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鑫
摘 要:地域音樂文化是某一個地域特有的音樂語言,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融合了本地域的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引入地域音樂文化,這是對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一種傳承。以學校為載體對地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既豐富了校園音樂教育的資源,又使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使地域資源得到高效的利用。本文分析了地域音樂文化傳承的必要性和更好地實現學校音樂教育中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學校音樂教育 地域音樂文化 傳承
音樂是一種通用性的藝術語言,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是一種帶有濃厚藝術色彩的特殊文化形式。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民族音樂也開始走向世界,為各個國家所認識,同樣的外來音樂的引入也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作為音樂教育的載體,在音樂教育中發揚民族文化,傳承地域傳統音樂文化,承擔著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抵御外來音樂文化沖擊的重要任務。將地域音樂文化向學生以人文教育的方式進行傳承,確定地域音樂文化的重要地位,將地域音樂文化納入學校音樂教育的內容中去,對于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實現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意義重大。
一、地域音樂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地域音樂文化是指在某一個地域范圍內形成的一種特殊音樂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殊和本土民族色彩。它來源于民間,發展在民間,在本地域范圍內生長與本土的人們生活相融合,深入到當地人們的靈魂,為人們內心中所認可和接受。因此,地域音樂文化可以說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地域文化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地域音樂文化社會功能強大,對于人們有獨特的感染力,也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起到的教化作用。由此可見對地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對地域文化和民族音樂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地域音樂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環境甚至于地域生態環境,具有極具特色、不可復制、無法替代的屬性,面對國際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傳承本土化音樂、保護地域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通過研究認識學校教育在傳承和保護地域音樂文化的重要地位,大力推進母語式音樂教育。正確認識、傳承與發展地域音樂文化,認真思考地域音樂文化與學校音樂教育的融合.大力弘揚民族、地域優秀音樂文化的精華,傳承并發展中國本土音樂文化。以地域音樂文化為載體和主要內容的教學既豐富音樂教育的同時,還創造了其他一些更為深遠的價值和意義。它能夠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又能夠提高大眾的民族性,使“母語教育”得以回歸。由此可見對地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是當下社會的客觀需求。
1.音樂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內容,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地域音樂文化既是一種民間文化的表現,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長期受到本地域內語言習慣和風俗信仰的熏陶,與當地社會環境相互依存共生。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習慣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對于音樂文化的需求也有所轉變,這樣一來地域音樂文化就被賦予了更多的色彩,也出現了更多的發展形式。如今越來越多的音樂家對地域音樂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越來越關注,地域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去研究去探索。
2.學校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地域音樂文化的發展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
文化傳承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項基本功能,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不僅僅是音樂技能的教育,更多的是音樂文化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實現音樂文化傳承是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任重而道遠。
3.學校音樂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實現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學校設置有專門的音樂專業和與之配套的音樂課程,既有理論方面的學習又有具體的音樂實踐,既有專業教師的指導又有文獻資料資源的供給。可以說學校音樂教育在地域音樂文化傳承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其它途徑望塵莫及的。因此充分利用學校音樂教育的資源,傳承地域音樂文化,自然是一條最優的途徑。
二、地域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現狀
1.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音樂教育專業在學校中并沒有達到全面普及的程度,很多學校即使開設了專門的音樂教育專業,也很少有建立地域音樂資源庫,對地域音樂文化重視不足是現今學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教學內容方面比較盲目,課程體系的設置有較大的隨意性,地域音樂文化教育意識淡薄,地域音樂文化的特色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揚,資源利用率不高,這都是地域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傳承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其次,學校音樂教育用的音樂教材除了國家教育統一教材外還有一部分是使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學校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程要求自行開發設計的教材,因此校本教材的設計和開發以及其適用的教學范圍是體現學校音樂教育方面對地域音樂文化重視及實施程度的直接表現。學校所在的區域都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和音樂文化,但是從地域音樂文化教育的實施程度來看,很多學校都缺乏與本地域音樂文化相關的教學環境和基礎設施,教學資源欠缺,實訓機會不多,對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2.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教師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對于地域音樂文化的認識對于教育理念的建立,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方法的采用都有直接的影響。很多教師自身都沒有進行過專門的地域音樂文化的學習,從調查資料顯示,在學校學習期間接受過專門地域音樂文化教育的教師僅占到8%,有40%的人是因為職業崗位的需要自學過,有80%的人受社會傳媒的影響學習過,有65%的人參加過地區的音樂演出活動。由此可見,作為學校音樂教師,參加地域音樂文化方面的培訓機會是少之又少,這說明文化教育部門對地域音樂文化也缺乏重視。雖然教師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參與社會活動來了解地域音樂文化,但是畢竟是有限的,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效果也是不盡人意。
3.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有調查資料顯示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余只有37.8%的人會喜歡聽一些民間音樂, 70%的人不對地域音樂文化并不了解。特別是高等院校,學生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對地域音樂文化知之甚少,其中有20%的人表示對地域音樂文化好奇,感覺很新鮮,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現代學習音樂教育受現代西歐音樂教學理論影響巨大,大力宣傳西洋音樂,對于民族音樂就弱化了很多。對地域本土音樂文化,很多學生都覺得缺乏時尚元素,不符合潮流,感覺有點“土氣”,引不起學習的興趣。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很多本地區的學生對于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音樂文化也不愿表達太多。
三、學校音樂教育中地域音樂文化傳承的實現策略
1.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樹立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
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帶動了學校教育理念的變革,在新時代,學校教育理念也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樹立多元化教育理念。隨著外來文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沖擊力的不斷加大,全球各國都開始重視其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努力尋找各種途徑來促進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已經成為現代音樂教育的主流理念。學校音樂教育要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與認同上,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對主流音樂文化的教授和發揚,還要兼顧非主流音樂文化,讓學生更全面的認識音樂文化體系,挖掘地域音樂資源,使地域音樂文化的魅力得以展現并受到支持。
2.針對地域音樂文化設置特色課程
受歐洲音樂教育模式的深遠影響,我國要實現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首先就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將地域音樂文化作為特色課程納入到學校的音樂教育體系中,并處理好不同課程之間的關系。課程設置方面要充分顯現出地域音樂文化的重要位置,同時還要注意與其它課程順序的編排和銜接,既不能重復設置,又要保持課程的連貫性。另外還要考慮到課程結構的安排,對國家必修課程、地方音樂課程等不同層次的課程做出合理的安排,統籌規劃,力求結構最優,這一點需要根據學校實際教學需要以及地域音樂文化本身的特點而定。
3.學校應該開發和編纂地域音樂教材
學校音樂教育離不開教材,教材是學校教育實行的重要載體之一。通常學校采用的音樂教材都是由國家統一進行編寫和發行的,其中的音樂知識具有很強的普及性,適合不同地區的不同學校音樂教育中使用。但是也正是因為教材的通用性,使其教材缺乏了地方特色,音樂文化的多元性無法通過教材展現出來,這與現代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是相脫節的。學校應該對地域音樂教材加大開發編制的力度,就地取材,在教材中加入地域音樂文化的內容,教材編寫具有創新性,讓教材與地域文化特色更接近,更易為地域內的人們所接受。
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力度正在加大,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地域音樂教育已經成為了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地域音樂文化的特色發展地方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正在成為當下教育的一抹亮色。很多學校身體力行地結合本地特色做出積極探索,把當地的民族音樂、民間音樂引入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認識地方音樂瑰寶,扎根民間音樂汲取養分,培養其音樂素養,提高綜合素質。同時以音樂教育的形式把式微的民間音樂、民族音樂傳承下去,保護起來。在此局勢下,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意識到自身責任,理性看待地域音樂文化所處的地位以及所面臨的的困境。無論是在學校層面還是教師層面,以及學生自身層面,如何將地域音樂文化教育落到實處都存在著不足。需要從理念、課程、教材等多方面著手改善,將地域音樂文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周凱模.本土音樂教育與全球文化生態平衡[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1).
[2]曾皓.本土音樂如何引入高師音樂教育初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8).
[3]朱葉.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取向[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4]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13(1).
[5]陳業秀.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對本土民間音樂的傳承與開發[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