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娜
摘 要: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開辦最早是以廣播為背景的,雖然隨著專業發展,教學改革,在此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院校課程設置與教學傳統痕跡顯著,尤其目前面臨新型媒體的迅速發展,對播音員主持人肢體表達及鏡頭前視覺上的動態表現要求越來越高。那么,怎樣順應社會發展,適應行業需要,在聽覺藝術的基礎上,提高視覺藝術的教學效果?本文試圖從現狀分析、教師能力提高、課程內容銜接,及課堂教學的靜、動態訓練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力求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形體與體態語》課程教學及人才培養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形體與體態語 教法改革 師資培養 靜態與動態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阿爾培特通過實驗證明:在傳播信息時,語言(只是字和詞)的作用僅占7%,聲音(語音、語調等聲響)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無聲的。人類學家雷·博威斯特研究發現:人在面對面交流時,語言所傳遞的信息量在總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額還不到35%,剩下超過65%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交流方式完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外部體現之所以重要,就因為它是傳達內在的‘人的精神生活的”。由此,電視節目主持人傳達信息、表達感情,不僅要運用口頭語言,還要運用主持人的主體形象和體態語言。優美而富有個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體而富有表現力的體態語,能增強受眾的信任感,能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達的內容,也給受眾提供了一種美的享受。而對于這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怎樣在課堂中實施,一直是專業教學中的瓶頸問題。
一、教學現狀
在我國,播音員與主持人職業,雖發展于電視,但是起源于廣播。專業教學的課程體系及核心課程設置,難免被打上了“廣播”的烙印,即有聲語言訓練是必修課,對于表現體態語的課程,隨著電視的發展,雖然教學計劃已付諸實施,而就本人有限調研,從課程設置及重視程度來說,有的是任選課,有的是限選課,有的是專業基礎課,有的未開設此課程;從課程名稱和內容上來說,有的是《形體語言》,有的是《形體》,有的是《形象塑造》。可以看出課程的內涵與外延也不盡相同;有的以訓練單純的芭蕾手位、把桿等基礎形體為主,雖然從名稱上冠以“語言”,但是訓練內容仍然以舞蹈基礎“形體”訓練為主,有的則包含了所有“非語言信息”的訓練,課程內容不夠清晰、具體與系統。從教學時間和方法上來說,有的藝術類院校的形體課雖然要上兩個學年,但是以純粹的舞蹈形體訓練為主。有的傳媒類院校此方面的課程專修一學年,在教學中同樣沒有能在教師的引導中實施完成體態語的訓練。有的綜合類大學的此門課程干脆是由學校舞蹈團的教師兼任,所以很難做到“兼容并蓄”。同時對著名院校此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存在同樣的問題。
分析原因有四:一、名牌高校生源質量好,學生對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轉換與自我認知、應用能力強,即使不進行教改,教學效果也不會出現明顯問題,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從同批次的藝術類院校與傳媒類院校畢業生鏡頭前的表現中判斷出差異來;二、本專業在學院的所處位置與師資能力,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時間與內容,有相當一部分院校的課程內容與教法還停留在舞蹈形體的訓練階段;三、教師的專業背景、授課對象所學專業的認知程度及對本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決定了任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教法研討與能力提高,因此以舞蹈形體訓練為主要內容就在“情理之中”;四、專業帶頭人與課程負責人及任課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的認知差異,也會影響與決定本課程的開設位置、培養目標與教學要求。
二、教學準備
培養電視播音員與主持人,怎樣認知課程目標,怎樣構建課程體系,怎樣設計教學環節,怎樣實施教學過程,怎樣將“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體態語解決在課堂上,完善在實訓中,又怎樣與有聲語言協調運用、準確表達、優美展現?需要我們根據生源情況,在師資培養上做準備,在教學文件上下功夫,在教學對象上尋方法,并且建立起合理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1.確立要求
通過學習與實踐,使學生的肢體動作具備一定的規范性、柔韌性、協調性,并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及表現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學生目光語、表情語、手勢語以及姿態語的坐姿、站姿,尤其是走姿的訓練,使學生的形體規范、大方并富有美感;能夠在有聲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將體態語運用得自然、得體;能夠在節目主持過程中對演播空間的處理準確、自如,同時提高藝術感悟力,增強內在的修養與氣質。
2.提高師資
對于學科背景來自舞蹈專業從事形體與體態語課程教學的教師來說,需要了解與熟悉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及鏡頭前的表達要求,需要掌握課堂教學內容與教法,更需要調整與提高自身體態語的引導與示范能力,這個學習與轉換的過程,也是教師由舞蹈專業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認知、融合、過渡與駕馭的必經階段。例如,同樣在舞臺上,舞蹈演員的形體控制與主持人的形體控制共同點都是非生活化的,不同點是藝術表現與自然表達的區別。就像金星在她的脫口秀節目里提到的,她在國內對舞蹈的肢體控制與到美國后對現代舞的肢體控制不同一樣,二者都是舞蹈,都是藝術,但是表現方式與狀態不同。所以,作為本課程教師,其一,要明確主持人體態語的要求,其二,要清楚舞蹈形體的控制要求與播音主持專業體態語表達的區別。其三,教師能以身作則示范得當,其四,能運用準確、有效的方法施教于人。一句話,教師要在去掉“舞蹈范兒”的基礎上,讓學生的肢體能控制,會表達,有美感,還自然。
因此,本課程教師必須參加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研活動,熟悉了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大綱內容、課程目標,積極參與實踐,努力成為跨學科的“復合型”教師,掌握課堂教法,領會貫徹教學理念與思路,準確實施教學方案。同時,專業核心課程教師也要注意強調學生訓練時的肢體狀態與體態語表達,真正做到課程之間的相互把握與銜接。
3.改革文件
關于課程名稱,在前面已經提及,各校根據自身認知與師資“百花齊放”。本人理解,課程名稱確定與內容設計首先應根據教學時間和生源基礎進行。播音主持職業兼具文學性、新聞性、社會性、傳播性、藝術性等特質,其體態語的培養也具有復雜性,怎樣做到天然去雕飾,是其終極目標。因此,怎樣從課程名稱上界定課程內容,怎樣設計合理實用的教學環節,制定規范合理的教學大綱,非常關鍵。例如《形體》課,大多以基本的形體訓練為主,無論從內容、教法與效果來看,與播音主持時的體態表達還屬于“兩張皮”的“不粘合”狀態,即大綱設置的教學內容還停留在“劈叉、下腰、芭蕾手位”等靜態訓練內容上。學生在專業核心課上依然不能隨內容的變化進行體態語的運用。在教學研討與學術交流中,經常聽到專業課教師反應,學生上了形體課,感悟強的同學在表達過程中會過于“舞蹈范兒”,不自然;感悟弱的同學,到《節目主持》課中依然不會走,不會站。導致“靜態”形體過于做作,“動態”形體仍無改變的結果。所以應考慮在調整《形體》課教學內容的同時,繼續增加或開設有體態語方面的內容及課程,形成與《演播空間處理》或《現代禮儀》課承上啟下,避免課程銜接與轉換在訓練上出現“斷層”。
誠然,《形體語言》也好,《形體與體態語》也罷,其實質在于內容的設計,也在于教師教法的實施,更在于學生自身是否能對相關課程的理解、感悟與融匯貫通。就本人通過長期與專任教師的教學研究與實施,經歷了由最初純舞蹈基礎訓練階段的“生搬硬套”,到添加儀表儀態方面的“靜態”技巧的取舍調整,通過對開辦本專業幾個高校形體課的教學進行走訪、調研、分析,與團隊成員一起,懷揣終極目標,沿著“創新”思路進行了具體實施,實踐、跟蹤、調整、總結,初步探尋出一種適用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在節目中體態表達的教法,使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轉換及課堂教法起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尤其對相當一批悟性一般的學生,在“度”的把握上變“靜態”的體態控制為“動態”的體態語表達進行了改革與創新。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研究形成一套目前來說還比較科學、系統、規范的《形體與體態語》課程教學體系,其主要特點為:根據電視傳播特點,探索符合播音員主持人審美表達的體態語言;借鑒舞蹈基礎教學,設計符合播音員主持人基本形體的訓練內容;針對儀表儀態要求,調整符合播音員主持人演播空間的體態表達;結合專業核心課程,制定具體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共建培養播音員主持人“平行”課程的考評體系。
總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形體與體態語》課程內容的設計應融入與播音主持過程中所需要的體態語相結合的現代禮儀課程內容,化舞蹈“范兒”的藝術感覺為主持狀態的“自然”表達,從以純舞蹈訓練為主體的《形體》課程模式,轉變為以促進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有聲語言的表達為主體的新模式。并結合電視傳播特點,在形體和體態語元素訓練與有聲語言結合訓練過程中,做到“度”的把握。力圖將一直以來的靜態形體教學轉換為融“舞蹈基礎、儀表儀態、主持人體態語表達及空間處理”于一體的動、靜結合的、適用于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視覺語言審美追求與培養的教學大綱與訓練模式。
三、教學實施
誠然,白巖松沒有學播音主持也照樣主持,體態語沒有訓練,鏡頭前也很自如。在此不想過多贅述,教學單位,培養學生是肩負“追求共性目標任務”的一個教學過程,不能以特殊性論長短。言歸正傳,做任何事情,情感是第一位,對于藝術類專業來說,學習過程沒有情感,一切更無從談起。所以,以下進行的各種訓練都要在情感調動的基礎上進行。
1.靜態形體矯正
課程初期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怎樣保持良好的站姿與坐姿,同時理解正確的走姿要領。
在基礎階段依然采用舞蹈形體基礎訓練的內容與方法,矯正與改變學生的基本形體。通過把干、擦地、直立延伸及開肩、松肩、立腰、正位等基本元素訓練,糾正“駝背、摳肩、聳肩、塌腰”及“躬胸含背、端肩縮脖”問題,收到“直膝繃腿”、“挺胸收腹”、“立頸含頜”的良好效果,讓身體“直立延伸”即是本階段的主要任務,切忌進行下腰、踢腿、劈叉等高難度的技巧性訓練,有一個自如、端莊、優雅的身體控制氣質即可。當然,此階段的身體肌肉要形成正確的控制記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需要長期的意識控制與訓練才可以潛意識的運用。如果說平行課程的《播音發聲》是口腔肌肉與腰腹部肌肉的局部控制與訓練,那么,《形體與體態語》課便是整個身體肌肉的控制與塑造。也就是聽覺與視覺(38%與55%)的同步修煉過程。那么兩門課程的相互促進與應用就顯得非常關鍵。
2.動態表達掌控
會站、會坐已經遠遠不能適用于目前媒體的發展需要,怎樣將上一階段的“靜態”表現與下一階段“手眼身法步”的“動態”表達有機結合,是體態語教學環節最為關鍵的內容。
例如走姿出場,“走”得是否正確?邊走邊說,“走”和“說”是否配合?再加入手勢語,整體又是否協調?具體來說,在走姿的過程中,步態要輕盈自如,女性邁步不宜過大;雙臂自然放松,既不緊貼褲縫又不刻意甩臂,跟隨身體的走動而自然擺動;整個上身要保持跟坐姿和站姿一樣的要求。進而出場、退場與站姿過程中的轉身、挪步,腳位、速度、重心、節奏怎樣處理與把握;腳位由走到站的轉換與體態控制及節奏處理怎樣做到過渡自然;又如,表達中的肢體、眼神、表情等微相體態語怎樣與內容結合與拿捏,雙臂由靜到動舉起、收回,伸展幅度的大與小、高與低怎樣做到收放自如,雙手怎樣做到手掌保持五指并攏自然伸展、不伸縮、不僵硬、不松懈并有方位感、指向性,眼睛的視覺空間與表達怎樣杜絕“微縮景觀”式的“目光短淺”:上看天、下看地、左右斜看肩等問題,達到過渡自如、運用準確,是本階段課程訓練任務的重中之重。可采用音樂調動學生想象力、理解力進行肢體上的情緒表達,步態或走或站,或緊或慢,或靜或動。根據音樂設計情境,在動態變化中增強體態控制,達到放松身心、控制肢體、運用體態的訓練效果。也是結合《播音創作基礎》、《即興口語表達》核心課程訓練的重要內容。
3.禮儀知識運用
主持人在節目中,要與觀眾互動、嘉賓交流、搭檔合作。那么教學中,除了學生自身結合稿件和即興口語表達所產生的體態語,其中不乏有儀表儀態等方面常識的準確使用。教學環節要根據現場嘉賓做基本的禮節性表達設計,在互動中有禮有節,起到得體、自如、嫻熟的互動效果。例如,有嘉賓無觀眾怎樣交談,有嘉賓有觀眾怎樣交流,臺上臺下怎樣互動,像嘉賓人數、位次的順序介紹、介紹時的舉手投足、目光語把握、照應等等基本禮節,對于學生來說,都需要在“靜、動”態的體態語訓練中適時傳授與及時調整,并注意結合《演播言語組織》等課程及時運用。
4.演播自如互動
在課程后期教學中,讓學生能根據節目自如駕馭演播空間與環境,能夠根據交流對象、電視鏡頭進行自如的空間處理與交流。例如,演播空間的大小,交流對象人數的多少,室內戶外的區別,節目形態與內容的差異,等等,怎樣將以往只重視聲音、思維的“靜態”訓練,轉換為有聲訓練與言語組織的“動態”銜接與轉換,強調學生在“動中說”的同時,使體態真正成為輔助有聲表達副語言中很重要的表達信息。并做到橫向課程及時應用,縱向課程貫穿始終。
5.課程縱橫貫穿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概論”課引導、“賞析”課示范,提高體態語的表達認識;通過“專業”課訓練、“平行”課強調,訓練體態語的表達技巧;通過“實訓”課運用、“活動”中鞏固及“比賽”中體現,讓身體肌肉形成記憶,養成形體與體態語的表達習慣。提高鏡頭前的交流意識,體現與觀眾互動的交流感。對于生源層次有限、又強調應用型的專業院校,本課程內容的延續性,學生的體態語在各門課程上的應用性及“肌肉形成記憶”的連貫性、長期性,都需要師生在不同階段、不同課程、不同表達狀態下進行共同的學習和訓練。所以,本專業全體教師在所有專業核心課上的運用意識與能力,是將本課程改革是否貫穿徹底的重要保證。既需要專業帶頭人的統籌規劃與要求,還需要教研活動所有教師的認知與實踐,更需要師生共同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制定目標、設計大綱、研討教法、提出要求,把體態語的訓練提高到像重視傳統的聲音訓練一樣的高度,無論是“坐著播”、“站著講”、“走著說”,讓視覺語言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當然,常識需要記憶,知識需要積累,技巧需要訓練,而有些內容在后期課程訓練中還需要學生自身人文素養的習慣養成與人文情懷的個體體現。
一切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在一定的技術支持或技巧處理的基礎上才建立起來的,沒有技術(技巧)就不可能達到藝術!也可以說,不屑于技術(技巧),就無視了藝術!《大國工匠》可見一斑,播音員主持人在話筒前、鏡頭前的表現亦可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