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在喜,劉 楊,張玉明
(成都雙楠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7)
慢阻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近年來,慢阻肺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1]。此病患者常合并有呼吸衰竭,若其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可發生多種嚴重的并發癥,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本文對成都雙楠醫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究對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
從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成都雙楠醫院收治的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選取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40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其中年齡最小的56歲,最大的76歲,平均年齡(66.3±10.5)歲;其中病程最短的3年,最長的13年,平均病程(8.4±1.5)年。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其中年齡最小的55歲,最大的77歲,平均年齡(66.7±11.2)歲;其中病程最短的2年,最長的14年,平均病程(8.4±1.6)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可進行統計學對比分析。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常規治療。方法是:1)使用二羥丙茶堿(靜脈滴注,每日500 μg)對患者進行平喘治療。2)使用氨溴索(霧化吸入,每日30 mg)對患者進行化痰治療。3)使用口鼻面罩對患者進行持續低流量(氧流量為2 L/min)吸氧治療。4)對患者進行補液治療,以糾正其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5)必要時可使用呼吸興奮劑對患者進行治療。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半臥位,讓其佩戴合適型號的面罩。連接輸氧管、面罩和BiPAP型呼吸機,然后啟動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參數如下:1)將運行模式設置為S/T模式。2)將初始氧氣壓設置為8 cmH2O,之后每30 min增加1次氧氣壓,直至氧氣壓增加至20 cmH2O。3)將氧濃度設置為40%。4)將呼氣壓力設置為4~8 cmH2O,吸氣壓力設置為8~25 cmH2O,呼吸頻率設置為15次/min左右[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和各項血氣指標。療效判定標準是:1)顯效。治療后,患者的意識恢復清醒,其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其血二氧化碳分壓顯著下降,血氧分壓顯著上升,血氧飽和度>95%。2)有效。治療后,患者的意識恢復清醒,其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各項血氣指標有所改善。3)無效。治療后,患者的意識狀態、癥狀、血氣指標均無改善。
對本研究中的數據均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血pH值、血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血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血氣指標的對比()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血氣指標的對比()
分組 例數 血pH值 血氧分壓(mmHg)血氧飽和度(%)研究組 40 7.78±0.53 74.55±6.53 47.14±2.33 97.43±1.92對照組 40 7.28±0.20 64.55±5.03 60.44±3.97 86.33±1.37 t值 5.582 7.673 18.273 29.764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血二氧化碳分壓(mmHg)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00%。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χ2=6.275,P=0.012)。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n(%)]
慢阻肺是一種以持續性氣流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呼吸系統疾病。隨著此病患者病情的進展,其氣道阻塞、呼吸困難等癥狀會不斷加重,從而可導致其發生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3]。有研究表明,對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包括平喘、祛痰、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等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4]。吳建等[5]研究指出,對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可在其吸氣時為其提供壓力支持,使其能夠克服氣道阻力,增加其肺泡的通氣量,改善其呼吸肌疲勞的情況,降低其機體的耗氧量,減少其體內二氧化碳的潴留量;在其呼氣時可通過壓力支持幫助其對抗內源性呼吸末正壓,避免其發生肺泡萎縮和氣道陷閉,改善其肺的氧合功能。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5.00%)。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血pH值、血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血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可顯著改善其各項血氣指標,促進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