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慧
(曲靖市中醫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臨床研究表明,對于糖尿病足,預防往往比治療更有意義。延續性護理是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較廣的一種護理模式。馮澤會等[1]研究指出,對發生糖尿病足風險高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能顯著降低其糖尿病足的發生率。為了分析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在預防糖尿病足方面的效果,筆者對100例此類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曲靖市中醫醫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參比組和試驗組。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30例(占60%),女20例(占40%);其年齡為56~80歲,平均年齡為(66.37±2.79)歲;其入院時空腹血糖的水平為10.9~23.5 mmol/L;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為(16.81±2.24)mmol/L。在參比組患者中,有男29例(占58%),女21例(占42%);其年齡為59~79歲,平均年齡為(65.76±2.58)歲;其入院時空腹血糖的水平為10.5~24.1 mmol/L;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為(16.54±2.03)mmol/L。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進行降血糖治療,使用的藥物為胰島素和(或)口服降糖藥。對合并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在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進行用藥指導、飲食干預、運動指導及出院指導等常規護理,同時對其進行足部護理,積極預防其發生糖尿病足。在此基礎上,對試驗組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方法是:1)選擇我科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理人員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統籌全局,對護理工作進行指導和評價,組員負責落實各項護理措施。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充分掌握延續性護理的內涵、意義、實施方法及改進措施等,同時培養其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親和力。2)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檔案的內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聯系方式(包括其手機號、微信號、QQ號和家庭住址)、病情診斷的結果、治療的過程及病情的變化情況等。小組成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并對護理計劃的可行性進行評估。3)落實護理計劃。(1)在患者出院后的3個月內,每2周對其進行1次電話隨訪(每次進行電話隨訪的時間均為15 min左右),護理人員要詳細記錄電話隨訪的內容。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的內容包括:詢問患者是否按時服藥(或注射胰島素)、是否定期監測血糖、是否按照計劃進行飲食控制和鍛煉、是否每天按摩下肢及進行足浴等。若患者未做到上述要求,應詢問其具體原因,并督促其及時改正。護理人員還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幫助其解決在遵醫囑進行長期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同時告知其可以隨時來電咨詢。(2)在患者出院2周后對其進行上門隨訪(要提前打電話進行預約),之后每個月對其進行1次上門隨訪,共隨訪3次。在上門隨訪時,用便攜式血糖儀檢測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同時對其進行體格檢查(檢查其血壓、體重、腰臀比、足背的溫度和足部毛細血管充盈的情況等)。詢問其足部是否有針刺感和麻木感。向患者強調每天進行足浴及按摩下肢的重要性,告知其要勤剪趾甲,在外出時要穿著柔軟的鞋襪。另外,囑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及進行飲食控制和鍛煉。(3)將患者加入到微信群或QQ群中,定期在群中發布與糖尿病、糖尿病足有關的知識。鼓勵患者在群內交流控制血糖及預防糖尿病足的經驗。對于患者發表的錯誤看法或錯誤觀點,護理人員要及時予以糾正。(4)在患者每次回醫院復查時,護理人員要與其進行良好的溝通,了解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和身心狀態。對于心態較差的患者,應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以改善其心態,提高其對后續治療的依從性[2]。
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對糖尿病足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此問卷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為80~100分,表示其對糖尿病足的相關知識完全掌握;評分為60~79分,表示其對糖尿病足的相關知識基本掌握;評分為0~59分,表示其對糖尿病足的相關知識未掌握。采用自制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標準評價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此評分標準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越佳。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出院1年后其發生糖尿病足的情況。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調查的方式為方法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發放率和回收率均為100%)。總滿意率=(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試驗組患者對糖尿病足相關知識的總掌握率高于參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對糖尿病足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的比較
護理后,參比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平均評分為(70.53±5.26)分,試驗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平均評分為(82.76±4.54)分,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出院1年后,試驗組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生率為4.00%(2/50),參比組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生率為14.00%(7/5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參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情況的比較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外周神經病變和末梢血管病變,致使其足部發生感染、潰瘍和深層組織破壞的一種并發癥。糖尿病足患者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或治療不當,就容易發生截肢[4]。有調查數據顯示,因患有糖尿病足而截肢的患者占非外傷性截肢患者總數的49.5%左右。臨床研究表明,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降低其糖尿病足的發生率。延續性護理是美國賓夕法尼亞護理學院提出的一種護理理念,是指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后通過打電話、發短信或上門訪視等途徑為其提供持續、有效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預后的一種護理模式[5]。臨床實踐證實,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不僅能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還能糾正其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可大大降低其糖尿病足的發生率[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能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對糖尿病足相關知識的掌握度,降低其糖尿病足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