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強
(窖街煤電集團公司總醫院,甘肅 蘭州 730080)
慢性支氣管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此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病情遷延難愈等特點,嚴重時可導致患者發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1]。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主要采用西醫療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窖街煤電集團公司總醫院采用中醫辨證療法對54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窖街煤電集團公司總醫院收治的108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內科學》(第七版)中關于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這108例患者中有男性62例,女性46例;其年齡為31~79歲,平均年齡為(53.73±3.95)歲;其病程為3~21年,平均病程為(7.39±2.48)年。將這108例患者隨機分為西醫組和中醫辨證組,每組各54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為其補充維生素。在此基礎上,根據西醫組患者的病情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和支氣管擴張劑對其進行治療,并對其進行吸氧治療等對癥治療。為中醫辨證組患者采用中醫辨證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對肺腎兩虛證患者(存在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等癥狀)進行治療所用中藥方的制用法是:太子參30 g,麥冬15 g,枇杷葉、熟地各12 g,五味子、茯苓、陳皮、半夏、甘草各6 g,隨證加減。清水煎湯,早晚頓服。對腎虛證患者(脈象細弱,存在夜尿頻繁、腰膝酸軟等癥狀)進行治療所用中藥方的制用法是:白術、附子、熟地、半夏、澤瀉各15 g,黨參、淮山各25 g,茯苓20 g,陳皮、甘草、肉桂、吳茱萸各10 g,隨證加減。清水煎湯,早晚頓服。對肺虛證患者(脈象細弱,存在肺部干啰音或哮鳴音)進行治療所用中藥方的制用法是:半夏、厚樸各15 g,茯苓、桔梗、蘇子、杏仁、百部、炙麻黃各12 g,白前、紫菀、甘草各6 g,隨證加減。清水煎湯,早晚頓服。對脾虛證患者(脈象平緩,存在痰量較多、食欲不振、大便溏軟等癥狀)進行治療所用中藥方的制用法是:山藥、黃芪各20 g,五味子、白術、茯苓各9 g,黨參12 g,甘草、防風各5 g,隨證加減。清水煎湯,早晚頓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5周。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關于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顯效標準: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各項肺功能指標恢復正常,肺部哮鳴音完全消失。有效標準: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其各項肺功能指標明顯改善。無效標準: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減輕,其各項肺功能指標未改善。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醫辨證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8.15%)高于西醫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8.89%),P<0.05。詳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在治療期間,中醫辨證組患者未發生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0.0%;西醫組患者有2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1例患者發生皮疹、1例患者發生血壓升高),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7%。中醫辨證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西醫組患者,P<0.05。
慢性支氣管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此病的病因較為復雜,易反復發作,嚴重時可導致患者發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2]。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主要采用西醫療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中醫認為,慢性支氣管炎屬于“喘證”、“痰證”“咳嗽”等范疇。此病主要是由患者外感風寒、肺腎陽虛導致的肺失宣肅引起的。此病患者可出現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3]。有研究表明,用中醫辨證療法治療慢性支氣管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窖街煤電集團公司總醫院收治的108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辨證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8.15%)高于西醫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8.89%)。在治療期間,中醫辨證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0.0%)低于西醫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7%)。
綜上所述,用中醫辨證療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