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共享經濟的迅猛發展,其依托互聯網技術發展共享經濟形成了許多新的業態,尤其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行業比如交通、住房、金融等領域。共享經濟對傳統經濟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突破了現有的法律和監管模式。在共享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尤其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針對此種現象,如何實現新興經濟業態的健康發展,帶動經濟增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共享經濟的視域,在把握當前共享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成因分析,精準把握問題的關鍵,努力探索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路徑措施。
關鍵詞:共享經濟;消費者權益保護;治理;監管
一、問題的提出
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給社會諸多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互聯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及其被運用到了社會經濟生活的許多領域。共享經濟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馬斯科·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于1978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共享經濟改變了以往傳統業態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一種去中心化的商業模式。這種新的經營模式使得社會上的很多資源實現了再利用,節約了很多成本,也使得資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和最優化的配置。傳統的商業模式是“生產—流通—消費”,而在共享經濟的業態下,消費者也成為了整個商業流通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參與到整個經濟中來,實現自身資源的最優利用。隨著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共享產品、服務出現各種各樣的形式,這種與傳統業態下運行的經濟模式不同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消費者在整個共享經濟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消費者維權問題顯得尤為的突出,例如2017年共享單車酷騎公司出現經營困局出現了消費者退押金難的問題。共享經濟應該是一種法治經濟,共享經濟時代下的消費者維權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治理。新業態的大量出現,突破了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法規制度,給市場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本文著重從共享經濟這一新業態的產生來探析其當前的發展現狀及消費者在這一狀況下權益受損如何形成制度性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保護。
二、共享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在2016年李克強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共享經濟”這一概念。隨之,這一詞語迅速站上了風口,例如滴滴與Uber合并,共享單車的橫空出世等,吸引了大眾的眼球。共享經濟是由各種各樣的交易平臺所構成,在這個平臺上人們利用自己的閑置資源和自身各項優勢技能進行市場交易并在此交易中獲得收益,其本質是一種通過把日常生活中的剩余經濟價值激發出來從而產生新的經濟效益,以此來實現閑置資源的最優化和最大化的利用。共享經濟資源共享的對象主要是個人閑置的物品和個人碎片化的時間,包括個人未充分利用的實物資源和認知盈余,依托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將大量的閑置資源和需求進行高效的供需匹配,實現規?;倪\行。
根據《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到四億元人民幣,增長率為76%。2016年我國共享經濟的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000萬人;共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約600萬人,比上一年增加90萬人。共享經濟能夠助推供給側改革,擴大消費需求。根據報告中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占國內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約為3%,為服務業增長提供了新的動能,開創了互聯網經濟的新業態。我國參與共享經濟的人口規模達3億人,參與者占總人口比重約為22%,低于美國和英國,普及率在不斷提高,發展潛力十分的巨大。我國的分享經濟現在呈現一種井噴狀態,并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在多個領域全面開花,邁入了共享經濟發展的黃金期。
三、共享經濟中消費者權益受損成因分析
(一)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的碰撞
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催生出許多依托互聯網技術發展而來的新型的經濟業態,其產業新模式的發展對傳統經濟帶來一定的沖擊,很多專家學者表述這一現象為后工業時代的到來,針對于這一新生力量的崛起,在傳統與創新的碰撞必然產生一定的紛爭,導致行業間的種種亂象叢生,沖破法律的邊界。法律本身有著天然的滯后性特征,其更多的是通過已有現象的發生來制定法律進行有效監管。在此境況下,需要新的法律規則來進行矛盾與糾紛的化解,規定新的利益邊界,以固有利益的堅守和管理的便利性為緣由的傳統行業必將會尋求參照舊有的模式來制定新的立法以此來保障自身利益。傳統行業尋求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內,通過傳統的法律監管的方式運用到共享經濟之中,在這樣的一種思路之下必將會對共享經濟產生不利的后果,使得共享經濟走向衰亡。
(二)共享經濟游走于法律規范的灰色地帶
法律的更新往往落后于經濟的發展速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共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帶來新的業態產生,但相關的法律規范則處于一種空白的狀態,相關的行業的監管也處于一種缺位狀態。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使得分享經濟在井噴式的發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法律規范的規制和監管,產生很多的亂象也給市場帶來一定的不利的后果。共享經濟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帶來諸多的麻煩,如摩拜單車的霸王條款、e租寶非法集資事件等,近期火爆的共享單車占道亂停,車輛毀損、二維碼詐騙、押金去向不明等無一不受詬病。面對諸多亂象,無論是在行業市場準入、消費者權益保護還是從業者的權益保護等方面都因為相關法律的缺位而顯得亂象層出不窮,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是傳統經濟與共享經濟沖突發生的根源。共享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在整個的經濟運行過程中降低運營成本,而傳統企業往往在成本上無法實現減化,在品質與服務上無法突破原有的模式也是傳統經濟的一大弊病。面對此類問題,其關鍵點在于立法者能否準確把握互聯網的發展特性,確認平臺與其他主體的關系問題,以及如何實現新舊行業保持一種平衡。因此,對于共享經濟及其各種新的業態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規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共享經濟中各種平臺缺乏治理及有效監管
在共享經濟下,新的業態一個新的特點就是平臺,平臺作為共享經濟的載體,強化對平臺的治理是保障共享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近幾年出現的新業態中主要分布在共享交通、共享房屋、共享餐飲、共享物流、共享金融等幾大領域,他們其共同的一點都是利用互聯網平臺來組織架構自己的運營。由于平臺治理具有高度的復雜性、特殊性,同時由于共享經濟及其平臺的法律界定的模糊,直接影響了平臺的治理步伐。例如網絡借貸平臺各種非法集資和跑路問題、社交媒體虛假信息和傳銷、電子商務平臺的假冒偽劣產品以及消費者個人信息被侵犯等問題。由于在整個法律法規層面沒有明確平臺的責任包括工商、稅收、海關、質檢、知識產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個人信息保護、信息的披露等,因此在平臺治理上就無法建立起完整的違法違規,欺詐失信的處罰治理機制。共享經濟及其平臺作為新商業模式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物權的規范解釋內涵。運用傳統意義上的物權理論無法解釋現有的共享經濟的各種問題,也無法明晰各方責任劃分。
四、共享經濟視域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著力點
(一)積極制定和完善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的法律法規
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市場經濟下各種新的業態的出現需要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在面對現今出現的各種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產生的共享經濟新形態要求打破以往的傳統的法律框架,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來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立法和具體有效的規章條例。我國當前火爆的共享網約車與傳統出租車行業形成的鼎力局面,這種網約車無論從服務質量和舒適度都較傳統出租車形成巨大的差異。面對這種境況網約車與傳統出租車差異競爭融合發展,共享經濟在交通出行領域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交通分享業務擴大化。當社會出現的新的經濟形態有利于大眾的社會生活,這種便利于民的行為需要給予適度的發展空間,當形成一定規模時要求在相應的法律上予以有效的規范,使之在法律的框架之內平穩的運行。針對不同的新業態需要在已有的法律框架體系內進行探索。著重在商事及經濟法領域增訂與共享經濟相關的法律條款,對共享經濟中相關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查,對其交易行為進行規范。
(二)共享經濟新業態要求精準監管
互聯網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從事互聯網行業的大多是年輕人。因此,在監管上需要有更為開放的思維模式,在監管過程中適應互聯網的模式變化。對于監管者而言,在保護將消費者權益的過程中,經營者主體責任需要進一步的強化。落實主體責任在整個監管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建立誰生產誰負責,誰銷售誰負責,誰提供服務誰負責的責任制。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企業是整個經濟運行的重要環節,企業是消費者維權的關鍵責任人,積極強化經營者責任,依據誰銷售誰負責的原則,及時處理消費者的投訴。
在監管體制上進行創新,監管責任的落實與行業的平穩運行有著休戚相關的聯系。在監管上逐步的探索因地制宜,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先行先試。我國行政區劃多,各地區發展狀況不平衡,針對這樣一種實際狀況,在各個地區形成的新的業態上要積極的探索監管模式的創新,能夠使監管落到實處,能夠妥善的處理市場各主體的關系與責任。比如我國現在政府簡政放權,實行放管結合的管理方式,真正使市場主體激發活力,在審慎的監管之下實現市場主體的潛力的開發,從而刺激經濟的快速增長。建立各行業信用互聯互通與共享的網絡平臺,促使各類社會主體信用狀況公開透明,實現多部門,跨區域和領域的信息共享,失信聯懲的共享機制。我國征信體系建設還處于初步階段,這一體系建設對于各行各業以及對于消費者來說意義重大,它不僅是行業主體之間形成一種信任機制,其經營主體的信用資質決定了其在市場中的地位,以及運行成本的高低。對于消費者而言,信用體系的監管評價機制的建立能夠使消費者根據這種信用資質的優劣來選擇自己的交易對象的選擇。
(三)共享經濟要求明確平臺責任
共享經濟主要依托互聯網技術,而作為消費者其消費方式則依靠各種移動終端進行。移動終端成為消費者的消費平臺,消費者在適用共享經濟終端時會在平臺上設置各種權限,包括支付方式,獲取數據的渠道,消費者的個人身份信息,聯系方式和住址信息等比較私密的數據信息。在消費者進行各種信息設置后,平臺是這些信息的使用者,對于缺乏自律的平臺來講,這些個人信息數據面臨各種被盜或者濫用的風險。
針對這種數據密集型的行業來說,要明確區分大數據與個人信息。大數據屬于直接或間接都不能識別出個體的數據信息,而個人信息屬于能夠識別到具體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兩者在法律性質上完全屬于不同的兩類信息,大數據屬于知識產權性質,而個人信息則屬于隱私權性質。平臺對于用戶個人信息必須在合理使用范圍內使用。平臺對于用戶個人信息采集和使用不能觸碰法律的底線。個人信息屬于用戶個人的隱私權保護范圍,平臺應該審慎的對信息進行保密,信息只能用于用戶在使用該平臺時使用。對于平臺而言,平臺有進行嚴格的保護義務,防止信息的泄露。
五、結束語
在共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項產品及服務給消費者權益帶來各種問題。對于這種新興的經濟形態,在依托互聯網平臺對分散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有效化解了過剩產能,培育壯大了新動能。依據分類精細化的立法和行業的審慎監管,鼓勵先行的行業和地區,積極大膽探索有效的運營模式。在完善立法的同時,加強行業的監管和探索第三方平臺的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對共享經濟的健康運行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立政府、企業、消費者等社會共治機制。探索新的平臺治理模式,依法嚴厲打擊泄露和濫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等違法違規行為。唯有各種舉措的共同發力,才能使共享經濟在良性軌道上平穩運行。再者,針對不同的共享經濟形式的共同點,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創新和調整,加強立法的前瞻性,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給新興的互聯網為依托的共享經濟以適度寬松的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唐·佩珀斯,瑪莎·羅杰斯.共享經濟[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2]埃爾文E.羅斯.共享經濟[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羅賓·蔡斯.共享經濟[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李勇堅.互聯網金融視野下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9):54-61.
[5]謝雪梅,石嬌嬌.共享經濟下消費者信任形成機制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6,35(10):122-127.
[6]蔡朝林.共享經濟的興起與政府監管創新[J].南方經濟,2017,V36(3):99-105.
[7]朱富強.共享經濟的現代發展及其潛在問題:以共享單車為例的分析[J].南方經濟,2017,V36(7):37-50.
[8]嚴俊乾.分享經濟視域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路徑探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7(7).
作者簡介:
賈得江(1990.08~ )男,漢族,山東聊城人,遼寧大學法學院,2016級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