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藥劑科,上海 201700)
高血壓是臨床上的常見病。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若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易發生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器質性病變[1]。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對高血壓研究的不斷深入,各種新型抗高血壓藥陸續上市,為高血壓患者進行血壓控制治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120例高血壓患者使用抗高血壓藥的方案及其用藥的合理性。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壓患者。這12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3],并被確診。本次研究中所涉及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2)無法追蹤調查用藥后血壓控制效果的患者。3)不愿意簽署參加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在這120例患者中,有男性64例,女性56例;其年齡為42~84歲,平均年齡為(65.24±3.65)歲;其高血壓病程為3~22年,平均病程為(12.66±3.06)年。
對這1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具體病情、診斷的結果等)、所用抗高血壓藥的種類、用藥的方案、血壓的控制率等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患者血壓得到控制的判斷標準是:其舒張壓的水平<90 mmHg,收縮壓的水平< 120 mmHg[4]。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樣本容量n>40 ,在理論頻數T>5時,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的樣本容量n>40 ,但1<T<5 時,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的樣本容量n<40或T<1時,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120例患者所用抗高血壓藥的種類有鈣通道阻滯劑、利尿劑、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其中使用次數最多的抗高血壓藥為鈣通道阻滯劑。詳見表1。

表1 對這120例患者所用抗高血壓藥種類的分析
在這120例患者中,用藥方案為單一用藥的患者占55.83%,為二聯用藥的患者占30.83%,為三種及三種以上聯用藥物的患者占13.33%;與單一用藥的患者相比,二聯用藥的患者和聯用三種及三種以上藥物的患者其血壓的控制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對這120例患者抗高血壓藥的用藥方案及其血壓控制率的分析
目前,臨床上所用抗高血壓藥的種類較多,且不同種類抗高血壓藥的療效不一。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1)這120例患者所用抗高血壓藥的種類有鈣通道阻滯劑、利尿劑、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其中使用次數最多的抗高血壓藥為鈣通道阻滯劑。此研究結果與王陸軍等[5]的研究結果相符。本次研究中常用的鈣通道阻滯劑有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釋片等。此類藥物能選擇性地結合鈣離子通道,抑制鈣離子進入細胞中,促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減少血管的阻力,避免心肌中能量及氧的大量消耗。本次研究中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的使用頻率也較高,常用的藥物有福辛普利鈉片、卡托普利。此類藥物能改善患者心肌的順應性,不僅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還能有效保護其靶器官[7]。本次研究中常用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有纈沙坦、厄貝沙坦。此類藥物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親和力,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改善人體內血脂及血糖的代謝。本次研究中β受體阻滯劑及α受體阻滯劑的使用率較低。常用的β受體阻滯劑有美托洛爾、拉貝洛爾、索他洛爾、阿羅洛爾。此類藥物的藥效強且療效持久,對輕度高血壓患者和中度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均較為理想。2)在這120例患者中,用藥方案為單一用藥的患者其占比最高,為聯用兩種藥物的患者其占比次之。3)與單一用藥的患者相比,二聯用藥的患者和聯用三種及三種以上藥物的患者其血壓的控制率更高。這說明,聯合用藥不僅可促使不同種類的抗高血壓藥之間發揮協同及疊加作用,還可避免單一用藥時患者因血壓迅速降低所引起的代償反應。本次研究存在所選的樣本數較少,且未對比不同用藥方案對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需在今后進行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臨床上為高血壓患者使用的抗高血壓藥的種類較多,多數患者使用抗高血壓藥的方案為單一用藥,但聯用抗高血壓藥進行治療的患者其血壓的控制效果較好。因此,臨床醫生在使用抗高血壓藥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盡量使用聯合用藥的方案對其進行治療,以提高其血壓的控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