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俊
摘 要:相傳自“漢武帝對影思李妃”這一故事伊始,中國就有了“影子戲”這一傀儡戲的原型。時至今日,皮影戲表演藝術穿越千年依然活躍在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舞臺中,作為我國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中的一員,皮影戲依然煥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傳唱在民間戲劇戲曲的藝術領域。唐山皮影作為冀東皮影的一支,是中國地方皮影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優美的雕刻造型和動聽的地方唱腔,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然而在我國民間傳統藝術面臨著了解、學習和傳承斷層現象的今天,唐山皮影藝術正慢慢淡化在年輕一代人的意識之中。
關鍵字:唐山 皮影戲 藝術 發展
一、唐山皮影戲及其審美特征
灤州皮影戲,俗稱唐山皮影,于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山皮影又稱樂亭影、老呔兒影,傳統驢皮影表演藝術,它的演出方式并非冗雜,于觀眾臺前設立一個幕布窗,燈光由布屏后投向外部。表演藝術家于幕布后方手持操縱各種生動形象的驢皮影人,全憑手臂指尖的不斷變換與動作的銜接,來實現影人活靈活現的無數動作表演。其重點為臺后唱影人深厚的戲曲功底,手口之間演繹出精彩絕倫的故事。整個影戲表演需要燈光、臺景、伴奏、戲曲伴唱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順利銜接。唐山皮影戲的主要本質特色即為獨特的樂亭方言唱腔,語調婉轉,韻律平仄豐富,且真假回環,一般地區的方言只能讀出幾十個平聲音,而樂亭方言卻可以講出五百多個。可謂“影味兒”十足。影戲以唱功見長,兼收男女聲腔。高低婉轉,聲色并序的唱腔使其曲調獨特、風格迥異。傳統的唐山皮影影人角色豐富齊全,在行當上可分為“髯兒”、“小兒”、“大兒”、“生兒”、“花小兒”、“花生兒”等類別。各個行當的頭茬、軀干、四肢的造型設計各具特色,其表演形式各成體系。皮影戲的伴奏樂器主要為四胡。
唐山皮影戲的表演內容題材豐富多樣,傳統表演多以古代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寓言故事為主。題材多以表現歷史或神話人物的優秀精神品質為主,傳統唐山皮影戲劇目多達數百出。其代表劇目有《拾玉鐲》、《五峰會》、《楊家將》、《鐵弓緣》等。作為中國皮影藝術的主要流派,唐山皮影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國內外都有巨大的影響和重要地位。
二、唐山皮影戲的當代境況與生存現狀
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快速迭代,人類社會中的精神文化在不斷進步更新,這使得社會中人的精神文明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人自身的價值體系在不斷優化,思維不斷創新,人對于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審美情感亦不斷得以升華。當代數字新媒體等高端科技手段和大眾傳媒推動了人類文化藝術的快速發展,無數的新時代文化元素伴隨并主宰了當代生活中文藝領域的發展。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交織下,新事物與生俱來的品質使其占有了絕對的優勢。這使得皮影戲與諸多傳統民間藝術的生存發展一同面臨到了新時代的考驗和洗禮。在現代藝術形式大放異彩的當代文化市場中,傳統藝術唐山皮影戲依然只是活躍在灤州地區老一輩藝術家和群眾的群體之中,如何能夠令這一古老藝術的光影聲線為更多年輕群體所接受和欣賞,已經成了皮影戲繼續傳承經典的關鍵因素。形式獨特、表現華美且內容豐富多彩的皮影藝術需要的是更多年輕一代人的關注和發掘。
一塊白色的幕布屏,數根小小的竹棍之間,譜譜用灤州土腔唱述的親切曲調,生龍活虎地講述著生動多彩的古老故事。民俗民間藝術皮影戲在其傳承過程中,無可逃脫地表現出了諸多的片面性和不足。其中,藝術傳承本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一載體之間就出現了實踐性矛盾。研究表明,當今已經很少有年輕人群愿意接觸影戲,學習影戲,僅有的是家族式傳承的家庭中被臨危受命的子嗣,然而即使學了能堅持下來的亦為數不多,皮影戲曲在當下年輕人的視野中似乎越加模糊。許多年輕人表示只是在影視作品中曾見過皮影戲藝術,有調查證實,許多年輕人雖了解皮影戲已列為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自身從未親身接觸過皮影,多數人甚至認為皮影由紙張制作,而非為皮質。從事數十年皮影創作的皮影藝術傳承人笪建光曾表示,因市場上有很多文化愛好者和收藏藝術家,所以藝術品市場中皮影作品的銷售尚且不必擔心,但本應呈現出鮮活表演藝術作品的皮影戲如今卻只能安靜地裝裱在冊子中,僅供收藏,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鮮活生命力。諸多因素,最終導致了藝術文化市場上出現了“只見皮影不見戲”的不幸現象。
皮影藝術表演工作的收入低微是制約其繼續傳承和發展的另一因素。現今的皮影戲開場表演事業多數為家族式傳承,那些堅持在表演創作一線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年紀多數已在五十歲以上,很少有年輕人在唱影。從事唱影表演工作的影戲傳承人王增太曾表示,每月表演的收入只有兩千多元,這樣的境遇使得很多年輕人對從事表演皮影的工作望而卻步或半途改行,最終出現了令熱衷表演的人群只得另謀他路的尷尬境地。眾多老一輩皮影藝術表演藝術家表示,雖然自身對傳播皮影戲的熱情依然高漲,但由于演出機會的驟減,使得他們不得已皆去做兼職工作。過去娛樂匱乏的年代里皮影戲表演的魅力深深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而如今皮影戲表演的市場在日漸萎縮。皮影戲的演出和本身的曲調唱腔皆需要口傳心授,師徒相傳,隨著老一代唱影人的一一停歇,皮影戲渴望的是能夠再次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發光發熱。與皮影戲藝術的生存發展相比,華陰老腔無疑是民間藝術的“幸運兒”,同樣曾經瀕臨失傳的華陰老腔在2016年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而一夜爆紅,隨后其表演邀約相繼不斷。然而老腔的走紅也并未真正改變其傳承的困境。有負責人表示表演團隊中年輕表演者依然不多,活躍在舞臺上的依然是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的身影。
由此可見,有效地溝通新生藝術與傳統民間藝術的審美特性與獨特的藝術表現,令傳統藝術向當代藝術加以融合并借鑒是其繼續傳承和發展的關鍵。
三、探究唐山皮影戲的發展因素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眾多各有姿態的外來文化和藝術元素在中國不斷傳播擴散,并且得到了極大的追捧,這使得本土文化經受著史無前例的考驗和洗禮,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可持續發展與傳承出現了文化危機。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和評估諸多民間藝術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將傳統藝術本身提煉升級,給予新生,并且從市場、文娛、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多角度開放式拓展開發,讓傳統與現代接軌,實現傳統藝術的文藝再復興。
1.建立皮影藝術本體的“營銷”模式
傳統藝術唐山皮影戲展示出的內容和精神是豐富的,不同的時代下影戲發揮了它與眾不同的社會功能和時代精神。從皮影自身剖析,華北地區唐山驢皮影從造型藝術、人物設計、唱影唱腔、內容形式和工藝美術等多方面都表現了獨特的藝術風采。繼承傳統唱腔和表現手法,在其古老藝術語言的精髓之中,進行形式的創新、題材的改編、內容的豐富和唱腔的引入,升級展現出驢皮影戲的聲、光、線、劇全新體系,從而開拓更大的文化市場和附著力。例如,在體裁上,加入現代元素的唱法唱腔,實現舊語出新言。在題材上,引入老少咸宜的影視劇作品,創作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文娛作品,如此實現皮影戲從自身的全新蛻變。
任何種類的具體藝術形式其生存都有據可依,市場經濟下的藝術市場中任何藝術形式也都離不開市場賦予它的發展模式。建立一個迎合市場環境的產品營銷策略是皮影及其表演藝術傳承發展的必然選擇。地區文化部門只有深刻地抓住文化市場的整體性、復合型和主動性,建立皮影戲文化藝術核心,周全發展皮影戲藝術的附加產品利益,才能推廣并實現這一傳統藝術的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運用創、傳、改、借的策略手段將傳統藝術皮影戲與現代大眾文藝相滲透,最終實現產品的利益最大化,即傳承與發展的最終目的。
2.影戲在素質教育改革中的現實意義
近年教育界將中國傳統藝術引入到中小學課堂的實踐性舉措不斷增多,我國各地方都極力將地區文化或本民族藝術文化投入到教育之中,以做到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和民族文化傳承復興的最大化意義。如地方戲劇戲曲贛劇、昆曲,美術書法、蜀繪,手工剪紙等豐富的傳統藝術都在美育的課堂中做出嘗試和努力。學術界對于傳統藝術形式在中小學課程中設置的研究與探索也從未間斷,表明各類傳統藝術形式在中小學課程中的引入,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唐山皮影戲的歷史淵源和藝術本體出發,汲取以往研究者的理論和著作,將唐山影戲的藝術風格、對同類戲劇戲曲音樂元素的吸收和并蓄、灤州皮影的審美特點、社會功能以及對唐山皮影戲的保護發展和傳承等方面,具體將皮影戲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投入到中小學藝術課程之中。
開展學、唱、創、練的綜合模式,將開拓創新的空間交給學生,打開師生交流合作的窗口,挖掘皮影戲曲在藝術教育環境中的巨大作用。藝術課程中能夠引入欣賞并學習中國悠久的傳統文藝必然會豐富學生的藝術視野,同時減輕其學業中的精神壓力。將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從表象到內在,唐山皮影戲對中小學藝術特色課程開發具有實踐性意義。這一舉措可使文化的傳承具有更清晰的現實性,在藝術文化的接力中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綜合性。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動作用
在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引導下,各地區文化保護部門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為非物質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做出了實踐性的保障。作為文化軟實力內的本土藝術資源,其對國家的進步與發展,文明社會體系的建立發揮著根本性的意義。對皮影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亦是對整體傳統民俗藝術地位的絕對肯定。
同時,皮影戲的保護和發展過程中,重視并肯定傳承人文化傳遞這一現實意義尤為重要。政府和地方有關部門應著重加強對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和保護工作,從生活條件與環境上加以扶持,從工作性質中加以肯定,為其對傳統藝術的創作與傳播提供更好的平臺。最后落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肩膀之上的,是自身開拓思維、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并積極實踐的內在提高和準備。唯有如此,傳承人這一符號傳遞的意義方可更深遠,唐山皮影戲曲方能得以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結語
無可否認,挖掘擁有悠久古老文明細胞的灤州唐山皮影戲的生命價值,探尋它在新時代社會文化市場的生存與傳承空間,對中國傳統民俗民間藝術能夠得以源遠流長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本質意義。唐山皮影戲也將為復興中國本土文化和傳統藝術付出自身的責任和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勇風.大眾傳媒背景下戲曲傳承和發展的內在障礙探析[J].戲劇文學,2013(1).
[2]鐘賢權.當代皮影藝術的生存困境與現代創新[J].中華文化論壇,2013(5).
[3]石磊.淺析唐山皮影的傳承價值[J].赤子(上中旬),2016(3).
[4]石妙元.唐山皮影戲及其音樂的田野調查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6.
[5]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工作方法[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6]張軍.灤州影戲研究[M].大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