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新,何中揚,李 趣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鼻塞、流鼻涕及篩前神經痛。慢性肥厚性鼻炎還可引發呼吸功能障礙和嗅覺障礙,降低患者的睡眠質量,誘發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竇炎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均可治療該病。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鼻內鼻腔擴容重塑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顯著。為進一步驗證此療法的有效性,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對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部分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使用鼻內鼻腔擴容重塑術進行治療,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498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藥物組(249例)和手術組(249例)。手術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8例,女性患者121例;其年齡為16~67歲,平均年齡為(41.5±8.5)歲;其中有152例患者伴有鼻中隔偏曲的癥狀。藥物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117例;其年齡為18~69歲,平均年齡為(43.5±8.5)歲;其中有150例患者伴有鼻中隔偏曲的癥狀。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藥物組患者使用藥物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將2 ml的消痔靈(生產廠家:北京雙鶴藥業有限公司)和2 ml的普魯卡因(生產廠家:北京第四制藥廠)混合,向患者的鼻腔內注射。每側注射2 ml。每周注射1次。為手術組患者使用鼻內鼻腔擴容重塑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將鼻內窺鏡置入患者的鼻腔。在患者的鼻中隔偏曲側做killian切口。剝離患者的鼻中隔軟骨膜。暴露患者鼻中隔偏曲的部分。矯正患者鼻中隔偏曲的情況。將鼻黏膜復位。若患者的鼻小柱偏曲或鼻中隔前端偏曲的情況難以被矯正,則切除其鼻小柱大翼尾端的軟骨與鼻中隔方形軟骨尾端之間的部分軟骨。用15號刀垂直切開中鼻甲垂前緣正中部位,固定中鼻甲的內側,去除中鼻甲的外側。用咬骨鉗咬除中鼻甲。用尖刀切開下鼻甲靠近鼻隔面內側中上1/3處的黏膜,暴露下鼻甲前緣和下緣。剝離下鼻甲。使用手術鉗取出游離的骨片。用刀在肥厚的鼻甲黏膜表面做2~3個橫向的劃痕,切開黏膜和骨膜。在患者的鼻腔內填塞紗條。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顯著有效:患者鼻腔的通氣功能良好,其中鼻甲、下鼻甲與鼻中隔、鼻底之間的距離>3 mm。有效:患者鼻腔的通氣功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其中鼻甲,下鼻甲與鼻中隔、鼻底之間的距離≤3 mm。無效:患者鼻腔的通氣功能未得到明顯的改善。總有效率=(顯著有效例數+有效例數)/總有效率×100%。治療前后分別使用鼻腔通氣評估量表(NOSE)評價兩組患者鼻通氣的功能。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鼻通氣功能越差。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兩組患者鼻腔最小截面面積(MCA)、鼻氣道阻力(NAR)及鼻腔容積(NV)。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手術組患者的NOSE評分低于藥物組患者(P<0.05),其NAR 小于藥物組患者(P<0.05),其MCA及NV均大于藥物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鼻通氣指標
手術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鼻塞、流鼻涕及篩前神經痛等,部分患者還會發生頭昏、頭痛的癥狀。該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呼吸功能障礙、嗅覺障礙及睡眠質量降低等情況。使用手術療法和藥物療法均可治療該病。
使用藥物療法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只能緩解患者鼻炎的癥狀,治療結束后,其病情易復發。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受累的器官主要是下鼻甲。下鼻甲黏膜中有大量的由靜脈血管構成的海綿狀組織。這些海綿狀組織游離在下鼻甲的后端,呈收縮狀態。在這些海綿狀組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后會擴張,從而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下鼻甲黏膜長期遭受慢性炎癥的刺激,其下鼻甲黏膜的海綿狀組織會呈慢性擴張的狀態,其靜脈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受到阻礙,靜脈的通透性增加,使黏膜發生水腫,進而導致血管周圍的纖維組織增生,引發黏膜肥厚[2]。使用鼻內鼻腔擴容重塑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可去除炎性鼻黏膜及增生的骨質,減小患者鼻腔氣道對氣流的阻力,改善其病變部位狹窄的情況,增大鼻腔的容積,改善其通氣功能。使用鼻內鼻腔擴容重塑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僅在患者鼻甲的前端做一個小切口,對其機體造成的損傷小,其發生切口感染的幾率低,承受的痛苦小[3]。
綜上所述,使用鼻內鼻腔擴容重塑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鼻部的通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