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尚猷
【摘 要】本文分別從找準知識銜接點、調整心態、從零做起、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做“三好學生”等幾個方面闡述搞好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的策略,以使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做到無縫對接,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高中的數學學習。
【關鍵詞】高一數學 銜接教學 知識銜接點 調整心態 “三好學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139-02
筆者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不少高一新生及其家長,總有這樣的一個疑惑,很多學生在初中的數學成績非常優秀,每次考試都是接近滿分,可是一進入了高中咋就變了樣,數學考試成績不理想,甚至考不及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根源是什么呢?初高中數學銜接如何才能做到無縫對接呢?
一、成因分析
初中數學到高中數學在知識體系建構、能力結構、思維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一)數學語言變得更加抽象
初中教材知識呈現坡度較為平緩,概念引入,知識生成往往與學生日常生活較為貼近,形象、具體、直觀等,初中生容易接受,初中數學語言主要以形象性、描述性、通俗性的語言進行表達。而高一數學知識所涉及的概念多、符號多、知識點多,觸及抽象的集合語言、符號語言、圖象語言、空間立體幾何等,知識的生成與呈現體現出更大的抽象性、概括性與邏輯性。比如初中學習“函數”的描述性定義,以“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 x,y 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進行定義,俗稱“變量說”;高中數學必修 1 對“函數”這個概念的定義更抽象,用集合語言對兩個非空數集之間進行單值對應關系,俗稱“對應說”,這種“對應說”體現了數學中的運動變化的思想,使知識呈現更精確,體現了概念的內涵,為以后學習“映射”等概念奠定基礎,但學生理解時顯得很抽象,覺得高中數學難學。
(二)思維方式變得更加理性,邏輯推理更加強
高中數學思維方式與初中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階段,教學內容相對少、題型少、難度不大,教師對各種題型會有一種相對應的思維模式,比如,解分式方程分幾步,平面幾何中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相對固定的證明模式。這些都分別確定了各自的思維套路,這種機械的、便于操作的模式就會變成定勢思維,學生注重上課聽講、做筆記,缺乏主動思維。高中數學在思維形式上,更多的是數學語言的抽象化,教師傳授知識,講解題目,注重方法的講解、知識的生成、思維的碰撞,培養學生對知識內化與知識建構能力,對思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三)知識內容成倍增加,難度加大
初中數學知識是比較基礎和零碎一些,知識模塊之間的銜接不是很緊密。高中知識容量急劇增加,高一要求上完必修 1 至必修 4 總共 4 本書,必修 1 第一章《集合與函數概念》有基本概念 52 個,數學符號 28 個,內容之多可見一斑。內容多、進度快,會讓學生不適應高中數學學習,從而影響成績的提高。
(四)知識模塊之間聯系變得更加密切
初中數學各知識模塊的聯系不密切,交叉處出題不多。高中數學模塊知識聯系密切,比如,“函數”這個概念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及研究的方法貫穿“數列”“三角函數”“不等式”“導數”等高中數學知識。又比如,向量、導數等都是作為學習其他知識的工具,成為各模塊知識銜接的紐帶,體現高中數學的整體性。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說哪一個環節沒有學好沒有掌握好,那么就會影響其他章節的學習。高一新生一放松學習,在后來就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就是這個道理。
二、對策及措施
要解決高一學生遇到的數學學習上的困難,就要做好初中高中數學的無縫對接。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找準知識上的銜接點
初中數學知識坡度較緩,直觀性強,對概念的定義有時缺少嚴格性與嚴謹性。高中數學概念多而且很抽象,推理論證邏輯性強。如果在知識層面上找到初高知識之間的一些銜接點,那么就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根據高一的認知水平,掌握知識的基礎,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具體銜接的主要內容有:十字相乘法,立方和(差)公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根與系數關系的韋達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梯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的內心、外心、重心、垂心等四心的有關概念和性質,射影定理,三角形面積法,圓的垂徑定理及逆定理,切線長定理,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頻數分布直方圖等。復習好這些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對高中數學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二)調整好心態,從零做起
剛進入高中時部分學生有松懈的思想,初中數學有不少題型,都有相對固定的解題步驟和方法,到了高中,知識容量大,課時緊,知識也變成更深更難。教師的教學方法變了,題型變化大了。這些主要體現在知識的應用與遷移,靈活多樣,靠固定套路解決困難了。一部分學生還有依賴思想,想借助老師為其提供可用的“模子”,機械地模仿,結果事倍功半。因此,高一學生要調整好心態,初中的成績已成為過去,要從零開始,端正學習態度,主動適應高中的學習,改變學習方法,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為適應高中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穩步推進
初中教材有“淺、少、易”的顯著特點,但高一數學教材必修 1 至必修 4 共四本,概念多、符號多、定理多、內容多、題型多、解法多,體現了高中數學教材的“起點較高、難度增大、容量增多”的特點。高一要以“低起點、小臺階、勤反復、重矯正”方法,逐步撫平初中與高中的臺階,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做題目應從課本上的題目做起,從簡單的題目做起。這樣,既符合高一學生的認識水平,又可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學生慢慢適應高中的學習節奏。
(四)做了“三好學生”,數學就會學得好
1.習慣好
高中學習有哪些好習慣呢?提前預習、專心聽課、好動手、多質疑、勤思考、重歸納、會應用、多反思等都是好習慣。主動課前預習,把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上課專心聽老師講,重點突破,真正理解,靈活應用。有些學生說:“我上課聽懂了,會了,但練習不會做,是怎么回事?”其實,對學過知識“懂了,會了”有不同的層次:
“懂了”:理解知識記住知識會運用知識將知識推廣。
“會了”:做一題得一法會一類通一片。
只是“理解知識”不“會運用知識”,只“會一題”不“會一類”,都不是真正的“懂了,會了”。“好動手”就是善于做筆記、勤記好題、做錯題本、多做練習。“多質疑”會引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積極思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才會變得生動、深刻與充滿樂趣。“多反思”做一個題目之后,反思運用到什么知識?用了什么方法?可進行哪些變式?就是“題后一分鐘”。爭取做到做一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好高中數學是關鍵的一環。
2.基礎好
課本的基礎知識學得扎實,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課本各章節所呈現知識的形式、揭示知識與發現知識的過程,以問題為導向,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主動去認識、理解、感悟與運用知識,逐步構建出知識的整體結構。每上完一個章節用思維導圖勾畫本章的知識結構圖,要對各知識點,本章節所學的方法,所有的題型及其解法等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數,運用自如。引導學生尋找知識線索與脈絡,構建知識體系,尋找重點并將它們轉化成問題,然后自己作答。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比如,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時,引導學生研究二次函數,通過對二次函數圖象的探究,得到二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等這三個“二次”之間的關系,找到知識的內在聯系。因此,高中階段,“會學習”比“學會了”更重要,自主學習是高中生學習方式的一種轉變。
3.方法好
提高課堂效率。提前預習,專心聽課,及時復習,強化訓練,課堂的效率才會高。預習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與能力,使學生憑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解決新的知識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自己上課做好準備。專心聽課就是要聽分析,多質疑,找思路,會應用,巧筆記。先復習后練習,構建知識框架,熟悉知識點,總結所學過解題的方法,才強化練習,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思維導圖讓數學知識鮮活起來。思維導圖能把數學知識框架化、系統化、生動化,節省時間,便于記憶。
做好“典型題”本。“典型題”本收集兩類題,一類是經典“好題目”,這類題目解法經典,蘊涵數學思想與方法,弄清弄透一題同一類題迎刃而解,或者是一道題可以進行多次變式,變成一串好題;另一種典型“錯題”,對錯題思路進行整理,在哪里卡了殼?出了錯的部分在哪,記錄下來并與正確答案對照,研究錯題是為了尋找錯誤思維的根源,然后對癥下藥。經常對錯題進行總結反思,過了一段時間后再進行重做錯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從高一做起,對學好數學十分有益。
注重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蘊涵在數學知識的生成與遷移、發展與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與方法在應用上更高層次的抽象與概括。高考中常考查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函數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化歸與轉化思想。在高一時引導學生感悟這些數學思想方法。比如,初中學過二次函數 y=ax2+bx+c,對于 a 的正負號決定了拋物線開口的方向,若不知 a 的正負號就要對它進行分類討論,畫出圖象,由“數”得“形”,類似地,指數函數 y=xa 和對數函數 y=logax 對 a 進行分類討論,懂得 a 正負號對函數圖象的影響,從中感悟到分類討論的思想與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不斷的積累與提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從更高的層面上提高學習高中數學的水平,提高數學成績,也對以后進一步學習數學打好基礎。
總之,找準知識銜接點,調整心態,從零做起,循序漸進,不貪多,不求快,穩步推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基礎做起,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使初中高中數學做到無縫對接。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