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散來
摘 要:授課前五分鐘,是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時期,音樂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通過開動腦筋精心設計一堂課的導入,力求在課的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抓住,用獨特的導入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
關鍵詞:中職音樂教學;教學導入
筆者通過對所帶班級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有很多學生看不懂樂譜,很多學生不懂得使用樂器,甚至不知道大多數樂器的名稱,為什么這些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會如此差呢?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傳統的音樂課不感興趣,這是音樂教學中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上音樂課的興趣,教師除按照大綱要求,鉆研教材,認真備課以外,要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力求在課的一開始即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頭幾分鐘將學生緊緊地吸引住,用獨特的導入方法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導入”,又稱“導課”“開講”或“開場白”。從教育學的意義上來理解,“導”就是引導,“入”就是進入學習。課的導入是課堂上正式教學的啟動,它是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狀態的教學組織行為。下面淺談在中職音樂教學中幾種較好的導入方法:
1表演式的導入法
音樂是一種表達人思想、情感的時間性、表演性的藝術,這是區別于其它學科、其它藝術形態的一個重要特點。音樂課中教師如果能用巧妙精堪的表演,對于營造課堂藝術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課堂的導入上,教師的表演往往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為整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例如我在給學生介紹西洋樂器時會先在課堂上用鋼琴給學生演奏一段音樂,學生非常喜歡,很安靜的欣賞著,通過教師的演奏學生們一下子對人們口中所說的樂器之父――“鋼琴”產生興趣,課堂氣氛一下子濃烈起來。在介紹《蒙古族民歌》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音樂風格,感受蒙古族節奏的自由、奔放,曲調的高亢悠揚,我特意穿上了蒙古族服裝,在課堂的開始告訴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趟蒙古族,接著我便唱起大家熟悉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并配上動作,聽著那動聽熟悉的歌曲,看著這優美大方的動作,許多學生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跟著音樂翩翩起舞和小聲哼唱,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進行得非常順利。
2創造式的導入法
在以往的教學中,音樂課就是聽聽唱唱跳跳,很少涉及用手來創造,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絲毫得不到發揮,而新的教育理念卻要求老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設計、發現、和創造的方法訓練。正如美國艾夫斯說過:“真正的藝術沒有任何里外,它直接來自內心,來自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思考和實踐。”在上《永恒的水》這節課時我先找來一些報紙,給學生分為5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自己手中擁有的樂器“報紙”來創造“紙樂”,看看那一組創造的“紙樂”最有特色。學生們對這個創作很感興趣,有的把報紙用力地撮成一團來發出聲響,有的把報紙一點一點撕開發出聲響……霎時間教室里上演了轟轟烈烈的一曲交響樂。從這樣的導入環節中我們釋放出了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天性,他們的創作不受任何約束,而這恰是中職學生這個年齡段最崇尚的自由,通過這個環節還能發揮學生們的創造能力、發現能力和動手能力,把他們從枯燥的理論知識中拽了出來,大大提高了學習音樂的興趣。
3音樂背后故事的導入法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好奇心強的中職學生來說,故事始終有著很強的“誘惑力。”聽故事,是很多中職學生很喜歡的,通過在課前精選一段與課題相關的故事題材作為課堂的引子,能使學生對藝術作品尤其是大型藝術作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進入課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也是作為順利欣賞作品的過渡。在介紹世界名曲《致愛麗絲》時我先給學生講述這樣的故事:貝多芬二十幾歲時,一個寒冷的圣誕節之夜,一個人徘徊在維也納的街心,突然,他看見一位小女孩,匆匆地從教堂的那邊走過來。她的臉色很難看,仿佛正因為什么不幸的事兒而感到絕望,“小姑娘,什么事使你這么傷心,我能幫助你嗎?” 原來,小女孩叫愛麗絲,她的一位鄰居是一位老畫家,正病得厲害,他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老畫家哭瞎了眼睛,正躺在床上發著高燒。臨終之前有一個愿望。小愛麗絲說,“先生,老畫家是個善良的人,他把賣畫的錢都分給了我們這些窮鄰居,而他自己窮得只剩下一架破鋼琴。他病了,他天天都念叨:‘讓我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吧,到阿爾卑斯山去看一眼它們吧!……這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后的唯一的愿望啊!就在這個寒冷的夜晚,貝多芬隨著小愛麗絲來到了老畫家的身旁。他輕輕地打開了老畫家的那架舊鋼琴的琴蓋。他坐在這架舊琴前,心中似有一種神秘的激情涌起,他的手指輕輕的按動了琴鍵,仿佛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神秘召引。這時候,老畫家停止了咳嗽,好像是一種回光返照似的,他坐了起來,“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全看到了! 老畫家撲上前,擁抱了正沉醉在琴聲里的音樂家。“先生,感謝你讓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終生熱愛的大自然。” 貝多芬站起身,“不,是你那仁慈的心靈在召引我。”“請允許我把這首曲子獻給您吧――可愛的小愛麗絲。”說完,青年音樂家拉開門,大步走進了夜色中,許多年過去了,貝多芬憑著準確的記憶,寫出了那首曲子,題名為《致愛麗絲》。講到這里的時候,很多學生著急的想聽聽這首曲子,想感受音樂的神奇力量,這樣的導入既使學生了解了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又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了鋪墊,啟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導入”是課堂教學環節中重要一環,好的導入不但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情感體驗、培養音樂興趣、提高審美能力,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形式多樣的導入法,使音樂課變得更加完美而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