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節奏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培養意義,結合學生的節奏感不強、節奏教學方法陳舊和重視不夠等現狀,提出要更加重視節奏教學,并通過以自然界和生活實例來引入新課、高度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融入、加強音符間的輕重緩急把握、選取經典音樂案例來輔助教學等策略,切實提高中職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有效性。
【關鍵詞】中職音樂 節奏 有效訓練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164-02
音樂教學中最關鍵、最核心的環節就是節奏的訓練,因為任何優美的音樂都有一定的節奏和節拍,偏離了節奏的音樂會失去美感,也失去欣賞價值。節奏訓練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中心和重點,然而,節奏教學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和學生掌握音樂的節奏韻律、節拍規律等,對此應該加強對中職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音樂節奏感。
一、中職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意義
節奏是音樂最基本的元素,正是因為節奏對音樂的重要性,才使得音樂教學中必須將節奏訓練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在音樂學習中,很多學生缺少對音樂節奏的深入理解,甚至不能很好地把握音樂節奏,也就無法準確、深入地吟唱一首曲目,從中可以看出節奏對于音樂學習的重要性。學生通過把握音樂中的節奏,產生一種明顯的節奏感,才能更好地掌握一首曲目的靈魂,領悟一曲音樂的思想,欣賞其美感,在正確把握音樂節奏感的基礎上正確地輸出音樂。缺少節奏訓練的音樂教學偏離了中職音樂教學目標,也無法把握教學的靈魂,進而影響中職音樂教學的長遠發展。
二、中職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存在問題
(一)學生節奏感的缺失
很多中職學生缺少節奏感,對音樂節奏的理解不深刻,從而無法很好地把握節奏,也就無法更好地掌握音樂的旋律,影響音樂的學習與教學。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相對復雜,其中包括:中職音樂教師自身的音樂水平有限,教學能力有待提升,從而影響學生的音樂學習;學生自身的音樂知識結構存在缺陷,這是因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強調理論教學,對學生的音樂節奏缺少訓練,使得學生無法深入地理解音樂、不能很好地把握音樂節奏;再加上學生通常將音樂列為次要科目,當作一個娛樂性課堂,自然在節奏訓練的積極性、主動性方面有所欠缺,沒有考試考核的壓力,對于教師的節奏訓練要求更是視而不見、不愿配合。
(二)對節奏教學的重視不夠
近年來,隨著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多數學生都走向了大學課堂,這就使得中職教育逐漸被邊緣化,導致中職教育得不到重視,學生的生源質量逐漸下降,高水平的教師也逐漸脫離了中職教育,走向普通高中教育,中職學校面臨著師資短缺、教師素質與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現象。一些中職學校的師資配置落后,年齡偏大,對新生事物的理解、應用能力等也相對有限,在音樂教學中忽視了節奏訓練,即便一些教師能重視節奏訓練,但由于其思想相對陳舊、保守,教學方式缺少創新等,也會使得教學課堂缺少活力,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
(三)節奏教學模式不夠新穎
節奏訓練是一項相對枯燥、無趣的課程,這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地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然而,中職音樂教學課堂一方面是因為其邊緣化地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教師的水平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問題,使得中職音樂課堂缺少活力,教師一言堂的節奏訓練方法讓學生倍感無聊、枯燥無趣,不能較好地投入節奏訓練中,過于嚴格、呆板的訓練甚至會招來學生的抵觸情緒。
三、中職音樂教學中節奏的有效訓練策略
(一)以自然界和生活為引子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是對自然界聲音、情感等的高度表達與詮釋,音樂同現實生活關系密切,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節奏,教師不妨將生活中的節奏融入音樂課堂節奏訓練中,這樣就打破了單調、枯燥的節奏訓練,讓學生將節奏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通過拉近音樂同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簡單、平凡的生活中處處蘊藏著音樂節奏。因此可以為學生列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節奏來導入課堂,例如:火車的咔嚓咔嚓聲、泉水的叮咚聲、鳥兒的啾啾聲、敲鼓的咚咚聲等,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這些特征突出的聲音播放出來,反復地播放,讓學生說出來自于不同聲源的聲音的特點。伴隨著學生對生活中常聽到的聲音的總結,教師則可以接地氣地將節奏的概念導出,從而讓學生感受不同聲音節奏的特點,領悟其美妙之處,這樣學生就能自然而然地進入音樂節奏的世界,形成一種節奏意識,每聽到一曲音樂都能領悟其中的節奏。
(二)結合理論知識學習音樂節奏
音樂節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原理特點、有特定的理論性規律,學生一般能認識音樂節奏的輕重、快慢、緩急等,但學生只有掌握了節奏原理才能用理論去解釋音樂曲目中的節奏規律。然而,理論知識的傳授相對枯燥,教師不妨在節奏理論教學中貫穿音樂的播放,也就是將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現實活動案例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為學生彈奏《國歌》,借助此曲目來向學生講述“三連音”的音樂節奏知識,在彈奏曲目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應寫出其中的樂譜,再向學生展示正確的樂譜,學生仔細觀察樂譜則會發現有三個相同的音符,進而引導并總結出“三連音”的概念,以此為基礎學生也能總結出“五連音”的概念等。學生利用相似的方法能夠深入地領悟出其他曲目的節奏,這就是音樂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的結合,以此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讓學生能夠從更加專業的角度去理解和吸收音樂、體會音樂中的節奏感。
(三)把握音符間的輕重緩急
任何一曲音樂都有節奏,節奏間有輕重緩急,音符的長短與時間距離等也成為中職音樂節奏訓練的關鍵內容,教師要重視音樂速度、音符長短等的把握,訓練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音樂的節奏。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去探究音樂,明確其中的旋律、節奏等,從而更加清晰地把握音樂節奏,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熟識的歌曲作為研究對象,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不同的曲目,這些曲目都是學生比較熟悉、喜歡的流行曲目,不同的是這些音樂都有自己的節奏,輕重緩急都不相同,如《甩蔥歌》節奏清晰明快,節奏感很強。此外,一些節奏感很慢的輕音樂以及一些中速節奏的曲目,都可以成為教學的內容。
學生通過欣賞不同的曲目了解不同音樂的節奏特點,進而認識到節奏的特征,更深刻地領悟到節奏的輕重緩急,這也是節奏訓練的一大目標。
(四)用經典音樂案例輔助教學
經典音樂是經過時間流轉、歲月積淀下的音樂,應該成為中職音樂教學節奏訓練的案例,不僅是因為經典音樂的經典性、知名度,而且因為經典音樂往往有著較好的節奏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節奏,而且學生聽到熟悉的經典曲目時也會自然而然地配合學習。
例如:經典音樂曲目《兔子舞》就是一個具有節奏感的曲目,教師通過播放此曲目來帶領學生分析其中的節奏,音樂響起來后學生便紛紛踏歌起舞,跟隨著音樂節奏和舞步,學生很快就明確這首曲目的節拍,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其中的節奏類別。很多學生說出是快四節奏,有些學生通過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深入理解此舞曲是四個拍子一變奏,一些學生則說是慢四節奏。此時教師可以先不給出答案,讓學生繼續感受和猜想,說出自己的理解,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感受、體會的機會,最后再給出節奏的解釋和詮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這一首曲目的節奏特點。
此外,教師要盡量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內心訴求和他們的興趣所在,圍繞他們的興趣來選擇教學曲目。例如:一些學生更加喜歡流行性曲目,教師則可以嘗試多播放一些流行歌曲,讓學生一邊聽這些流行歌曲,一邊分析其中的節奏,從而更加深入、透徹地分析曲目,掌握其中的變化,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總之,中職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節奏訓練具有一定的難度,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走進節奏的世界,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來體會音樂節奏,感受和認知音樂節奏,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中一邊領悟節奏、一邊體會其中的快樂,最終達到中職音樂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 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廣西教育,2014(38)
[2]李燕萍.角色扮演法在中職聲樂教學中的實踐[J].廣西教育,2017(42)
[3]黃坤忠.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樂理和視唱練耳的融合發展探究[J].廣西教育,2017(42)
[4]許 櫻.節奏訓練在中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音樂,2016(16)
【作者簡介】李燕萍(1976— ),廣西浦北縣人,講師,浦北縣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科帶頭人、教研組組長,研究方向:中職學前教育樂理教學、幼兒藝術教育與活動指導和學生德育管理。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