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燕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皮膚科,四川 馬爾康 624000)
梅毒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疾病。此病的發生是由蒼白螺旋體感染所致。在梅毒發病的早期,此病患者可出現皮膚黏膜損傷、生殖器潰瘍等癥狀。當此病患者的病情到了晚期,其全身多系統的功能均可受損。使用西醫療法治療梅毒的效果并不理想,易使患者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1]。近年來,中醫療法被廣泛地應用于對梅毒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聯用解毒湯和芐星青霉素G治療梅毒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梅毒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皮膚性病學》中關于梅毒的診斷標準。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在試驗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19~31歲,平均年齡為(25.05±5.29)歲;其病程為1~8個月,平均病程為(4.52±3.28)個月;其中,病情分期為一期的患者有18例,為二期的患者有26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20~32歲,平均年齡為(26.01±5.86)歲;其病程為2~8個月,平均病程為(5.06±2.86)個月;其中,病情分期為一期的患者有20例,為二期的患者有24例。本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為本組患者使用芐星青霉素G[生產企業: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3291;規格:120萬IU×10瓶]進行治療。芐星青霉素G的用法是:每次在患者的臀部注射240萬IU的芐星青霉素G,每側臀部的注射劑量為120萬IU。每周注射1次,共治療1個月。
1.2.2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為本組患者聯用芐星青霉素G和解毒湯進行治療。芐星青霉素G的用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解毒湯的藥物組成是:土茯苓50 g,野菊花、百部、白花蛇舌草各20 g,甘草、白蘚皮、金銀花、紫花地丁各10 g。對于出現硬下疳的患者,在基礎方中加入10 g的黃柏和6 g的龍膽草;對于全身起暗紅色皮疹的患者,在基礎方中加入40 g的生石膏和20 g的水牛角;對于腹股溝有硬結的患者,在基礎方中加入20 g的皂角刺和20 g的穿山甲;對于掌跖存在紅銅色、丘疹鱗屑性損害的患者,在基礎方中加入20 g的丹參和30 g的生地;對于出現扁平濕疣的患者,在基礎方中加入10 g的黃柏和10 g的浙貝母。
將該方中的藥物用500 ml的清水煎煮,去渣取汁200 ml。所得藥液每日服1劑,分2次服用,共治療1個月[2]。
1.3.1 療效評定標準 1)顯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其進行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學試驗(TRUST)的結果轉陰。2)有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進行TRUST的結果轉陰。3)無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在加重,其進行TRUST的結果仍為陽性。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觀察指標 在接受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兩組患者外周血中Th1細胞、Th2細胞所占的比例及Th1/Th2值。
使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效果的比較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外周血中Th1細胞、Th2細胞所占的比例及Th1/Th2值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外周血中Th1細胞所占的比例、Th1/Th2值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其外周血中Th2細胞所占的比例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組別 例數 外周血中Th1細胞的占比(%) 外周血中Th2細胞的占比(%) 外周血中Th1/Th2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4 10.59±2.34 36.25±5.27 2.51±0.31 2.31±0.34 4.06±3.17 18.02±6.24對照組 44 10.57±2.29 22.62±3.28 2.49±0.29 2.69±0.41 4.05±3.22 10.06±5.17 t值 0.0405 14.5651 0.3125 4.7323 0.0146 6.5157 P值 0.9678 0.0000 0.7554 0.0000 0.9883 0.0000
近年來,梅毒的發病率逐漸升高。此病患者的年齡趨于年輕化,已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中醫將梅毒歸為 “楊梅瘡”、“霉瘡”的范疇。中醫認為,梅毒患者的房事不潔,或其肝腎虧虛、肺脾氣虛,使淫邪污毒侵入人體。邪毒內蘊,蘊熱化火,流于經絡,進而內傷臟腑、外攻肌膚。中醫臨床上將梅毒分為肝脾兩虛型梅毒和毒熱深伏型梅毒兩種類型。毒熱深伏型梅毒患者可出現大便干結、小便赤黃、口氣穢濁、口熱發燥的癥狀,其舌暗紅,脈滑數,舌苔厚而黃膩。肝脾兩虛型梅毒患者可出現身體瘦弱、少寐、乏力氣短、口微苦、納差、腹脹、尿黃、大便干結的癥狀,其脈細稍數,舌微紅,苔薄白或薄黃膩。中醫臨床上對梅毒患者主要進行化斑消瘡、清熱解毒的治療[3]。
在本次研究中,為試驗組患者在使用芐星青霉素G進行治療的基礎上,為其使用解毒湯進行治療。解毒湯中的白蘚皮、土茯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金銀花具有化斑消瘡、清熱解毒的功效。百部具有殺蟲的功效。甘草可調節諸藥,進一步發揮化斑消瘡、清熱解毒的功效。相關藥理學的研究表明,使用解毒湯治療梅毒,可加快此病患者受損組織功能的修復,發揮抗纖維化的作用。此外,解毒湯可以舒張此病患者的毛囊和汗腺,提高其機體的免疫功能,加快其體內有害物質的運轉和降解。聯用芐星青霉素G和解毒湯對梅毒患者進行治療,可標本兼治,明顯縮短其TRUST轉陰的時間,進一步提高其TRUST的轉陰率。
綜上所述,聯用解毒湯和芐星青霉素G治療梅毒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