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梅
(萬源市中醫院血透室,四川 達州 636350)
慢性腎衰竭是腎內科的常見病,是由于患者患有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腎小管間質病變、腎盂腎炎及遺傳性腎病等所導致的腎實質損害。該病可導致患者的腎臟明顯萎縮,進而喪失基本的功能。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較為嚴重,可累及全身的多個系統,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甚至威脅其生命[1]。進行血液透析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慢性腎衰竭的方法。不過,該療法要求患者要持續、長期地接受治療。因此,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十分重要[2]。本文以近年來在萬源市中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100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對這類患者進行全程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萬源市中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100例慢性腎衰竭患者。這100例患者的入選標準為:1)患有原發性腎病或繼發性腎病。2)其病情符合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3)具備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指征。4)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1)存在進行血液透析的禁忌證。2)患有其他的惡性疾病。3)存在精神障礙。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50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31例、女19例;其年齡為34~72歲,平均年齡為(53.8±5.7)歲;其病程為6個月~9年,平均病程為(4.6±1.3)年。研究組患者中有男30例、女20例;其年齡為35~73歲,平均年齡為(54.1±5.9)歲;其病程為5個月~10年,平均病程為(4.8±1.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均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對其進行護理,如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心理疏導,對其進行血液透析相關知識宣教,對其突發的狀況進行處理等。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在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前,護理人員對其病情進行準確的評估,然后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2)進行預防感染的護理。慢性腎衰竭患者存在抵抗力低下的現象,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極易發生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為了預防患者發生感染性疾病,降低其院內感染的發生率,護理人員應督促其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休息、勿受涼。應加強對血液透析設備的管理,對已感染傳染性疾病的患者進行隔離治療。應對患者使用過的器械和用具進行嚴格的消毒,并設立專門的區域存放這些器械和用具。應嚴格遵醫囑為患者使用抗生素。3)進行內瘺的護理。內瘺是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的生命通道。患者反復接受穿刺、存在血液高凝狀態等都可導致其發生內瘺阻塞、瘺道狹窄及感染等并發癥,影響其透析的效果。護理人員應在每日的早晚檢查患者的動靜脈內瘺是否通暢,教會其正確進行握拳運動,并督促其每天進行3~4次的握拳運動。提醒患者不可使用內瘺側的肢體負重、不可碰撞該側的肢體,以防損傷內瘺。4)進行并發癥的護理。慢性腎衰竭患者易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等并發癥。在患者臥床時,護理人員可抬高其下肢。認真記錄患者24 h液體的攝入量和排出量,密切監測其血清電解質的變化情況,并限制其鈉鹽的攝入量。5)進行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對其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定,并根據評定的結果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出院指導,向他們講解出院后的用藥方法、注意事項及飲食要求等。6)進行定期隨訪。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定期對其進行隨訪,及時了解出院后其病情的變化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治護的措施。7)進行遠程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邀請患者加入由血液透析科的醫護人員及該科患者組成的微信群,指導患者關注該科的微信公眾號。每天安排一名護理人員解答患者在微信群中提出的問題。護理人員每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2~3篇與慢性腎衰竭及血液透析相關的文章,供患者閱讀學習。
在兩組患者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觀察對比其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的水平、自我護理能力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在兩組患者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分別采用自我護理能力評定量表(ESCA)對其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定。患者ESCA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自我護理能力越好。在兩組患者出院前,采用該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并將調查結果分為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研究組患者BUN及SCr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其BUN及SCr水平的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在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其BUN及SCr水平的對比()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BUN(mmol/L) SCr(mmol/L)研究組 50出院24 h后 66.59±3.01* 424.41±20.51*出院15 d后 48.12±2.23* 312.08±19.86*出院30 d后 39.53±1.99* 251.52±17.27*對照組 50出院24 h后 78.56±3.92 494.82±24.46出院15 d后 61.64±3.31 419.51±23.71出院30 d后 50.92±2.99 320.56±21.53
在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研究組患者ESCA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其ESCA評分的對比 (分,)

表2 兩組患者在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其ESCA評分的對比 (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ESCA評分研究組 50出院24 h后 97.54±5.91*出院15 d后 120.55±6.95*出院30 d后 133.64±6.92*出院24 h后 78.33±3.59出院15 d后 96.68±6.01出院30 d后 107.34±7.62對照組 50
觀察組50例患者中對護理服務表示滿意、不滿意患者的例數分別為49例、1例,其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8%;對照組50例患者中對護理服務表示滿意、不滿意患者的例數分別為39例、11例,其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78%。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較高,P<0.05。
近年來,受環境變化、疾病種類及飲食結構改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慢性腎衰竭的發病率逐漸升高。臨床實踐證明,對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可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時間。不過,由于進行血液透析的療程較長,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持續地接受治療,故其在心理上及生理上都會遭到嚴重的挑戰。在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4]。
傳統的護理模式往往以患者的疾病為中心,側重于在其住院期間對其病情進行護理。全程護理模式則要求護理人員不僅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在其出院后也要定期對其進行科學的隨訪,詳細地掌握其病情的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并針對其具體情況提出改善的方案和建議,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兩組患者出院24 h后、15 d后及30 d后,研究組患者BUN及SCr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ESCA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較高,P<0.05。由此可見,對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慢性腎衰竭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可顯著降低其BUN及SCr的水平,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提升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