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人們渴望尋找精神的寄托,而巫術正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信仰形式,廣泛地存在于社會各階層中,盛行于民間,巫術自然也就成為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搜神記》便是一部大量記載巫術和巫事的書,從書中便可了解到魏晉時期巫術的幾種主要類型,從而可以進一步探究巫術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魏晉時期 巫術 類型 影響 《搜神記》
近些年來,關于魏晉時期巫術的類型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及論文有:胡新生的《中國古代巫術》,書中認為巫術應分為預測、禁忌和禳除三大類;華嚴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巫文化視野下的<搜神記>研究》中以《搜神記》為例,對魏晉時期的巫術進行了分類——取悅迎合、預測預防和驅趕攘除;金霞在其論文《魏晉時期的尚巫之風》中,則依據林慧祥的《民俗學》和方紀生的《民俗學概論》將魏晉時期的巫術分為交感巫術、模擬巫術以及反抗巫術三類。總體上,關于魏晉時期巫術類型的研究還是比較豐富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每一種分類都有理有據,本文則從魏晉時期志怪小說的代表《搜神記》入手,從而更好地探析魏晉時期的巫術及其類型,進一步把握巫術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一、魏晉時期巫術盛行的背景
巫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民俗現象,歷來被人們認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在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局勢動蕩,民不聊生,當時又恰逢佛教、道教盛行,再加上玄風興起,儒學獨尊的傳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這些思想變革嚴重動搖了巫術的神權地位,巫術在政治上的作用和影響已不如之前,但巫術并沒有就此消失,而是作為一種非宗教形式的文化形態存在于社會各階層尤其是民間中,社會動蕩和思想混亂使人們渴望為精神尋找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巫術正好迎合了民間信仰的需要,契合當時民眾渴望精神寄托的心理訴求,由此,尚巫之風開始盛行,這對于當時的政治以及社會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魏晉時期巫術的分類
魏晉時期的巫術種類可謂是多樣的,在《晉書》、《三國志》、《搜神記》等史料中均有大量的記載。
在此,本人根據《搜神記》中的記載(以中華書局1978年的版本為主),從施術者實施巫術的主要目的出發,大致將魏晉時期的巫術分為預測吉兇、傷害他人、祈福攘災和招魂四大類,預測吉兇是指在某件事情發生前通過實施巫術來占卜預測,提前獲知這件事情的吉兇,以便進行一些相應的應對措施;傷害他人這一類型便是通過實施一些巫術來對他人的精神或是身體造成傷害,其中,巫蠱之術可謂是最為常用的;祈福攘災則是巫師通過實施具體的巫術來達到為人祈福或是攘除災禍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手段來使災禍得以消除,諸如驅除鬼怪之類的巫術都屬于這一類型,這類巫術比較常見于生活中;招魂也是魏晉時期巫術中的一個主要類型,通過實施具體的巫術來召喚死去的人的靈魂,讓活人與死人相見。其實除了這四類外還有其他的類型,但由于在《搜神記》中出現次數較少,便不再列舉。經統計,這四種類型的巫術在《搜神記》中的具體篇目見下表。
由于《搜神記》中涉及的巫術類型及事件較多,在此,本文主要以其中“預測吉兇”這類巫術為例,通過結合《搜神記》中記載的具體事例來對這類巫術進行一個較為具體的分析。
預知一類的巫術,因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些行為的吉兇問題,在這四類中是影響較大的一類巫術。在當時,巫術被視為可以用來占卜預言、預測吉兇的一種方法。在某件事情發生前巫師通過實施巫術來占卜預測,通過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征兆,并利用占卜、卜筮等方法,對即將發生的情況做出預測和判斷,根據預測的結果來決定行為活動,從而達到使人們能夠趨利避害的目的。
在《搜神記》中自然也有相關事件的記載,如在卷二《樊英》中便記載了樊英滅火的事,樊英在看到有狂風從西南方刮來,便預言說成都城里火勢很大,之后便含了一口水噴了過去,變成了雨,撲滅了大火,可以看出巫術試可以用來攘除災禍的。另外,兼具預測吉兇與避免災禍發生的事件,卷十七中的《釜中白頭公》便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來,“東萊有一家姓陳,家百余口,朝炊釜,不沸。舉甑看之,忽有一白頭公,從釜中出。”陳家人便請來了巫師對這件怪事進行占卜預測,巫師告訴陳家人會有滅門的災禍發生,但同時還告訴了他們預防這件事發生的辦法,這便是通過提前獲知事情吉兇來防止災禍的發生。再如卷三的《嚴卿》,嚴卿的同鄉魏序想要去東方,但是嚴卿為他占卜后便認為路途兇多吉少,在魏序堅持要去的情況下,嚴卿幫他想了一個化險為夷的方法,魏序就因為提前得到了嚴卿的預測,從而躲避了災禍,幸免于難。由此可知,預測吉兇這一類的巫術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大。
三、魏晉時期巫術產生的影響
巫術其實與古代天人關系的觀念是有一定的聯系的,而天作為一種神圣的存在,在古代中國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就使得巫術長期在朝廷亦或是民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乃至宮殿之內,戶牖之間,無不沃酹。”巫術便日益滲透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一)政治方面的影響
在魏晉時期,巫術被認為具有“決猶豫,定吉兇,審存亡,省禍福”的作用,所以巫術在魏晉時期經常被統治者利用并與禮法結合在一起,然后運用到各種政治活動之中,作為加強統治的工具。還有些統治者也利用巫術來預測國運的興衰,如晉元帝便分外重視這件事,“初鎮建鄴, 導令(郭)璞筮之”,“及帝為晉王,又使璞筮”。
一方面,巫術與民間鬼神信仰相結合,統治者就用其維護自身的統治,就比如當時民間的蔣子文信仰,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根據《搜神記》卷五中的記載,蔣子文原本是東漢末年秣陵的縣尉,在一次追捕盜賊的行動中,被盜賊所傷,死于鐘山之下。后來顯靈現身,制造了瘟疫、火災等災難,以此要求百姓祭祀他并迫使孫權為他建立祠廟,在卷五中便有詳細的記載,“蔣子文者,廣陵人也。嗜酒好色,挑達無度……于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次弟子緒為長水校尉……自是災厲止息,百姓遂大事之。”孫權為了使災害禍患停止,同時也是為了迎合民眾的民間信仰,維護和鞏固自己剛建立的政權,通過冊封蔣子文和他弟弟蔣子緒,為他們修建廟宇,將鐘山改為蔣山等一系列事情來安撫蔣子文,使他不要再給天下施加災禍。同時,巫術還有幫助統治者鼓舞士兵士氣的作用,在《晉書》中就記載了當李矩帶兵打仗時,“謀夜襲之,兵士以賊眾,皆有懼色。……使巫揚言:‘東里有教當遣神兵相助。將士聞之皆踴躍爭進。”可見巫祝的話對于鼓舞士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終李矩自然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另外在《晉書》中的《趙王倫傳》中也記載了皇帝讓巫祝擇吉日將太平將軍送上戰場,又專門為他制作了羽衣,謊稱他是仙人王喬,并為他作了神仙書,以此來鼓舞士兵的士氣。
但在另一方面,尚巫之風的盛行,也給政治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造成了一些混亂,例如在朝廷中有些官員在權力的斗爭中濫用巫術,特別是巫蠱之術,直接導致了朝廷綱紀的敗壞、國家的混亂,在《宋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后遂為巫蠱,以玉人為上形像,埋于含章殿前。”說的是劉宋始興時,劉義隆長子劉劭與次子劉濬因事遭劉義隆責罵,劉劭遂唆使女巫嚴道育刻一劉義隆的玉石雕像埋入宮中含章殿前,詛咒劉義隆早死。另外,在《晉書》中,也有類似事件的記載,東晉的段業“為杜進記室,從征塞表。儒素長者,無他權略,威禁不行,群下擅命,尤信卜筮、讖記、巫覡、征祥,故為奸佞所誤。”這樣的事例其實還有很多。另外,巫術的盛行也導致了一些民間尚巫活動的興起,雖然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活動不會威脅到統治者的統治,但如果放任這些尚巫活動隨意進行,有時便會蠱惑民心,直接威脅到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以及社會的安定,因此統治者也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如《晉書》中所載有個名叫孟欽的人因“有左慈、劉根之術,百姓惑而赴之”,于是當“苻堅召詣長安,惡其惑眾,命苻融誅之。”
(二)社會及文化方面的影響
在政治黑暗、社會動蕩不安的魏晉時期,平民百姓不斷地受到壓迫,在人們感到無助時,只能通過逃避現實,將自己精神寄托于鬼神,來尋求一種心理上的安慰,由此,崇尚巫術的風氣便開始盛行。正因為巫術有著占卜預言、祈福攘災、治病救人等作用而受到了民眾的追捧,在《搜神記》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如卷三中的《韓友》便記載了韓友通過實施巫術治好了一個因為鬼魅作祟而生病多年的女孩;《嚴卿》中記載了會稽郡的嚴卿同樣用巫術為同鄉魏序攘除禍患的事;再如卷一中的《葛玄》記載了葛玄通過使用巫術來為百姓求雨的故事。
魏晉時期的尚巫之風不僅在政治、社會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于推動當時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魏晉時期的小說發展的過程中,志怪小說的產生便是受到了尚巫之風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魏晉文人不滿現實卻又無法作為,只能借助寄情怪誕以求心理平衡,因而當時小說內容多與鬼神有關。另外,巫文化直接影響到了志怪小說的題材、人物形象以及主要內容等方面,為志怪小說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種類繁多的巫術便大量出現在小說中,其夸張的藝術想象力和表現形式也為文學藝術提供了創作源泉,對于豐富小說中的故事情節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當時的環境對于開拓小說家的思維方式也有一定的幫助,拓展了小說家的想像空間。以魏晉時期志怪小說的代表《搜神記》為例,其中便描寫了大量的神仙鬼怪和各種巫術,“主要包括神行巫術、求雨巫術、姓名巫術、落頭巫術、變化巫術、施蠱巫術、招魂巫術等。巫祝在其中的的作用也表現為溝通神人、行醫治病、厭鬼降魔、占卜預言等。”再如《搜神后記》等志怪小說,這些書都以記載神怪故事為主要內容,將巫術寫入文學作品中,從此便開創了我國志怪題材小說的先河,為志怪小說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四、結語
綜上,在魏晉時期,巫術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形式,不同于有組織的宗教,巫術以其多樣的類型、形式以及它所具有的獨特神秘性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的各階層,滲入到人們的思想中。在政治層面,它是統治者維護自身統治的工具,在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民間,它讓處于動亂社會中的人們找到了精神依靠,對他們的思想,甚至行為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具有神秘色彩的巫術,為詩歌、小說等文學形式提供了大量獨特的素材,尤其對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巫術其實就是中國民俗中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雖然不是官方的主流文化,但卻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都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巫術融入了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迎合了百姓民間信仰的需要,符合在當時戰亂年代民眾渴望精神寄托的理想訴求的需要,它“具有使人類在無法控制的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和激發征服自然的生活信念的文化功能。”
參考文獻:
[1] (晉)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 (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 (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張若楠(1997年-),女,河南新鄉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人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