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英
(四川結石病醫院麻醉科,四川 成都 610000)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患者進行手術麻醉后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由于老年患者的代謝能力下降,其大腦神經遞質發生改變,導致其對麻醉藥物更加敏感,因此,老年患者更易發生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有研究表明,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可通過謹慎使用麻醉藥與鎮痛藥避免損傷患者的認知功能[1]。本文主要探討對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患者實施靶控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對其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四川結石病醫院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100例老年慢性膽囊炎患者。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8例,女22例,其年齡為57~79歲,平均年齡為(63.9±4.2)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7例,女23例,其年齡為56~78歲,平均年齡為(64.2±3.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存在精神障礙。2)患者曾有神經類藥物服用史。3)患者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前,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靜吸復合麻醉。具體的麻醉方法是:1)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并為其使用乳酸鈉林格液進行靜脈滴注,滴注的速度為0.2 ml/kg-1·min-1。2)為患者使用0.05 mg/kg的咪達唑侖、1~2 mg/kg的丙泊酚、10 mg的地塞米松、0.1 mg/kg的維庫溴銨及2 μg/kg的芬太尼進行全身麻醉誘導。3)麻醉誘導成功后,使其吸入適量的異氟醚進行麻醉維持,將異氟醚呼氣末的濃度設置為1.2~1.5 MAC。4)為患者持續靜脈注射1~2 μg/kg-1·min-1的芬太尼,間斷靜脈注射0.1 mg/kg的維庫溴銨。待患者的肌肉松弛,其睫毛反射停止后,對其進行雙腔氣管導管插管。5)手術結束前30 min,停止使用維庫溴銨。手術結束前20 min,停止使用異氟醚。手術結束后,停止使用芬太尼。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靶控靜脈麻醉。具體的方法是:1)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并為其使用乳酸鈉林格液進行靜脈滴注,滴注的速度為0.2 ml/kg-1·min-1。2)為患者使用1.5 mg/ml的舒芬太尼和3 μg/ml的丙泊芬進行靶控持續輸注麻醉。3)麻醉誘導成功后,為患者間斷靜脈注射0.1 mg/kg的維庫溴銨以維持其肌肉松弛,并對其進行氣管插管。4)手術結束前40 min,停止使用舒芬太尼。術中,嚴密監測兩組患者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的水平,保證其血壓波動的范圍低于其基礎血壓的20%,同時,可根據其手術指標的變化情況,為其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以保證其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
觀察兩組患者術前24h、術后24 h與術后48 h MMSE的評分及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應用MMSE對患者術前24h、術后24h與術后48h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計算的能力、對時間的判斷力、地點定向力、注意力等,滿分為30分。若患者的得分<24分,表示其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在術前24 h、術后24 h與術后48 h MMSE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術后48 h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24h、術后24h與術后48h MMSE的評分與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的比較
老年患者發生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可能與麻醉藥物抑制其中樞膽堿能神經信號的傳遞有關。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中存在的N型膽堿能受體具有調節認知功能的作用。當N型膽堿能受體受到抑制時,患者便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2]。異氟醚是一種吸入性麻醉藥。該麻醉藥對N型膽堿受體的抑制作用時間較長,是造成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鎮痛時間較長、代謝的速度較快、產生呼吸抑制的時間較短。本次研究的結果說明,對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患者實施靶控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均會導致其術后存在短期的認知功能障礙。但與進行靜吸復合麻醉相比,對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患者實施靶控靜脈麻醉的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其術后恢復,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