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紅丹
摘 要:蘭西掛錢起源于民間,傳承于民間,是當地悠久的民俗文化,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黑土地純樸的氣息,是真正的文化和生命的交融。蘭西掛錢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變化,其藝術語言豐富多樣,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極強的裝飾性,是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藝術。掛錢的裝飾文化內涵是由結構、圖案及寓意、造型夸張的表現方式等因素構成,作品中強調了形與神、情與景、意象與物象的和諧統一,充分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風貌。
關鍵詞:蘭西掛錢 裝飾圖案 造型夸張
掛錢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驅趕叫“年”怪獸的,用爆竹的聲音嚇走“年”,用鮮艷的顏色來迷惑“年”。古時的彩勝對掛錢有重大的影響。因圖案多為古錢狀,所以將其稱“掛錢”。貼“掛錢”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的習俗,以幡表達意愿的這種風俗,最早是起源于唐宋時的“幡勝”。 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用掛錢兒把裝飾門口,圖案絢麗,花紋細膩,喜氣盈盈。
蘭西掛錢,已被列入黑龍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部授予蘭西“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不但歷史悠長,而且具有深遠豐厚的文化底蘊,誕生于清朝末年,由山東、河北的民間藝人來當地謀生而傳入。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大家喜愛,講究古樸而雅致,溫婉而絢麗。它既保存了人文特性,又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蘭西掛錢在特定的環境下表現的都是對神靈的膜拜和敬畏、當地人的習俗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較獨特的藝術性和民俗性。掛錢是民間剪紙的一種特殊的形式,作品中包含了祭祀文化、年文化、寒地黑土文化,它是多種文化的綜合載體。
一、蘭西掛錢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掛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代,在清代,已經有了貼掛錢的習俗,蘭西掛錢誕生于清朝末年,恰是貼掛錢的風靡時期,隨著“闖關東”的浪潮而傳入,它的最早創立者是手藝精湛的傳統民間老藝人——李一剪,作品與祭祀神靈、驅邪、傳統習俗等有關。寄托著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對幸福的期盼。技法主要是傳統剪子鉸,有陰刻法、陽刻法、陰陽結合法,還會采用其他的方法,如漏、鑿、刻、鉸、繪、撕、染、嵌法、香火燒等。主要工藝有鏤剪掛錢和用型刀鏤鑿掛錢兩種,前者用剪子剪的,后者多用于春節張貼。最初的表現手法上格調陳舊,形式單一普通,可以說千篇一律。早期的蘭西掛錢在用色、紋樣、剪的工具材料上與山東一帶的“門箋”都有相似之處。
新中國成立后,李郝氏等人制作掛錢,又進一步發展了掛錢。七十年代末,孫福生等一批人成了蘭西掛錢的名角,這一時期從掛錢的主題、表現手法和圖案,都傳達出時代特征和人文思想。改革開放后,蘭西掛錢又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時作品運用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以及掛錢藝術自身的藝術語言,強調了意象融合、形神統一的境界。20世紀八十年代,弘揚民族文化,當時蘭西縣文化館館長孫福生組織了蘭西掛錢創作群體創作出大量的藝術珍品。九十年代,文化館館長李樹曾,副館長許華等人刻苦鉆研,作品更精致,為蘭西掛錢開辟了一條更具生命力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蘭西掛錢無論在內容、形式上,還是在技法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蘭西掛錢與地方文化、民間藝術以及北方的冰雪環境等密切相聯,我們從文字記載和作品兩方面進行對比,掛錢在傳入蘭西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增加了蘭西特色,并持續發展創新。多年來,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滲透,蘭西掛錢的制作方法和風格特點也受到了影響,蘭西掛錢不僅在技法、材料等方面進行傳承,也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創新的方式來實現傳承的思路。
二、蘭西掛錢裝飾文化內涵
用掛錢美化生活,是東北民間藝術家的共識。蘭西掛錢的裝飾性、實用性、審美性是緊密聯系的。蘭西掛錢裝飾文化內涵包含多方面因素,如掛錢的結構、圖案及寓意、夸張的造型表現方式等。
1.蘭西掛錢的結構
蘭西掛錢自形成以來,在剪紙造型中可以說別具一格,藝術語言豐富多樣,它的審美特征也十分明顯,是以線為美的藝術。蘭西掛錢在制作時,選用雙面彩色宣紙,稱“千年壽紙”,具有遇光遇水不褪色、不脫色的特性。顏色上采用紅色、綠色、黃色、藍色、粉色,以紅色為主。在春節的時候,粘貼在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上,而種紙張最大的特性是不反光,質地較柔軟,能夠適應黑龍江地區冬季惡劣的氣候環境,不易損壞。蘭西掛錢的形狀樣式各一,種類比較多。圖案有仙人、麒麟送子、歡慶豐收等等,簡單的銅錢樣式是最多的,有在上邊剪字的,字的內容以“福”和“喜”為多。蘭西掛錢的形狀長方形較多,結構分為主體、外框、底穗兒三部分。有圖案和文字結合的形式,也有文字、圖案單獨出現的。蘭西掛錢不僅具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而且作品中還融合了自然純樸的民俗生活,采用圖文并茂的裝飾表現形式和精剪細刻的高超技術,呈現出別具特色的造型風格。
2.蘭西掛錢的圖案及寓意
蘭西掛錢剪紙作品形態各異,技法上也不相同。早期傳統掛錢圖案,是一種原始的宗教膜拜,圖案是簡單的幾何形。后來圖案逐漸豐富起來,由幾何圖案演變為以植物、動物紋為主,出現花瓣紋、萬字紋、水波紋、魚紋、蝙蝠紋等圖案,姿態萬千。文字在掛錢中出現,這時掛錢的表達內容得到極大豐富。為了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和認識蘭西掛錢,我們進行了合理的分類。從時間的角度追溯,分為傳統掛錢和現代掛錢。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且發展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過程。蘭西掛錢的發展是一個活態傳承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掛錢具有不同的用途,它們的特征也不相同,傳統掛錢的形式較單一,而現代掛錢藝術主題多樣,手法多樣。
蘭西傳統掛錢圖案表達出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喜好,掛錢作品上運用植物紋、纏枝花紋等紋樣,圖案有其特有的寓意,如喜鵲象征著喜慶、荷藕象征著夫妻和睦、而鹿象征著福祿平安、葫蘆藤蔓則象征著子孫繁衍、牡丹象征著高貴等,戟、瓶象征著吉慶、平安,這些傳統、美好的掛錢圖案直到今天還在沿用。傳統掛錢圖案具有獨特的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是任何裝飾圖案都不能替代的。蘭西掛錢是以黑龍江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作為刻畫對象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創作者把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記錄,以及對大自然的謳歌運用掛錢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表達了內心情感。因此,創作者并不是以形為主要目的,而更注重神似,運用寫意的方式來表現,外形上整體簡練,目的是突出的中心主體,讓主題更鮮明。
傳統的蘭西掛錢多為年節時供奉祖先之用,技法上以剪為主,外框上很少作處理,中心主體的內容分成兩部分,一部為團花,另一部為幾何紋組合;還有另外一種形式,只有幾何紋的。作者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性剪成形,所以傳統的蘭西掛錢每幅都是獨品,造型各異,無完全相同的兩張掛錢。而現代蘭西掛錢融合了書法、現代裝飾、繪畫等多種藝術元素,結合民間民俗圖案,不斷探索各種新型技法,已經發展成綜合性藝術。制作時以刻制為主,造型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力求表達無限的創意。現代蘭西掛錢構成元素是多方面的,包含文字、中心、裝飾圖案、外框、穗兒。主題字的位置分為上款、中款、下款三種方式,有橫、豎之分。中心體現主題,注重形體的大小、疏密、空間關系,講究對比與諧調,內容豐富,題材更為廣泛。裝飾圖案對于中心部分是輔助作用,完善主題。底穗部分有的鏤空,有的相連,還有的是表現主題的一部分。我們通過對比傳統掛錢和現代掛錢的整體造型,可以看出現代掛錢已經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矩形幡狀,而是又創新出多種形狀,比如香爐形、花籃形、宮燈形等,這些形式賦予了掛錢新的生命和靈魂。
3.造型夸張的表現方式
蘭西掛錢造型是大膽、夸張的。按照自然事物形式美的規律,在基礎上對物體進行夸張變形,抓住最鮮明的動態特征,進行夸張概括,以達到傳神的效果。創作者有意識的對物體最特殊的部分進行夸張、變形,改變物體的正常比例以及常規的形態,大膽變化、取舍,采用對比、均衡等藝術手段,構圖上嚴謹、飽滿,更具有藝術魅力。作品創作時比較隨性,想象自由,不拘時空,經常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出現的物象組織在一起,表現技法質樸無華而又大膽、鮮明。多數采用散點透視,完全拋開了物象的實體真實性,以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來綜合表現的對象,物象的真實性已讓位于觀念的真實,重意境、心象的表達,完全是一種主觀的隨意的創造,把世間、想象的各種美妙事物逐一納入到掛錢作品之中,作品中不僅追求趣味性,也追求藝術性,是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藝術。
三、結語
蘭西掛錢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是多種文化的綜合體。現代掛錢實現了多元化的藝術創新,充分吸取其他的藝術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情感語言,煥發出勃勃生機。掛錢的內涵和精神是民族歷史沉淀的結果,也是民族特色的體現。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題材民俗性、圖案豐富性、手法多樣性等特點,它們從不同角度,強調了形與神、情與景、意象與物象的和諧統一,充分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風貌。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的重視,蘭西掛錢也得到了有力的保護和較充分的挖掘。相信在重視和保護力度下,蘭西掛錢成為民間藝術的品牌,與時俱進,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閆海濤.黑龍江蘭西掛錢的藝術特征[J].藝術教育,2015(7).
[2]黃靜.淺析黑龍江民間剪紙地域特色[J].中國藝術,2014(4).
[3]楊凱.藝術人類學視角下的黑龍江蘭西掛錢研究[D].2015級大連大學碩士論文.
[4]蘇明哲.潘馳宇.東北滿族剪紙的民俗性與藝術性[J],大舞臺,2013(11).
[5]楊中宇.掛錢之花開滿萬家——蘭西掛錢推陳出新[J],神州民俗,2017(3).
[6]劉芳芳. 東北民間剪紙裝飾文化內涵初探[J],美術大觀,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