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 沙永匯
摘 要:水印木刻版畫與一般繪畫區別的關鍵因素是藝術表現的間接性,水印木刻的“水味”和“木味”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協調好水味、木味、肌理效果等表現形態,發揮出各自特點,就能使水印木刻本體語言的“韻味”渲染出特定的藝術效果。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是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的發展階段,這一時代的版畫作品以不同的風格,再現了同期東北地區蒼涼雄渾的自然景觀和人們開發北大荒的勞動熱情;這段時期的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在繼承早期北大荒版畫造型法則的同時,創新思維,不斷探索,體現出獨具特色的北大荒屬性。
關鍵詞:中期 水印 本體語言 木刻 淺析
目前,在版畫藝術理論層面,學術權威及專家學者對水印木刻版畫藝術本體語言的見解和爭鳴,從宏觀上講大致形成了初步的共識;然而,在版畫創作的具體實踐層面,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在技術技法等表現形態的運用和效果上還有很漫長的路需要探索。一些版畫流派在水印木刻本體語言形態上,仍存在著顧此及比,忽略技法技巧運用效果等現象。即此,本文通過拋析問題,著重對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的“存在、現象、特征、本質”等思辨哲學內涵進行對比分析,綜合闡述其特點和意義,并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一、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表現形態的特征
水印版畫是通過調和水、水性顏料,用特制工具進行拓印而完成的作品。由印刷顏料、紙張的選擇,形成創意畫作。
中期北大荒版畫創作群體在水印木刻表現形態方面具有不同的風格,在色版的設置和色彩的運用方面,“水味、木味”韻味濃重,肌理效果細膩,厚重感十足,每一版顏色對作品都能發揮出相應的藝術效果。這種水印木刻版畫的本體語言特征不僅獨具北大荒特色,而且其創作理念與早期北大荒版畫造型法則相比還有所突破。
二、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風格的分化
回顧八十代年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期,當時,中國版畫流派的水印木刻作品廣泛采用的是主版套色木刻創作方式,當然也相繼采用了無主版套色木刻方式,很多作品的創作形態及風格往往都關注在套版程序和色彩配置等主要環節來渲染主題,卻恰恰忽視了中水印木刻技術技巧等次要環節的彌補、映襯效果和作用,作品雖然水印套色的感染力很強,但其細膩表現和質感追求卻尚存瑕疵和欠缺,這種現象甚至至今在個別畫派的創作形態中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僅以水印版畫表現形態中的肌理效果技巧為例,水印版畫的肌理效果指的就是紋理效果,是拓印出的自然形態的結構特征,肌理的效果通過特殊選材如木皮、木板紋理、白板紙、布紋、裝飾墻紙等表現的,要達到預想的肌理效果,需要藝術家具備獨特的靈感、敏銳的智慧和較深的造詣。
對比這一時代中國其它版畫流派而言,北大荒版畫在水印木刻本體語言的技巧運用方面已略顯嫻熟。著名版畫藝術家郝伯義、于承佑、周勝華等老前輩的作品風格,在水印木刻肌理技巧等運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郝伯義老前輩的水印木刻作品《靜謐》畫面中的肌理技巧體現在木板紋理的采用上,使作品木板紋理效果細膩突出;于承佑老師的水印木刻作品《從冬到夏》巧妙的運用了木皮紋理效果,水印木刻的“水味”和“木味”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獨特的“韻味”、細膩的肌理質感烘托出特定的藝術效果。從同期業界的發展狀況來看,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表現形態的特征是一種具有超前性的創作理念。
三、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作品風格及代表人物
郝伯義、于承佑、周勝華等著名版畫藝術家是這個時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作品的代表人物。此階段是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作品,從不同角度體現了這段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集中展示了中期北大荒版畫本體語言的創新理念。
著名版畫家郝伯義是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美協副主席,北大荒文聯副主席、北大荒美協主席,省版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是北大荒水印套色版畫的創立者、開拓者和領軍人物,代表著北大荒水印套色版畫發展的走向與風格特征。他與晁楣、張作良一樣,都是身兼組織者重任的杰出藝術家,他們在組織和領導方面發揮的作用對北大荒版畫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1958年郝伯義隨部隊到北大荒墾區, 是北大荒版畫“第一代”中最年輕的畫家,先后在魯迅美術學院進修學習。擔任過美術干事、美術創作室主任。文革以后,北大荒版畫進入冰河期,郝伯義在墾區帶領當時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知識青年中的美術骨干辦起了美術學習班,創作出大量的版畫作品; 1970年代初至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間,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培養出許多在當今國內外畫壇頗有建樹的美術人才,使北大荒墾區版畫創作呈現新的風貌,其個人藝術創作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別是1980年代后他扶持培養了一批青年版畫家,郝伯義先后舉辦以版畫為主的創作學習班23期,培訓業余版畫作者(其中很多人日后成為專業畫家)800余人次,創作版畫作品千余幅;獲省級以上獎項52個,國際藝術交流獎杯2座;舉辦“烏蘇里江行——北大荒風情版畫展覽”(1988年中國美術館)等展覽17次,境外展覽2次,出版畫集18種。2007年7月5日,《一代青春·郝伯義墨彩圖展》在中華世紀壇開幕,展出他創作的北大荒知青題材的墨彩系列作品122件和他不同時期的版畫代表作品30余件。
作為中期北大荒版畫的領軍人,著名版畫家郝伯義注重體現水印版畫本體語言風格的傳承和過渡。其代表作品有《雪夢》、《深谷晴雪》、《鶴戀三江》、《鄉情》、《故鄉夜》、《翔》、《烏蘇倩秋》、《烏蘇里江畔》、《驚擾》、《晨鐘》、《悠悠原野》、《白樺初雪》、《鄉野》、《澤水幽幽》等。《春沐》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北大荒的風情,在畫面中黃金分割點上方,巧妙的幾筆形體點綴,打破了畫面的順序走勢,特別是肌理技巧的運用,使畫面中土地的紋理細膩豐富,在接地氣的同時富有隱形化氣息。作品《靜謐》是平行構圖,主體形象是攀緣于烏蘇里江畔的一葉扁舟,紅色船身色彩奪目,天空采用木板肌理的處理技巧,將天空中云的布局襯托的富有層次,將“靜謐”的水印效果發揮得淋淋盡致。賞析郝伯義老師的大量作品,細細去品味,會不難發現其韻味的獨到之處,《春沐》、《靜謐》、《翔》等等一系列優秀作品的藝術語境中,無論是刻制中的刀痕,還是水印時水量的掌控,或是肌理的選用,都與傳統意義上的水印木刻技法有所突破。即繼承著早期北大荒版畫的創作思維,又蘊含著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紋理效果的細膩表現和色彩豐富等藝術語境。
著名版畫家郝伯義是中期北大荒版畫發展的組織者、領導者,是繼承和傳承北大荒版畫的領軍人物。在他的帶領下,中期北大荒版畫的創作群體借鑒并吸收了我國江蘇水印版畫、民家版畫和日本、歐洲等國際國內新興版畫的技巧,在單一的油印套色木刻格局基礎上,努力挖掘水印套色木刻的新的創作取向。使北大荒水印套色木刻版畫的創作形態脫穎而出,開辟了北大荒版畫創作的又一條新路。
北大荒水印套色木刻版畫,即繼承著老北大荒油印套色豐富、色彩協調的效果,又傳承和發揮了水印木刻在水味、木味的藝術效果,北大荒水印套色木刻的創作形式簡單明了,畫面細膩不顯刀痕,充盈的版味、明快的色彩。使作品的美感因素得到充實、含蓄。例如,郝伯義的水印套色木刻版畫作品《鄉情》,情韻如詩、水印色彩層次富麗渾厚;張朝陽的水印套色木刻版畫作品《春水》泥土芳香,韻味獨到;于承佑的水印套色木刻版畫作品《小屯》協調的藍色調,深沉艷麗,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北大荒水印套色木刻版畫本體語言的創作形態,經過無數次藝術構思和創作實踐,探索出了一整套適合表現北大荒風貌的版畫語言。可以認為,他們的創作方式是值得版畫同仁學習和借鑒的。
著名版畫家于承佑老師注重水印木刻本體語言的運用,并不斷探索和大膽創新,努力挖掘以色彩為重要造型特點的語境方式,著重詮釋順應時代要求的水印木刻法則,不僅弘揚了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的時代特征,而且為同期省內研究和探索水印木刻藝術形態理論發揮了積極地領軍作用。
品味于承佑老師水印木刻的版畫作品,無論是刻制還是色彩的運用,都一改傳統意義上的版畫風格,《興安春早》、《小屯之夜》、《家園》等諸多版畫作品都是體現了北大荒風格的優秀畫作。《小屯之夜》畫面用藍色作為主體來表現色彩語言,點綴的人物和一戶一戶的小房子有機地分布在畫面之中,讓鄉情味道更濃郁;作品運用肌理技巧將幾戶農家升起的炊煙放置畫面中,動靜結合,使畫面的氣氛活躍了起來,整幅作品在淡黃色的農戶窗柵燈光的映襯下,暖暖溫情,水印韻味十足。畫作筆下的景物,經過細心藝術修削,高度提煉與概括,使得畫面變得單純簡潔,顏色運用和諧細膩,集作者特定風格于一體,作品耐人尋味、品味芬芳。
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及代表人物還有周勝華老師的《暖冬》、《秋水》等同期創作群體成員的很多畫作,他們的水印作品都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
結語: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是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轉型、發展的20年,在這期間,北大荒版畫在繼承早期北大荒油印套色木刻創作形態的基礎上,創立了獨具特色的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的創作形態,在同期業界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的創新中獨樹一幟,為我國同期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的研究和探索發揮了積極地促進作用。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的哲學內涵體現:“存在、現象、特征、本質”等屬性,水印木刻版畫的創作方式在構圖、刻制、印制及色彩形成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肌理”技巧的嫻熟運用,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可以認為,這種獨具北大荒畫派的創作模式已等同并超越了這個階段中國版畫的發展歷程,因此,中期北大荒水印木刻版畫本體語言課題的學術探討和研究,對于現階段我國版畫流派的創作和學習,都具有啟迪性的意義和借鑒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文斌.北大荒風情版畫展覽[J].美術,1982.
[2]袁耕.藝術品牌與文化擔當——簡論作為地域文化品牌的北大荒版畫[J].文藝評論,2008.
[3]齊鳳閣.北大荒版畫的審美追求及嬗變[J].東北師大學報,1988.
[4]王嘉.北方牧歌式的當代風情[N].中國文化報,2015.
[5]郝伯義.以情寫史——《郝伯義墨彩圖集——一代青春》讀后[J].文藝評論,2007.
[6]李憲基遠方的朋友——周勝華印象[J].文藝評論,2000.
[7]韓清.論水印版畫獨特的文化意義和藝術魅力[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