi)滿植修竹,竹隙間散置修長石筍,以寸石生情之態(tài)比擬雨后春筍之意。古人愛竹,愛其堅韌不屈的高雅品格。古人亦愛石,不以石為物,而以之為人,與之為伍。石筍修長呈條柱狀,形如竹筍破土而出,如同一身正氣之人立于天地之間。石筍為靜竹,寓示園主人高雅亮節(jié)、富貴不淫的氣節(jié)修養(yǎng)。石筍與綠竹相配,搖曳生姿,一靜一動,相輔相成。
2.夏之長
夏景絢爛,似一人成長階段,滿懷艱辛。黃至筠14歲喪父,家產(chǎn)為他人占有,19歲時憑一封推薦信獨闖京師,而后擔任兩淮鹽商商總長達40年,其過程必備嘗艱辛。太湖石原產(chǎn)蘇州太湖中的洞庭西山,色澤于淺灰中露白色,質(zhì)堅而脆,紋理縱橫,脈絡顯隱,石面多穴窩、孔眼。{3}亦有湖石色澤青灰,皴皺繁密。古人最初認為:石中丑者,凸凹難平,怪者,孤聳傾斜。{4}因此,千百年來,太湖石以其“丑怪”之形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人們以之為丑因其渾然天成的“掀蹲龍虎斗,挾怪鬼驚神” {5}之形;又如西方博克認為“美的性質(zhì)有光滑”,而根據(jù)《園冶·選石》記載“太湖石于石面遍多坳坎”,因此,不論是從我國古代的審美亦或是西方審美來看,太湖石無疑是丑陋的。而恰因太湖石皺、瘦、透、漏的丑怪之形給了人們更多自由遐想的空間。《老子·五章》中提及“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又如《淮南子·精神訓》中提及“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古人將太湖石的“怪異”之形上升至氣、神等自然哲學之境,認為太湖石渾然天生的丑怪造型是自然之力所為,以自然之靈韻鑿開石之混沌而使其通透。隨著人們對于美的重新體悟,人們對于美的感知也發(fā)生了某種變化,正如東坡有曰:“石文而丑”。清代李漁曰“言山石之美者,俱在漏、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6}因此,“丑石”以其獨特的靈韻氣質(zhì)為人們所鐘愛。石之形態(tài),一如內(nèi)在精神之體現(xiàn),瘦長的太湖石表現(xiàn)出有骨有力的感覺,如若采用厚實墩狀的石塊,則只有安詳和平的感覺,缺乏夏之精氣神態(tài)。{7}湖石清瘦卻有力之形正如獨身打拼的黃至筠,人生路上艱險不斷,各種磨難如同太湖之石歷經(jīng)自然之禮雖“千瘡百孔”卻獨成奇觀,讓人嘆為觀止。
3.秋之老
秋景靜美,為一人年邁之時,沉穩(wěn)含蓄,嘗盡世間百態(tài),坐看云卷云舒。夏山東面有一長廊相連,長廊盡頭則為四季假山中面積之最的秋山。秋山采用黃石堆疊而成,厚實重拙,堅硬無比,紋理粗獷,見棱見角,立體感強。整個秋山分有中、南、西三峰。中峰之間,而復設有上、中、下三洞穴。下洞景色幽靜,樹石環(huán)抱,山腹之內(nèi)又設有一石室,內(nèi)有石桌、石凳等可容納數(shù)十人暢談期間,趣味盎然。石室之外,別有洞天,旁植桃花,意境橫生。上洞安有拂云亭,寓意高可拂云,起點秋之意。古人疊石如寫詩作畫,講究意境二字。南朝畫家宗炳歸納為“應目會心”,“萬趣溶于神思”。{8}王夫之說得更明白“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則有情中景、景中情。”{9}黃石紋理硬朗,色呈微黃,每當傍晚時刻漫天霞光照至,總能暈染一幅夕陽凝輝的金秋畫卷。以黃石堆疊秋山,配植松柏,實為一幅情景交融的立體圖畫,漫步其中,恍若置身山林溝壑之間,以自然之美景,勾勒金秋之韻廓。一峰一石皆為夢中萬仞高山。一如詩經(jīng)所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且園主人建構此園時正值不惑之年,據(jù)梅曾亮《黃個園家傳》記載:“當是時,上至鹽政,下至商戶,視君為動靜。販夫走卒,婦孺乞丐,揚人想與語,指首屈必及君。”{10}可見當時黃至筠不僅財力雄厚而且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書中又言“黃至筠蓄名書畫數(shù)千,而不好伎樂。”《揚州畫苑錄》中又提及他“素工繪事,有石刻山水花卉折扇面十數(shù)個,深得王、惲旨趣”由此可以看出黃至筠精通書畫,崇尚文人墨客之雅趣。清朝時期,由于商人的地位仍屬末等,雖然黃至筠擁有超群的財力,可其社會地位仍比不上一般的官紳文人,他希望通過學習文人書畫以此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使得自己能夠與文紳階層交往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壯闊雄奇的秋山之景似為黃至筠最為恰當?shù)膬?nèi)心寫照。
4.冬之死
冬景素裹,是一人臨終之際,冬之至,而春不遠矣。冬山雖為一隅之景,卻構思巧妙。冬景假山采用宣石進行堆疊,遍觀諸石,宣石作為冬山之石壘疊最可體現(xiàn)冬之白、冬之意。宣石又名雪石,宣石含石英晶粒,迎光閃亮,背光露白,如未融之積雪,渲染冰天雪地之意境。旁植臘梅,幽幽暗香散于天地之間。冬山西面青墻之上另開兩圓孔,春之景隱約可見,寓意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復。一如禪宗三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11}世間繁華之景正如一朝之幻象,終究只是過眼云煙,停留不得。萬物之末,終歸為零;四季之景,盡歸于白。黃至筠雖擔任鹽商商總長達40余年,富甲一方,但其終究不過是一天地間的過客,百年之后終是一抔黃土,但其所改建的個園卻將留存后世予人探索研究,其雅逸之趣將與悠悠天地同存為后人所析。后人在探索分析黃至筠其人其園時,其生命仿佛又重新開始,冬去春來,四季往復,大抵如此。
三、結(jié)語
古人造園的宗旨在于模仿自然,采用不同的造園手法將自然之景搬至園中,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個園之中運用各色、各形之石進行堆疊,形成不同的四季景象,各景之石亦十分講究,所選之石需從色澤、形態(tài)、寓意方面體現(xiàn)四景之特征,展現(xiàn)四季更替。人們把春季比喻成一人的少年時期,春天是生根發(fā)芽的季節(jié),春天也是正身立品的時節(jié)。黃至筠不僅自身崇儒愛文,也教育子女發(fā)奮讀書,端正品行。春山不僅表現(xiàn)了萬物蘇醒的青蔥春日之景,也表達了園主人重視少年時期所學習的知識和樹立的品格。夏日炎炎,洞庭湖中太湖石經(jīng)過風吹日曬和湖水不斷沖擊拍打的洗禮,“身形”清癯卻又“骨感有力”,正如家道中落上京闖蕩的黃至筠,雖經(jīng)萬般磨難卻也終有所成。黃至筠時至中年已富家一方,頗有聲望,其人生階段如同秋山之黃石,沉穩(wěn)厚重,而其閑暇之余又愛好文人詩畫,如同秋山之壯闊雄奇的秋日之景,如詩如畫。瑟瑟冬景如園主人垂暮之年,隆冬之際為一年中的最后一個季節(jié),天地萬物寂靜等待春日的回歸。四時季節(jié)不斷更替,冬去春來,春雖復至,卻又各異,正如同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所以四季之景雖年復循環(huán)卻也不盡相同。后人只能從個園之中去尋訪前人足跡,而這探索思考的過程似是冬去春來之景,人生循環(huán)往復之時。個園中的四季假山把因季節(jié)的變化而帶給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通過山石堆疊進行表達,解除園林中假山所形成的“四季之景”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將人之情與景之韻相融合,達到以貌顯神的地步。個園四季假山之景不僅僅包含了黃至筠其人的一生經(jīng)歷及其所映射的古代人文思想,更反映的是我國古典園林的意趣之美。
注釋:
{1}申泰曉.試析個園的分景疊石藝術[J].中國園林10卷(1),1994(5).
{2}紀東坡.園林色彩景觀影響因素研究[D].泰安: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3.
{3}{7}周玉明,黃勤,姜彬編著.中國古典園林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3.
{4}{6}童寯.園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5}牛僧孺.李蘇州遺太湖石其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全唐詩:第十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8}{9}孟兆禎.園衍[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10}【清】梅曾亮,王鎮(zhèn)遠,選注.梅曾亮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1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