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仁
(四川省榮縣中醫醫院,四川 自貢 643100)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方式的改變,慢性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糖尿病是影響人們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該病是因為患者分泌胰島素的功能異常或胰島素的生物作用受損而引發的一種疾病。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初期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部分病情較輕或剛剛發病的糖尿病患者不重視對該病的治療[1]。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則容易并發多種并發癥。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發皮膚瘙癢癥[2]。糖尿病皮膚瘙癢癥易在干燥的季節發生。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是局部皮膚或全身皮膚瘙癢。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可在晚間加重。該病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中醫認為,糖尿病皮膚瘙癢癥主要分為濕熱蘊結型皮膚瘙癢癥和血熱生風型皮膚瘙癢癥。針對患者的皮膚瘙癢癥證型對其進行合適的治療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為探討使用中醫辨證療法治療糖尿病皮膚瘙癢癥的效果,四川省榮縣中醫院對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部分糖尿病皮膚瘙癢癥患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四川省榮縣中醫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皮膚瘙癢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齡為44~77歲,平均年齡為(52.45±2.12)歲;其病程為2~15年,平均病程為(8.45±0.54)年。對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均患有2型糖尿病。2)伴有多食、多飲、多尿的臨床癥狀,但其體型較瘦。3)存在因糖尿病而引發的皮膚瘙癢癥。4)未患有血液傳染病。5)均未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6)未患有精神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使用注射胰島素的方式控制血糖水平。讓兩組患者均控制飲食,并堅持進行適宜的有氧運動。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使用西醫常規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讓患者每天口服1次西替利嗪(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307,生產廠家:上海清松制藥有限公司),每次服10 mg。讓患者每天口服3次維生素B1(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0322,生產廠家:湖南千金湘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每次服10 mg。讓患者每天口服3次維生素B6(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6377,生產廠家:太極集團浙江東方制藥有限公司),每次服10 mg。為觀察組患者進行中醫辨證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為濕熱蘊結型糖尿病皮膚瘙癢癥患者使用四妙散加減進行治療。該方劑的組方為:佩蘭、丹皮、蜂房、雞內金各10 g,蒼術15 g,薏苡仁、懷牛膝、山藥各30 g,黃柏12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天服1劑,每天服2次。2)為血熱生風型糖尿病皮膚瘙癢癥患者使用犀牛角地黃湯加減進行治療。該方劑的組方為:水牛角30 g,丹皮、生地、僵蠶、白蒺藜、赤芍各10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服。每天服1劑,每天服2次。3)對局部瘙癢的患者使用中藥外洗瘙癢的部位。外洗中藥的組方為:蛇床子、地膚子、苦參各30 g,黃芩、生甘草各20 g。將上述中藥以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用該藥液擦洗瘙癢的部位,每日擦洗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0天。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顯效:患者皮膚瘙癢的癥狀消失。有效:患者皮膚瘙癢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無效:患者皮膚瘙癢的癥狀未得到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有效率×100%。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空腹胰島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胰島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胰島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
組別 時間 空腹血糖水平(mmol/L) 餐后2 h血糖水平(mmol/L) 空腹胰島素水平(mU/L) 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觀察組 治療前 8.90±0.89 13.56±1.56 15.23±4.08 9.89±0.34治療后 6.10±0.91 7.50±1.22 10.03±2.11 7.09±0.22對照組 治療前 8.68±0.68 13.54±1.54 15.46±4.39 10.68±0.31治療后 7.14±0.88 9.45±1.07 14.34±4.22 8.18±0.48
中醫認為,糖尿病皮膚瘙癢癥屬于“癢風”、“風騷癢”的范疇。若該病患者伴有皮損,則其病情屬于“血風瘡”的范疇[3]。中醫認為,糖尿病皮膚瘙癢癥主要分為濕熱蘊結型皮膚瘙癢癥和血熱生風型皮膚瘙癢癥。濕熱蘊結型糖尿病皮膚瘙癢癥患者通常喜食肥膩、甘甜的食物,其脾虛,水運化不良,濕熱內盛。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瘙癢反復發作、瘙癢程度難以忍受、皮膚呈暗紅色并伴有水皰等。女性該病患者可見帶下增多、顏色偏黃、外陰瘙癢等癥狀[4]。本次研究中,我們選取四妙散加減治療濕熱蘊結型糖尿病皮膚瘙癢癥。該方中的佩蘭具有解熱清暑、化濕健胃之功效;丹皮具有鎮靜、降溫、解熱、鎮痛之功效;蜂房具有潤澤皮膚、營養肌膚、清潔皮膚之功效;雞內金具有健胃消食、化積排石、固攝縮尿之功效;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之功效;薏苡仁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之功效;懷牛膝具有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之功效;山藥具有滋養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之功效;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火消癰之功效[5]。血熱生風型糖尿病皮膚瘙癢癥患者常因抑郁化火,血分熱甚,使其皮膚受傷。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皮膚呈游走型瘙癢、口干舌燥、情緒不穩定等。本次研究中,我們使用犀牛角地黃湯加減治療血熱生風型糖尿病皮膚瘙癢癥。該方中的水牛角具有清熱、涼血、定驚、解毒之功效;丹皮具有鎮靜、降溫、解熱、鎮痛、活血化瘀之功效;生地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僵蠶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清熱解毒燥濕之功效;白蒺藜具有活血祛風、平肝明目、除濕、消癰之功效;赤芍具有行瘀、止痛、涼血、消腫之功效[6]。在為局部瘙癢患者使用的外洗方劑中,蛇床子具有溫腎壯陽、燥濕、祛風之功效;地膚子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之功效;苦參具有平喘祛痰、安神定志之功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生甘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7]。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使用中醫辨證療法治療糖尿病皮膚瘙癢癥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