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群容,周 影
(成都三六三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消化內鏡檢查是目前臨床上對消化道疾病進行診斷的常用方法。但進行消化內鏡檢查的體檢者易出現不適感和疼痛感,使其產生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降低其對檢查的依從性,進而影響其檢查的順利進行,情況嚴重者甚至無法完成檢查。部分體檢者由于過度擔憂進行消化內鏡檢查可能給其帶來的疼痛和不適,心理壓力增加,進而增加了對其進行檢查的難度。有研究表明,對接受消化內鏡檢查的體檢者進行全方位護理可有效緩解其不良情緒,使檢查得以順利進行[1]。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對接受消化內鏡檢查的體檢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成都三六三醫院進行消化內鏡檢查的62例體檢者。將這62例體檢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1例體檢者。在觀察組體檢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29~63歲,平均年齡為(48.09±3.88)歲;其身體質量指數為18.11~26.35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為(23.27±3.03)Kg/m2;在對照組體檢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32~68歲,平均年齡為(49.81±3.94)歲;其身體質量指數為17.67~27.22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為(24.17±3.27)Kg/m2。兩組體檢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體檢者均進行消化內鏡檢查。同時,對對照組體檢者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協助體檢者辦理各種檢查所需的手續。2)為體檢者介紹相關的醫護人員,以減緩其焦慮的情緒。3)為體檢者講解檢查的目的、程序、意義、配合檢查的方法和檢查中的注意事項,并告知其檢查中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對觀察組體檢者進行綜合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對體檢者進行心理護理。(1)檢查前,為體檢者講解消化內鏡檢查的相關知識,并為其介紹相關的醫護人員,告知其檢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2)與體檢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內心的具體想法,根據其具體的心理狀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3)對檢查過程中出現疼痛感及不適感的體檢者,對其進行鼓勵和指導,以增加其對檢查的依從性。2)對接受胃鏡檢查的體檢者進行護理。(1)告知體檢者在檢查前6 h禁食、禁水。(2)在體檢者進入檢查室后,協助其取左側臥位。(3)在將胃鏡插入體檢者的食道管時,告知其進行吞咽動作,以便于胃鏡的插入。(4)檢查完成后,告知體檢者2小時后方可進食飲水,檢查當天盡量食用半流質食物,以防止粗糙食物對其胃粘膜造成損傷。3)對接受腸鏡檢查的體檢者進行護理。(1)告知體檢者其檢查前一天的晚餐只能食用半流質食物,在檢查當日的清晨需遵醫囑服用瀉藥。(2)在體檢者進入檢查室后,協助其取左側屈腿臥位。(3)在鏡檢的過程中,應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的變化情況。(4)檢查結束后,告知其3日內盡量食用少渣軟食,少食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
對比兩組體檢者護理前后SAS的評分、進行鏡檢中的行為表現情況及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1)根據本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將體檢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四個等級。2)使用SAS對體檢者的焦慮程度進行評分。將SAS中每個項目按癥狀出現的頻度使用四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癥狀沒有出現或很少出現的記1分,癥狀有時出現的記2分,癥狀經常出現的記3分,癥狀經常存在或一直存在記4分,總分為100分。體檢者SAS的評分為0~49分,表示其偶有焦慮或沒有焦慮;體檢者SAS的評分為50~59分,表示其有輕度焦慮;體檢者SAS的評分為60~69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焦慮;體檢者SAS的評分≥70分,表示其存在重度焦慮。3)將體檢者在檢查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分為無反應、輕度反應、中度反應及重度反應4類[2]。無反應:體檢者在內鏡插入的過程中未出現嘔吐、惡心、流涎等癥狀,其體檢期間無不良反應,順利完成鏡檢。輕度反應:體檢者在內鏡插入過程中出現嘔吐、惡心、流涎等癥狀的次數<5次,其出現輕度抗拒及憋氣等不良反應,無需醫護人員指導便完成鏡檢。中度反應:體檢者在內鏡插入的過程中出現嘔吐、惡心、流涎等癥狀的次數≥5次,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其憋氣、緊張等不良反應得到緩解并完成鏡檢。重度反應:體檢者在內鏡剛插入時即出現劇烈嘔吐的癥狀和明顯憋氣的反應,經醫護人員指導后仍無法完成鏡檢。滿意率=(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體檢者SAS的平均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體檢者SAS的平均評分顯著降低,與對照組體檢者相比,觀察組體檢者SAS的平均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體檢者SAS評分的對比(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體檢者SAS評分的對比(分,)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t值 P值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1 55.23±11.54 28.64±6.83 17.524 0.000對照組 31 58.24±11.06 38.21±7.69 11.842 0.018 t值 1.254 9.214 P值 0.952 0.025
在鏡檢過程中,與對照組體檢者相比,觀察組體檢者中出現重度反應、中度反應的體檢者所占的比率均更低,其出現輕度反應和無反應的體檢者所占的比率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體檢者鏡檢中行為表現情況的對比[n(%)]
護理后,與對照組體檢者相比,觀察組體檢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體檢者對護理總滿意率的對比
消化內鏡在送入人體的過程中,會對體檢者的管道產生一定的刺激,使其產生疼痛感及不適感等,從而導致其出現嘔吐、惡心等癥狀[3]。部分體檢者對消化內鏡檢查的認識有限,導致其在檢查過程中易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使其對檢查的依從性降低。不良的情緒會使體檢者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發生波動,對于存在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體檢者來說,更會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4]。有研究表明,對接受消化內鏡檢查的體檢者進行心理和身體的全方位護理,可促進檢查的順利進行[5]。梁水鳳、李秀英、吳曉瑾等人的研究表明,對接受消化內鏡檢查的體檢者進行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其焦慮情緒[6-8]。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護理前,兩組體檢者焦慮的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與對照組體檢者相比,觀察組體檢者SAS的評分更低,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其鏡檢過程中出現重度反應、中度反應的體檢者所占的比率均更低,其出現輕度反應和無反應的體檢者所占的比率均更高。
綜上所述,對接受消化內鏡檢查的體檢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其焦慮情緒,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