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白琳

炎熱的夏日,國人出境的熱情更是高漲。除了去國外避暑、體驗異國風情,海外交流及為留學做準備的親子游學項目也越來越盛行。攜程發布的《2018年暑期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暑期人氣最高的出境游目的地國家排名前15位的分別是泰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西班牙、美國、越南、馬來西亞、英國、意大利、印尼、澳大利亞、德國和加拿大。其中,東亞、東南亞仍是最受歡迎的目的地。
境外支付方式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給國人出境旅行、留學帶來了極大便利。2017年末,銀聯卡全球受理網絡已延伸到169個國家和地區,覆蓋近5000萬家商戶和近260萬臺ATM,不斷提升國人境外支付的受理環境和境外支付體驗。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在大力拓展跨境支付市場:不管是泰國等東南亞地區,還是日、韓等東亞國家,甚至非熱門的歐美國家,都能看到國內移動支付布局的身影。從刷卡到移動支付,從線下到線上,境外支付體驗不斷刷新,安全、省錢、便捷是大眾關注的重點。
主流的境外支付方式無外乎現金和刷卡兩種。現金的好處在于受理面廣,小額支付便捷;但從安全的角度看,會面臨假幣及盜搶的風險。如今,伴隨國人一同走出國門游遍全球“買買買”的必不可少的配置便是銀行卡。在境外,大部分的消費過程是刷卡完成的。因此,境外如何用卡是出境之前必不可少的功課。

張先生不僅是旅行達人,還是一位信用卡達人,手中有多張不同銀行、不同卡組織的信用卡,說起信用卡來如數家珍。以他的經驗來看,境外用卡消費關心的主要是安全、返現、匯率三點。從安全角度,最好選擇支持EMV的芯片卡,可以降低卡片被復制的風險。還有,卡片在境外的每筆交易都要有短信、微信實時提醒,如果萬一刷卡失誤,可以盡早發現。
作為信用卡的“羊毛黨”,他出國刷卡前最為關注的是卡片的境外返現活動,以及自己預計的消費能否滿足活動條件。不同卡組織和發卡行針對境外刷卡的推廣,砸進了不少真金白銀。比如有的銀行卡返現力度達5%—10%,甚至高達20%、30%。當然這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或有名額的限制。在出行前提前關注卡片境外消費的打折優惠及返現活動,可以節省大筆的開銷。
境外用卡交易與在境內的最大區別在于,境外交易涉及到貨幣轉換和匯率,這兩者都會影響到還款時的金額。交易和記賬的幣種、不同的匯率牌價、貨幣市場走勢等,都將影響交易的最終價格。如果在境外進行了大額消費,因此節省或者多花的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拿起一張銀行卡,最為醒目的便是卡組織的標志。大家所熟悉的國際卡組織包括中國銀聯、Visa(維薩)、MasterCard(萬事達卡)、American Express(美國運通卡)、JCB等。每家卡組織品牌都有其特色和專長。比如Visa和萬事達卡偏重于大眾化市場,美國運通偏重于高端化市場,JCB則在日本及亞洲市場具有一定的市場優勢。中國銀聯盡管成立時間晚,但全球化發展速度很快。而不同的卡組織還意味著不同的交易清算渠道。
過去常見的雙標卡,就是一張卡片上同時有兩個卡組織標識的銀行卡(比如銀聯+Visa或銀聯+Master Card),在境外可由持卡人選擇使用銀聯網絡或卡片上的另一國際卡組織的結算網絡來完成支付。
王女士在歐洲旅游購物時,看中了一款價格1萬歐元的手表,她手中是一張銀聯+Visa雙標的人民幣/美元雙幣卡,那么,銀聯和Visa選哪個通道更合適呢?
要知道,作為我國唯一的卡組織,銀聯的清算貨幣是人民幣,所有的非人民幣交易通過銀聯通道都是以人民幣進行實時清算,按照銀聯當日結算匯率轉換成人民幣記賬,并且免去貨幣轉換費,回國后直接用人民幣還款。王女士如果用銀聯通道刷卡消費,按照當日銀聯國際公布的匯率(比如2018年7月6日,1EUR=7.8145CNY),刷卡時便能收到一條消費78145元人民幣的提示短信。
使用Visa通道,則要考慮交易幣種與信用卡賬戶幣種是否一致的問題了。王女士手中持有的人民幣/美元雙幣卡只有美元賬戶一個外幣賬戶,而在歐洲刷卡交易幣種為歐元,因此會按照Visa卡組織的匯率將歐元轉換成美元記賬,并收取1%—2%的貨幣轉換費;回國后再用人民幣購匯還款。這就涉及到兩次貨幣轉換的問題,成本自然有所增加。Visa通道和銀聯通道的記賬日期也有不同。銀聯是以刷卡當日的匯率進行結算,Visa則是按照系統清算處理日的匯率進行結算,相對刷卡消費時間有一定的延遲,因此后續匯率波動便會對其金額帶來影響。
王女士手中持有的這張雙幣種卡恰好是一張免貨幣轉換費的白金卡,那么排除了貨幣轉換費的因素,影響其最終消費金額的就是雙重的匯率因素了——記賬日Visa卡組織的歐元兌美元匯率,以及購匯還款時發卡銀行的美元兌人民幣牌價(不同卡組織和不同發卡行采用的匯率又有所不同,可以分別在各自網站上進行查詢)。因此,在持有以美元記賬的信用卡進行非美元消費時,不僅需要關注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勢,還涉及到美元對第三方貨幣的波動。王女士認為,從2018年4月中旬以來,美元持續走強,然而對未來一段時間美元相對歐元及人民幣的匯率走勢很難加以判斷,因此決定刷銀聯通道以鎖定當前的匯率。
此前國內最為常見的外幣信用卡就是人民幣/美元雙幣卡。持這種卡去美元地區自不必擔心,但去非美元國家,一張人民幣/美元雙幣卡則不能包打天下,因此,最好同時再持有一張銀聯卡和一張當地幣種的境外卡組織卡。近幾年,雙標卡發行有所減少,銀行新辦理的或雙標卡到期后換卡通常會是兩張單標卡:一張以“62”開頭的銀聯標準卡和一張境外卡組織的外幣卡。這樣,持卡人在境外使用銀聯卡只能走銀聯通道進行支付,或使用境外卡組織的外幣卡走國際卡組織通道進行支付。
各家銀行為了推廣信用卡境外使用,還推出了各種免收貨幣轉換費的多幣種卡或全幣種卡。比如工商銀行的Visa或MasterCard單標識多幣種卡,擁有美元、歐元、港幣、英鎊、日元、新加坡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瑞士法郎和新西蘭元10種外幣。在10種外幣對應的國家或地區直接以相應幣種入賬,無需貨幣轉換。在10種外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自動折算為美元并記入美元賬戶,無需外匯轉換手續費。還款時可選擇人民幣購匯還款,也可選擇外幣直接還款。招商銀行全幣種卡任意外幣消費都免貨幣轉換費,且以人民幣記賬還款,有JCB、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四大卡組織可供選擇。
如果王女士赴歐洲旅行前,還提前申請了一張Visa或MasterCard的多幣種卡,并且認為未來人民幣對歐元是升值的趨勢,那么她可選擇多幣種卡進行消費,直接以歐元記賬,大約一個月后在國內以人民幣購匯還款。如果人民幣在這段時間內相對歐元升值,便可節省一筆費用。
如今,前往泰國等東南亞及港澳臺地區,銀聯卡的覆蓋已經相當普遍,能刷銀聯卡則不用猶豫。特別是東南亞地區還是DCC(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動態貨幣轉換)的高發區,比如在泰國通過V i s a或MasterCard刷人民幣,便很可能掉進DCC的坑里,不知不覺多承擔了3%—5%的成本。刷銀聯卡則不存在DCC的問題。如果對匯率走勢并無把握的風險規避型消費者,銀聯卡還可以盡早鎖定匯率,較為省心;如果對匯率有自身的判斷,則可以考慮是否選擇刷含目標國幣種的境外組織卡,把握購匯時機來節省成本。
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更新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和支付習慣,也推動著跨境支付產品與服務隨之變化。移動支付的優點是高效便捷,可以隨時隨地完成支付。
在國內,消費者早已習慣了帶上手機出門的生活方式,然而移動支付的發展在境外并不普及,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移動支付發展頗不平衡。我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是跟隨中國人出境旅行的腳步走出國門的。在海外服務方面,截至2018年5月,支付寶可以在境外40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出境游用戶提供支付服務;微信支付則登陸了25個境外國家和地區。在內地游客境外行的幾個熱門目的地,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泰國、日本等有名的餐飲、超市、免稅店,都可以見到支付寶、微信支付熟悉的標志。
對于消費者來說,在境外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的流程與國內并而二致,直接從賬戶或綁定的銀行卡中扣除人民幣,省去貨幣兌換、現金找零的麻煩,每天更新的匯率可以在APP上查詢。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優勢還在于與消費場景的結合。比如支付寶里的“口碑”到海外會自動切換成“發現(Discovery)”,可以基于地理位置搜索附近商戶的優惠信息并完成支付交易,充當中國游客在當地吃喝玩樂的“導游”角色。為了海外推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大發紅包,推出不小的折扣力度,折扣和優惠券信息在支付掃碼時就能自動扣減。
移動支付的場景還延伸到了退稅環節。購物后在機場退稅,除了現金和信用卡之外,也多了支付寶和微信兩種方式。游客的退稅表格在機場柜臺蓋章并獲得批準后,可立即獲得人民幣退款至微信錢包或支付寶賬戶,實現即時退稅。這也大大便利了游客的退稅體驗。
從安全角度,國內游客在境外使用移動支付,需要保管好移動終端設備,不掃描來路不明的二維碼,以降低支付風險。在當前二維碼為主導的移動支付領域中,歷史更為悠久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在普及程度上盡管有所落后,但從安全性和技術方面相比二維碼更具優勢,比如我們常見的銀聯“云閃付”、Apple Pay等。深耕境外多年的銀聯也在迅速拓展境外移動支付的場景,“云閃付”APP用戶已可在境外26個國家和地區享受安全、便利的銀聯移動支付服務。
總的來說,盡管發展勢頭迅猛,第三方支付機構只是剛剛踏出國門的初學者。移動支付在海外的普及度依然有限,對于廣大游客來說可以作為現金、銀行卡之外的一種補充方式。
暑期同樣是不少留學生出國臨行前的準備階段。當學生和家長欣喜地收到錄取通知書準備出國深造時,如何將學費及日常生活費匯到國外就成了關注的一大問題。現代支付科技的發展既為學子的海外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帶來了更多豐富多彩的新體驗。
面對國外留學龐大的日常開銷,銀行電匯是跨境匯款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式,但很多學生第一次開學前往往還沒有個人賬戶,因此無法使用電匯。銀行卡則更加方便快捷。銀聯、Visa、MasterCard等國際卡組織發行的借記卡和信用卡均可在國外消費和取現。境外用卡消費無需手續費,取現則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且有相應的限額。家長在國內根據匯率存入人民幣即可。
除了銀行匯票、電匯這些傳統的學費交付方式外,如今,通過跨境繳費平臺上進行學費繳納也越來越盛行,過程像網購一樣簡便。主流的全球性繳費平臺有覆蓋900多所學校的Peer Transfer(即flywire)和覆蓋400多所學校的Western Union,可以直接用銀聯卡支付,以人民幣扣款,匯款一般3個工作日到賬。
信用卡資深研究人士董崢建議家長給出國留學的孩子辦理附屬卡。一來可以培養孩子獨立的金融意識和責任感,方便孩子支付各種考試費用、學費和生活消費;二來父母可以通過銀行賬單和對附屬卡額度的管理來了解、監督和指導孩子在國外的消費行為。他特別提醒留學生家長,第一,不要將父母的信用卡直接交給孩子使用。所有信用卡都規定不得轉給他人使用,包括配偶、父母和子女在內。國外商家對持卡人身份驗證要求很嚴格,如果發現持卡人姓名和護照不符,很有可能被商家拒收卡片甚至招來警察盤問,影響日常的生活消費。第二,很多銀行對于信用卡主卡和附屬卡的消費都是采取分別還款的方式,父母不妨將主副卡綁定在一張借記卡上自動還款,這樣就不會只還主卡而忘記還附屬卡了,對于孩子在國外的外幣消費也省去了購匯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