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艷
(南通市腫瘤醫院胸外科二十九病區,江蘇 南通 226000)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惡性腫瘤。該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全肺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肺癌的常用術式之一。對肺癌患者進行全肺切除術,通過將其一側患病的肺部完全切除,可延長其生存期。臨床研究表明,肺癌患者在接受全肺切除術后易出現較多的并發癥,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李慶琳等[1]研究指出,對接受全肺切除術后的肺癌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探討對進行全肺切除術后的肺癌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對其術后并發癥的影響,筆者對60例此類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將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通市腫瘤醫院胸外科進行全肺切除術的60例肺癌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均具有進行全肺切除術的指征,且其術后預計的生存期均≥3個月。其中,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存在意識障礙、癌細胞發生遠處轉移及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排除合并有肺結核及心肺代償能力差的患者。按照擲硬幣法將這些患者分為比較組和試驗組。在比較組患者中,有男19例(占63.33%),女11例(占36.67%);其年齡為47~74歲,平均年齡為(56.44±6.32)歲;其中,有肺腺癌患者15例(占50.00%),有肺鱗癌患者15例(占50.00%);有腫瘤病理分期為ⅢA期的患者11例(占36.67%),為ⅢB期的患者15例(占50.00%),為Ⅳ期的患者4例(占13.33%)。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18例(占60.00%),女12例(占40.00%);其年齡為48~75歲,平均年齡為(56.38±6.25)歲;其中,有肺腺癌患者16例(占53.33%),有肺鱗癌患者14例(占46.67%);有腫瘤病理分期為ⅢA期的患者10例(占33.33%),為ⅢB期的患者16例(占53.33%),為Ⅳ期的患者4例(占13.33%)。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進行全肺切除術。術后,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整體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護。術后,協助患者進行低流量吸氧(將氧濃度設為3 L/min),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包括中心靜脈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血壓等)的變化情況。將其中心靜脈壓維持在6~12 cmH2O之間,將其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4%以上。若患者的呼吸頻率超過35 次/min,應及時告知醫生,避免其發生呼吸衰竭。2)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與輸液護理。術后,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待其意識清醒且生命體征平穩后,協助其取半臥體位,以便使其膈肌下降,促進其肺部通氣。術后,嚴格控制患者的輸液總量和輸液速度。一般情況下,將其24 h輸液量控制在1000~1500 ml之間,將藥液的滴速控制在20~30滴/min之間。3)對患者進行胸腔引流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胸腔引流的過程中,密切觀察其引流液的顏色、量及稀稠度。為確保其兩側胸腔壓力的平衡,避免其縱膈左右擺動,應定時開放其胸腔引流管。在開放其胸腔引流管時,要嚴格控制放液的速度和放液量,每次的放液量不宜超過500 ml,以免大量放液、快速放液導致其縱膈發生移位,進而誘發心臟驟停。4)對患者進行氣道護理。為了預防術后患者發生肺部感染、肺不張、肺炎等并發癥,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在手術后正確咳痰。指導患者在咳嗽時不可過于用力,以免使其縱膈發生移位。若患者的痰液較為粘稠,不容易排出,應遵醫囑用沐舒坦、普米克令舒、愛全樂等對其進行霧化吸入治療,以稀釋痰液,促進痰液的排出。對于咳嗽無力的患者,可用手指按壓其胸骨切跡上的氣管,以誘導其出現咳嗽反射。對于自主排痰困難的患者,應定期為其吸痰。5)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指導。術后,待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指導其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和縮唇呼吸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的方法是:讓其雙手分別放在前胸和上腹部,指導其在吸氣時使膈肌盡量下降,并抬起其放在腹部的手,在呼氣時盡量收縮腹肌,并下壓其放在腹部的手。每分鐘訓練7~8次,每天訓練15 min。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訓練的方法是:讓其閉口吸氣,在呼氣時使嘴巴保持吹口哨狀。吸氣、呼氣比約為1:2~3,每天訓練15 min。術后,對比較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術后24 h,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注意觀察其切口是否發生滲液、滲血等情況,積極預防其發生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癥。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支氣管胸膜瘺、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的情況。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比較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隨著我國空氣污染的加劇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肺癌的發病率明顯升高[3]。全肺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對肺癌患者進行全肺切除術雖然能夠在短期內控制其病情的發展,但會對其造成較大的創傷,易導致其術后出現支氣管胸膜瘺、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從而可大大影響其手術的效果,降低其生存質量。鄭惠萍等[5]研究指出,對接受全肺切除術后的肺癌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整體護理是一種先進、高效的護理模式,是指以患者的病情及患者的需度求為依據,將臨床護理工作系統化和程序化,努力為患者提供高效、優質的護理服務,從而縮短其康復進程的一種護理模式。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全肺切除術后的肺癌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能顯著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