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 要:歐洲浪漫主義時期在意大利歌劇方面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曲家,威爾第就是當時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茶花女》也成為威爾第轟動全世界的代表歌劇之一。本文首先是威爾第的生平簡介,其次闡述歌劇《茶花女》的創作背景,最后分析歌劇《茶花女》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威爾第 歌劇 茶花女 藝術特色
《茶花女》經過歲月的更迭,依舊是當今經典的歌劇曲目之一。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之手,盡管當時首演時候不盡理想,但是經過改編之后,《茶花女》獲得轟動,其歌劇價值流傳至今,猶如久蒙塵埃的珍珠,依舊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威爾第也成為了意大利歌劇的代名詞。悲劇之美往往會帶給人最為蕩氣回腸、纏綿悱惻的感動。意大利歌劇的誕生也影響著歐洲各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涌現出大批的劇作家、音樂家,并用精湛的創作技巧與曲折的故事題材,創作出大量的優秀歌劇作品,場面宏大,歌聲迷人,也因此長盛不衰。威爾第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充分運用聲樂技巧,創作出曲折動人、戲劇性強的作品,也因此是他成為意大利歌劇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令人欽佩至今。
一、威爾第的生平簡介
居塞比·威爾第是19世紀意大利最為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他引領全世界認識到了意大利歌劇的獨特魅力,成為歌劇的代名詞{1}。回顧他的一生,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一個貧困的家庭之中,家境的凄苦未能掩蓋他的音樂才能,從7歲開始在鎮上的教堂里面學習風琴,12歲參與樂隊活動并開始自己獨立作曲,18歲那年報考米蘭的音樂學院,然而不幸落選,后來專門學習配器、作曲。“是金子總會發光”。在1842年《納布科》一舉成功,也讓更多人注意到威爾第,也奠定了他成為世界著名歌劇勇于斗爭,是意大利人民心目中的革命大師{2}。1901年威爾第逝世與米蘭,在他的一生中為人們留下了27部偉大作品,成為寶貴的文化財富,稱他為“意大利歌劇之王”也是當之無愧的,在他的指引下全世界人民都牢牢記住了意大利歌劇,他的名字也名垂不朽。
二、歌劇《茶花女》的創作背景
《茶花女》是威爾第的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該劇凄婉動人、跌宕起伏,優美的音樂與曲折婉轉的劇情,也使得威爾第聲名鵲起。《茶花女》是由法國的小說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說為題材,皮亞韋進行腳本的撰寫,威爾第參與腳本的創作改編。在原來的小說中茶花女和男主人公的名字是瑪格麗特和阿芒,改成了維奧萊塔和阿爾佛雷德多{3}。
《茶花女》是一個三幕歌劇,講述了發生在19世紀50年代時候法國巴黎一個社交場合中交際花的愛情悲劇故事。維奧萊塔是一個有名的交際花因為喜歡茶花被人們稱為“茶花女”{4}。維奧萊塔與小伙子阿爾佛雷德相愛,兩人兩情相悅,情意綿綿,為了愛人維奧萊塔寧愿放棄交際花這個萬人矚目的職業而離開巴黎社交圈。然后世界上的愛情故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此受到了阿爾佛雷德的父親的堅決反對,并且他的父親一次次的勸說維奧萊塔離開自己的兒子,最終為了愛人的前途維奧萊塔只好無奈的選擇黯然離開,又重新回到了巴黎社交圈子里。阿爾佛雷德對于維奧萊塔的離開充滿了憤怒,怨恨她為了金錢拋棄了這段愛情,心里一直難以平靜,并來到了社交圈當眾羞辱維奧萊塔。可憐的維奧萊塔有苦難言,原來自己身患肺癆已經病入膏肓,突如其來的惡意謾罵更使得她的病情雪上加霜。最終阿爾佛雷德的父親心里感到愧疚難安,告知了兒子實情,然后當阿爾佛雷德去維奧萊塔的時候,維奧萊塔始終已經香消玉殞,帶著滿身的病痛與愛情的凄涼而離開人世。
《茶花女》在1853年的時候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首演的時候十分慘淡,后來經過不斷的改變在第二次演出中,收獲了觀眾的感動的眼淚和熱烈掌聲,也成為新中國引入中國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劇[5]。
三、歌劇《茶花女》的藝術特色
1.題材的選取
威爾第進行《茶花女》創作的時候,著眼點是社會上的“小人物”的坎坷人生,他在創作前期很多歌劇的主人公是以帝王、貴族、神仙為主,而后期開始主要是一些“接地氣”的社會上的小人物為主,這些人與普通的人的生活緊密相連,富有人文主義關懷。
《茶花女》的故事情節十分的常見,一個愛情悲劇,彼此相愛卻遭到父母的阻撓,女主人公為愛而選擇離開,男主人公不知內情懷恨在心,等知道隱情之后,卻和愛人陰陽相隔。故事的重點不在于場景的華麗與否,側重的是女主人公維奧萊塔的悲慘命運,她的真性情更容易令人們為之動容。《茶花女》的題材偉大之處在于,作曲家有勇氣在社會小人物身上找到發光點,貼近大眾的實際生活。
總結他的20多部的優秀的歌劇作品,大部分都是以悲劇收場,喜劇是人們所希望的一種團圓之美,而悲劇盡管令人遺憾,但是曲折的感情經歷,也更容易叩響心門,引發共鳴。以往人們熟知的很多知名的作品的題材往往取材于圣經經典故事、神話傳奇、歷史事件等過于宏大{6},而《茶花女》則是首次以社會邊緣的小人物妓女為主人公,搬上舞臺,改變以往的歌劇題材選擇的方向,這個屬于革命性的創舉,也符合當時歐洲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
2.音樂旋律方面
威爾第《茶花女》獲得場場爆滿的好成績,探求根本就是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讓觀眾能夠記憶猶新。威爾第善于用音樂渲染人物的形象及輔助劇情的發展,音樂中透露出一種人性之光,《茶花女》中從女主角到配角,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點。
威爾第遵循“旋律為基礎”,因而在作品創作的時候更加注重旋律的編排,為了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的豐滿、立體,旋律運用上更是極為重視{7}。比如維奧萊塔的人物形象就是十分成功的,一方面人前風光無限,縱情享樂,而另一方面人后卻是疾病纏身,感情坎坷。在音樂節奏的襯托下,人物形象已然躍然畫面之上。在第一幕中維奧萊塔的房間,人流涌動,紳士們淑女們衣著華貴,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是一片紙醉迷金的奢華場景,在這一幕中《祝酒歌》響起,好不熱鬧,一個活躍于上流社會的嫵媚輕浮的名妓形象也呈現出來。同時,阿爾佛雷德通過熱烈的演唱表達了對維奧萊塔的真摯愛意,也勾勒出一個善良、誠懇的形象。第三幕的時候維奧萊塔的臥室桌子上放著一盞油燈,配上凄婉的音樂,在幽暗的燈光下,將維奧萊塔生病后慘白的臉龐襯托出來,病痛的折磨之下,維奧萊塔已經身形憔悴,在經歷阿爾佛雷德的無情羞辱之后,心情更加郁結,也暗示出油盡燈枯的凄涼感。這一幕與第一幕構成鮮明對比,讓觀眾為之潸然淚下。
3.合唱及重唱的渲染
《茶花女》這部作品中充分運用了合唱及重唱的手法,使得人物的性格及內心世界的情感更加的入木三分,將人物所塑造出來的性格與故事情節緊緊的聯系在一起,推動著戲劇的連貫而有序的向前發展。此時,他所創作的音樂的結構與布局也出現明顯的變化,打破了“分曲”的局限,更加的靈活多變{8}。
維奧萊塔與阿爾弗雷德之間的演唱對比,就是一個二重唱。可以看得出重唱的前面部分,維奧萊塔在人群中的六步大跳可以體現出她對周圍人的不信任,有些輕浮。因為她曾經認識一些貴族,在與他們交往中充滿的而虛偽的阿諛奉承,使得她不再對愛情抱有憧憬;關于單純善良的阿爾弗雷德對自己的真摯情感,慢慢的將冰凍的心融化了,讓維奧萊塔重拾愛情的悸動,再次開始相信愛情。在此的阿爾雷佛雷德的演唱多是悠揚而深情款款的,充滿了對愛情的美好向往與滿腔熱情。維奧萊塔與阿爾弗雷德的對唱有助于推進故事情節,而當后面部分當維奧萊塔慢慢地開始試著接受阿爾弗雷德在演唱中,對愛情也充滿了疑慮,懷疑是不是真正的愛情時候,此時兩種聲音相融合,響起的合唱將他們愛情故事推向了一個高潮,也預示著他們一起墜入愛河{9}。
當第二幕中出現了阿爾弗雷德的父親開始阻撓兩人的愛情的時候,父親與維奧萊塔之間的重唱片段也使人印象深刻,再此維奧萊塔用乞求、哭訴等語氣希望得到阿爾弗雷德父親的認可,那種發自竭嘶底里的痛讓觀眾也為之動容。他父親不為所動也用乞求的語氣勸說維奧萊塔的時候,持續而強烈的音樂與維奧萊塔的唱腔融合在一起,也慢慢得預示悲劇的結果,最終維奧萊塔無奈妥協,選擇離開。在結束時候她唱到“愛我吧,阿爾佛雷德,雷德”,在壓抑著滿滿的情感卻無奈黯然離開的時候,需要演唱者有著強烈的戲劇性音色去收尾這一幕,為后面的重逢場面做好鋪墊。
4.管弦樂的重要作用
在《茶花女》中管弦樂也成為引人注目的所在,管弦樂的幽怨的傾訴能夠伴隨著維奧萊塔與阿爾雷佛雷德的演唱,將兩人之間的感情歷程中內心的情感活動凸顯的淋漓盡致。
該歌劇主要有兩個主題,都是用來突出維奧萊塔的。第一個主題的旋律是強烈而有力的,到第三幕即將結束時又緩緩響起,前后呼應讓人們深切體會到主人公的愛情的凄美,尤其是維奧萊塔彌留之際的回光返照,令人不覺潸然淚下。第二幕中阿爾弗雷德的父親出現,在極力勸說之下,維奧萊塔選擇為愛而離開,內心的傷痛是痛徹心扉的,這時強烈的旋律再次響起。樂隊兩次演奏這一個曲調,尤其在第二次演奏的時候加上了一些小的的裝飾音符{10},為了凸顯出維奧萊塔的輕浮的一面。
結語
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提到威爾第可謂是譽滿全球的,他為西方古典美聲的發展及歌劇的創新掀起了新的一頁,尤其在歌劇領域的貢獻是巨大的,在他的筆下那些膾炙人口的樂曲感染了更多喜歡歌劇的愛好者。《茶花女》是一部極為成功的歌劇,分析他的藝術特色,可以給眾多的癡迷于歌劇的愛好者在欣賞中提供一定的借鑒,也希望這種優秀作品可以流傳的更久遠。
注釋:
{1}曾憲林.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悲劇形象塑造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2}蘇毅苗.談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藝術特色[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50-52.
{3}段哲.威爾第歌劇《茶花女》音樂和聲技法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4}鄒建軍.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音樂美學分析[J].歌海,2010,(2):88-89.
{5}魯雪姣.淺析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藝術特色[J].北方音樂,2015,35(22):166.
{6}石教金.淺談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藝術魅力[J].北方音樂,2012,(7):83-83.
{7}石壘.從小說到歌劇——論威爾第對《茶花女》的改編[J].芒種,2015,(12):157-158.
{8}陳石萍.名著、歌劇與音樂——威爾第和他的歌劇《茶花女》[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9,11(4):73-76.
{9}劉波.論威爾第及其歌劇《茶花女》[J].音樂大觀,2013,(21):169-169.
{10}張思艷.從《茶花女》透析威爾第的歌劇藝術特色[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