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西國
(臨沂市中醫醫院外二科,山東 臨沂 276000)
肝膽管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結石性膽道疾病之一[1]。目前,臨床上對肝膽管結石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肝膽管結石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若對其進行手術的方法不當,不僅易導致其出現結石殘留的情況,還會增加其肝膿腫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甚至會使其被迫接受二次手術或多次手術[2-3]。為了進一步研究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手術的最佳方法,筆者的團隊對臨沂市中醫醫院外二科收治的88例肝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間臨沂市中醫醫院外二科收治的88例肝膽管結石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將這88例患者分為A組、B組、C組和D組,其中A組有31例患者,B組有25例患者,C組有19例患者,D組有13例患者。在A組的31例患者中,有男性16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35~68歲,平均年齡為(45.51±2.61)歲;其中左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10例,右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12例,雙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9例;其中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有4例,合并有肝內膽管狹窄的患者有5例,合并有門脈高壓的患者有7例,進行過膽道手術的患者有4例。在B組的25例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34~67歲,平均年齡為(45.54±2.62)歲;其中左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8例,右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7例,雙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10例;其中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有3例,合并有肝內膽管狹窄的患者有4例,合并有門脈高壓的患者有5例,進行過膽道手術的患者有3例。在C組的19例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9例;其年齡為36~65歲,平均年齡為(45.53±2.65)歲;其中左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5例,右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8例,雙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6例;其中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有3例,合并有肝內膽管狹窄的患者有3例,合并有門脈高壓的患者有4例,進行過膽道手術的患者有2例。在D組的13例患者中,有男性7例,女性6例;其年齡為37~66歲,平均年齡為(45.55±2.63)歲;其中左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3例,右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4例,雙側肝膽管結石患者有6例;其中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有2例,合并有肝內膽管狹窄的患者有2例,合并有門脈高壓的患者有2例,進行過膽道手術的患者有2例。四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A組患者進行肝內膽管探查取石術。手術的方法是:1)在患者的腹部做手術切口,對其膽囊三角進行鈍性分離,游離其膽囊管后,將其膽囊切除。2)用膽道探條擴張患者的膽囊管,然后將膽囊導管伸入其膽囊管內探查其結石的具體情況。3)將膽道鏡置入患者的膽囊管內,用取石網籃將結石取出。若結石的體積較大,可先將其擊碎,再用取石網籃將其取出。對B組患者進行肝部分切除術。手術方法是:1)在患者右肋的下緣做一個手術切口,逐層切開其皮膚及皮下組織。2)用止血鉗阻斷患者第一肝門處的血流,對其肝實質進行分離和切割后,切除其結石部位的肝組織、肝總管及膽囊管,然后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對C組患者進行肝膽管成形術聯合膽腸吻合術。手術的方法是:1)在患者的腹部做手術切口。2)將患者結石處的膽管狹窄環切開后進行整形,然后對其進行肝膽管成形術。3)切除患者結石處的病變組織后,清除其肝膽管內殘余的結石,最后對其空腸袢及肝門膽管的分叉處進行吻合處理。對D組患者進行纖維膽道鏡取石術。手術的方法是:1)在患者肋骨的下緣做一個2 cm的手術切口,用止血鉗牽引其膽囊,在其膽囊的底部做一個0.5 cm的切口后置入纖維膽道鏡。2)在纖維膽道鏡的直視下,對患者的肝內葉、膽管及其相關分支進行探查,清除其肝管及膽管內的結石后,用可吸收縫線分兩層縫合其膽囊,然后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
觀察四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根據其術后結石殘留的情況,將其療效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結石的殘留率及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與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A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87.09%,其結石的殘留率為45.16%;B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92.00%,其結石的殘留率為16.00%;C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84.21%,其結石的殘留率為21.05%;D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76.92%,其結石的殘留率為23.07%。與A組患者、C組患者和D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更高,其結石的殘留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其結石殘留率的比較[n(%)]
A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9.67%,B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6.00%,C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6.31%,D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38%。四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264,P=0.1193)。詳見表2。

表2 四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肝膽管結石是指肝總管分叉以上的膽管內結石,其性質為含有大量膽紅素鈣的色素性混合結石。肝膽管結石患者若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易誘發肝膿腫、肝癌等疾病[4]。相關的研究表明,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可有效地防止其發生膽道感染、膽汁淤積等癥狀,并可降低其肝萎縮、肺血栓等疾病的發生率[5-6]。目前,臨床上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重點是:消除其肝膽管的梗阻與狹窄,徹底清除其肝膽管內的結石[7-8]。相關的研究表明,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肝部分切除術,可有效地清除其肝膽管內的結石,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但此術式會導致其失去肝的一小部分功能[9-10]。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肝內肝管探查取石術的創傷較小,并可保留其肝組織的功能,但此術式不能徹底地清除其結石,易導致其病情復發。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肝膽管成形術聯合膽腸吻合術相對較為安全,但此術式需在術中為其放置膽道引流管,不僅會增加為其取石的難度,而且在術后易發生膽管炎等術后并發癥。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纖維膽道鏡取石術可有效地清除其肝膽管內的結石,減少其結石殘留的情況,但術后其病情極易復發。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與A組患者、C組患者和D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更高,其結石的殘留率更低;四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與進行肝內膽管探查取石術、肝膽管成形術聯合膽腸吻合術、纖維膽道鏡取石術相比,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肝部分切除術效果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