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斌
(成都市武侯區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該病的發病原因是患者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其腦動脈發生堵塞和狹窄,致使其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或壞死,最終導致其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腦梗死患者在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后,難以進行有效的肢體運動和功能鍛煉,使其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進一步下降,從而易導致其發生病毒感染等并發癥[1]。有研究表明,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實施行為護理,可有效地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進一步研究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成都市武侯區人民醫院對40例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行為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成都市武侯區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80例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這8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關于腦梗死后運動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將這8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甲組和乙組。在甲組的40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61~72歲,平均年齡為(65.32±1.34)歲;其病程為1.2~3天,平均病程為(3.12±0.24)天。在乙組的4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61~73歲,平均年齡為(65.85±1.16)歲;其病程為1.1~3天,平均病程為(3.13±0.18)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飲食護理。2)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3)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4)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進行康復訓練的目的及方法。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在此基礎上,對乙組患者進行行為護理。對乙組患者進行行為護理的方法是:1)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與腦梗死相關的知識,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度。2)教會患者改變身體體位的方法,并讓其適當地改變體位,避免使其下肢長時間處于伸展狀態,以減少對其健側肢體的壓迫。3)護理人員耐心地解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減少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惑。4)囑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鹽、低脂、低熱量及清淡的飲食,如綠葉菜、魚類、豆制品等,以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5)指導患者進行關節訓練,包括進行肢體屈伸、關節內旋、外展等,其進行關節訓練的時間應保持在15 min以上,每天訓練3~4次。6)指導患者進行改變體位的訓練和平衡訓練。⑴讓患者由仰臥位姿勢轉換到坐位姿勢,再由坐位姿勢轉變為站立姿勢。⑵患者完成上述訓練后,指導其進行負重行走及站立平衡等訓練。⑶當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站立能力恢復正常后,鼓勵其進行上、下樓梯等行走鍛煉。7)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橋式運動。進行床上橋式運動的方法是:使患者保持在仰臥位,將其雙側膝蓋向上拱起,然后在其雙膝之間放置枕頭,并讓其進行連續的抬臀、屈髖等訓練,以刺激其身體的運動反應。8)叮囑患者家屬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為患者提供幫助和支持,降低其心理壓力,緩解其不良情緒,提高其對疾病治療的自信心。
接受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FMA(運動功能量表)的評分及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1)采用FMA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好。2)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很滿意、較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倽M意率=(很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25.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FM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的FMA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MA評分的對比(分,)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MA評分的對比(分,)
組別 例數(n) 護理前 護理后甲組 40 29.71±3.16 67.31±3.69乙組 40 29.65±3.24 80.32±4.12 t值 1.31 16.35 P值 >0.05 <0.05
接受護理后,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率的對比
腦梗死主要是由于大腦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所引起的。腦梗死患者可出現運動功能障礙等并發癥。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病原因是患者的腦基底核功能發生紊亂[2]。治療腦梗死運動障礙性疾病的要點在于糾正大腦的異常遞質和紊亂環路的異?;顒?。對接受常規護理的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護理人員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其心理和精神狀態的變化,導致其對臨床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從而使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一步降低[5]。與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相比,對其進行行為護理的優勢有:1)可增強患者的運動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縮短其康復的時間。2)可促進患者正常肢體功能的恢復,為其神經組織的重建創造條件[4]。3)可提高患者對臨床治療的依從性,改善護患關系,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6]。周洪梅等[5]的研究結果表明,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行為護理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其運動功能障礙的癥狀,促進其身體的康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乙組患者的FMA評分高于甲組患者,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高于甲組患者。這說明,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實施行為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