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陳 芳,郭辰睿,田 昕,徐 暉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頭頸部惡性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包括甲狀腺癌、鼻咽癌、牙齦癌、口底癌、舌癌等。放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頭頸部惡性腫瘤的常用手段。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存在食欲不佳的情況,加之其口咽黏膜多存在炎癥反應,因此可導致其進食量減少,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其營養不良。此類患者一旦發生營養不良,就會降低其機體的免疫功能及對放化療的耐受性,進而易導致其出現多種不良反應[1]。因此,臨床上在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放化療期間,應對其進行積極的營養支持,以改善其營養不良的狀態。目前,臨床上對此類患者主要是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和腸外營養支持[2]。為了分析和比較對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的效果,筆者對近年來在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醫院進行放化療的78例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醫院進行放化療的78例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得到確診,均具有進行放化療的指征。其中,排除不具有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或腸外營養支持指征的患者,排除病歷資料缺失及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按照營養支持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39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占53.85%),女性患者18例(占46.15%);其年齡為54~76歲,平均年齡為(66.56±5.35)歲;其中,有甲狀腺癌患者21例(占53.85%),有鼻咽癌患者10例(占25.64%),有牙齦癌患者2例(占5.13%),有口底癌患者2例(占5.13%),有舌癌患者4例(占10.26%)。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占46.41%),女性患者17例(占43.59%);其年齡為55~78歲,平均年齡為(66.93±5.71)歲;其中,有甲狀腺癌患者20例(占51.28%),有鼻咽癌患者9例(占23.08%),有牙齦癌患者1例(占2.56%),有口底癌患者3例(占7.69%),有舌癌患者6例(占15.38%)。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放化療。在此期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方法是:對于可經口進食的患者,讓其口服腸內營養混懸液〔商品名:能全力;生產廠家: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號:X960572〕。每天服500~1000 ml,根據其進食情況酌情調整服藥的劑量。若患者全天未正常進食,則讓其當天服用1000~1500 ml的腸內營養混懸液。對于不能經口進食的患者,為其留置鼻腸管,經鼻腸管為其輸注腸內營養混懸液。每天共輸注1000~2000 ml,初始時輸注的速度為20 ml/h,然后逐漸將輸注的速度增至40 ml/h。共對患者進行2周的腸內營養支持。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方法是:用復方氨基酸注射液、水溶性維生素、脂肪乳劑、微量元素、水樂維他、脂溶性維生素等配成腸外營養液。用此營養液對患者進行靜脈輸注。根據患者的進食情況酌情調整輸注此藥的劑量[3]。
進行營養支持前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體重及其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進行營養支持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及便秘的發生率。
顯效:進行營養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水平均恢復正常,且其未發生營養不良和便秘。有效:進行營養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其出現輕度的營養不良和便秘。無效:進行營養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水平均未得到改善,且其出現中重度的營養不良和便秘。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進行營養支持前,兩組患者的體重及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營養支持后,觀察組患者的體重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進行營養支持前后兩組患者體重及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比較()

表1 進行營養支持前后兩組患者體重及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比較()
注:*與同組進行營養支持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進行營養支持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體重(kg) 紅細胞(×1012/L) 血紅蛋白(g/L) 血清白蛋白(g/L)對照組 39 進行營養支持前 60.45±6.38 3.58±0.51 114.78±14.35 32.64±4.57進行營養支持后 62.37±7.21* 3.86±0.63* 122.63±15.17* 36.06±5.32*觀察組 39 進行營養支持前 61.07±6.53 3.52±0.53 112.54±13.82 31.87±4.33進行營養支持后 65.26±7.74*# 4.27±0.42*# 130.51±15.56*# 41.59±5.61*#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的比較
進行營養支持期間,對照組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17.95%(7/39),其便秘的發生率為25.64%(10/39);觀察組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2.56%(1/39),其便秘的發生率為7.69%(3/39)。進行營養支持期間,觀察組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和便秘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頭頸部惡性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上常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放化療。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40%~80%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的狀況。其中,約有20%的患者可因發生營養不良而死亡。對于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來說,發生營養不良會降低其對放化療的耐受度和敏感性,影響其中性粒細胞的水平,并可導致其出現嘔吐、脫發、眩暈、無力、口腔潰瘍等不良反應,從而可降低其對放化療的依從性(部分患者甚至可因此而拒絕再次進行放化療)。因此,臨床上在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放化療時,應對其進行營養支持,以降低其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提高其對放化療的依從性和治療的效果。目前,臨床上對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主要是進行腸外營養支持和腸內營養支持。對此類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雖然能夠為其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但其腸道長期不吸收或吸收較少的食物,會導致其腸道的消化功能減弱,從而可減弱其腸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其腸道菌群發生移位,導致其免疫力下降。對此類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不僅能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還能改善其腸黏膜的屏障功能,促進其腸蠕動,增加其胃腸道激素的分泌量,從而可改善其消化功能。本研究中所用的腸內營養混懸液是一種復方制劑,主要是由水、麥芽糊精、酪蛋白、植物油、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組成。每500 ml的腸內營養混懸液中約含能量500 Kcal。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進行營養支持后,觀察組患者的體重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進行營養支持期間,觀察組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和便秘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見,與對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相比,對其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效果更好,能顯著改善其紅細胞、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降低其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和便秘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