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北京市門頭溝區中醫醫院檢驗科,北京 102300)
感染性休克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有研究指出,對感染性休克患者進行血清降鈣素原(PCT)檢測有助于臨床醫生對其病情進行診斷及評估其療效[1]。為了進一步分析血清PCT檢測在診治感染性休克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對北京市門頭溝區中醫醫院收治的3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和35例其他急危重癥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北京市門頭溝區中醫醫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選取31例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該院收治的35例其他急危重癥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美國胸科醫師學會、危重病醫學會聯合制定的感染性休克的診斷標準;其中有男18例,女13例;其年齡為60~75歲,平均年齡(64.1±2.3)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14例;其年齡為60~73歲,平均年齡(63.6±2.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本研究經北京市門頭溝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觀察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分別在治療1 d后、治療3 d后、治療5 d后、患者病情穩定后1 d、3 d及5 d,對其進行血清PCT檢測。檢測方法是:在清晨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2 ml。對血樣進行離心處理,然后采集上清液。采用酶聯熒光分析法對血清標本中PCT的含量進行測定。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1 d后、治療3 d后、治療5 d后及病情穩定后1 d、3 d及5 d其血清PCT的水平。
對本文中的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治療1 d后、治療3 d后、治療5 d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CT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與治療1 d后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3 d后其血清PCT的水平更低,P<0.05。與治療3 d后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5 d后其血清PCT的水平更低,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1 d后、治療3 d后、治療5 d后其血清PCT的水平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1 d后、治療3 d后、治療5 d后其血清PCT的水平(ng/ml,)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1 d后、治療3 d后、治療5 d后其血清PCT的水平(ng/ml,)
注:t1、P1表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t2、P2表示治療1 d后與治療3 d后比較;t3、P3表示治療1 d后與治療5 d后比較;t4、P4表示治療3 d后與治療5 d后比較。
組別 治療1 d后 治療3 d后 治療5 d后 t2值 P2值 t3值 P3值 t4值 P4值觀察組(n=31)3.0±0.4 2.5±0.3 2.1±0.2 3.705 <0.05 6.669 <0.05 2.964 <0.05對照組(n=35)0.9±0.2 0.7±0.1 0.6±0.1 1.482 >0.05 2.223 >0.05 0.741 >0.05 t1值 15.561 13.338 11.115 P1值 <0.05 <0.05 <0.05
在病情穩定后1 d、3 d、5 d,兩組患者血清PCT的水平相比,P>0.05。觀察組患者病情穩定后1 d、3 d、5 d其血清PCT的水平相比,P>0.05。對照組患者病情穩定后1 d、3 d、5 d其血清PCT的水平相比,P>0.05。詳見表2。

注:t1、P1表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t2、P2表示病情穩定后1 d與病情穩定后3 d比較;t3、P3表示病情穩定后1 d與病情穩定后5 d比較;t4、P4表示病情穩定后3 d與病情穩定后5 d比較。
感染性休克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此病具有發病急、進展迅速等特點,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針對性的治療可危及其生命安全。白介素-6、CRP等指標均為目前臨床上診斷感染性休克的常用指標,有助于臨床醫生對此病患者的病情做出診斷。但有研究指出,用上述指標診斷感染性休克的特異性不高[2-3]。血清PCT是血清降鈣素無活性的前肽物質,由甲狀腺C細胞合成。在健康人體內,血清PCT的含量較低,通常無法檢測到。在人體發生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其血清PCT的水平就會顯著升高[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治療1 d后、治療3 d后、治療5 d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CT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與治療1 d后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3 d后其血清PCT的水平更低。與治療3 d后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5 d后其血清PCT的水平更低。
綜上所述,血清PCT檢測在診治感染性休克中的應用價值較高。根據血清PCT的動態變化可評估此病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