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祥
【摘 要】本文論述職高學生榮辱觀的培養策略,提出營造文化氛圍,鼓勵求知向善;捕捉身邊案例,懂得謙虛自律;開展專題講座,維護社會公德;組織實踐活動,促進身心和諧等措施,多維度地培養學生榮辱觀,推進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
【關鍵詞】職業高中 學生管理 榮辱觀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031-02
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基本認識,是價值觀的核心內涵,反映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人們的情感態度。社會主義榮譽觀指明了社會基本的價值取向,順應了社會主義發展的需求的同時,也順應了個體發展的需要,為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指明方向。素質教育的提出對學校教學管理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作為教育工作者之一,我們應當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主旋律,以此作為契機,多維度地培養學生榮辱觀,推進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
一、營造文化氛圍,鼓勵求知向善
良好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習慣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能夠造就學生健全的人格。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不僅要有求學的欲望,更要有人心向善的態度,教師應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和諧文明的班級環境,建設良好的班風、學風。
例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而班級文化是整個集體的共同認可的觀念,教師要帶領學生精心布置教室環境,利用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在教室環境布置時,筆者征求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同學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有學生提出,我們當下的任務依舊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發展自己,求知和做人同步進行。經過討論協商,最終決定此次設計主題為“以求知向善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用科學文化指導學生更好地求知、做人。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班級文化建設做出貢獻,有的人用毛筆和硬筆寫出“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生也有涯,知也無涯”等著名詩詞,有的人用圖畫的形式體現向善的重要性,同學們集思廣益,完成了本次環境設計。教室文化驅使學生自覺自愿地約束自己,無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漸內化成自覺、自立的學習習慣。
班級文化氛圍要賦予其創新、特色,開動學生腦筋,同步進行硬文化和軟文化建設,制度化的管理和環境的熏陶缺一不可,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同時展開,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營造和諧融洽的班級氛圍,加強學生管理工作。
二、捕捉身邊案例,懂得謙虛自律
理論上的教學滲透終究是不夠深入的,案例教學是為理論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利用現實生活的場景,讓學生把自己帶入到情景當中,感受人物的心理,體會其中隱含的道理,而運用學生身邊的案例教學則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具體的生活案例,從中學會謙虛自律等優良品德,成為新一代文明謙遜的青少年。
例如,職高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性格叛逆,喜歡張揚個性,做事時任性而為的現象不在少數,課堂表現不積極、逃課等現象時有發生。為了引導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筆者利用學生身邊的實例來影響他們的思維觀念。例如班級一位學生雖然平時在班上表現不是很出色,但他對待事情認真負責,待人謙遜友善,筆者邀請他在班會課上講述自己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他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缺乏自律,自律需要制度的約束,我每天都把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合理地安排好時間,將計劃表張貼在顯眼的地方督促自己,曾經的我也隨心所欲,結果成績一落千丈,雖然我現在還沒有提高很多,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達到自己期望的目標,我們已經不再是小孩了,所做的事情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任,才能成就更好的未來。”筆者在總結中告訴學生:“有目標、有計劃的人才是成功會垂青的人,我們要以謙虛自律為榮,以驕傲放縱為恥。”通過日常學習生活了解學生情況,筆者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讓其他同學借鑒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督促他們不斷進步。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捕捉學生熟悉且符合教學的身邊案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授、學生接收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所思所想,有所偏頗的要加以正確引導。
三、開展專題講座,維護社會公德
專題講座是就某一話題展開深度研討,從起因到結果,透徹地了解事件中的各個環節。近年來,社會公德問題頗受關注,人們思想觀念的多元化使得考慮問題越來越多角度,如扶起老人反被訛、小孩走失無人理會等問題讓人們引發對社會公德新的思考,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并維護社會公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榮辱觀。
例如,在一次班會課上,筆者組織開展了以“明榮知恥,做文明學生”為主題的專題講座。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筆者讓每位學生就近年的熱議問題談談自己的內心想法。其中,有學生提到扶起老人反被訛的事件時說:“這樣的事件讓我們的社會道德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在踐行社會道德和忌憚恩將仇報的天平上,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當有一天我們的父母甚至是我們自己摔倒在街頭,需要別人伸出援手卻遭遇冷漠時,又該做何感想?”還有學生講述了自己對“中國式過馬路”問題的感想,這一現象曾引起人們對交通安全和國民素質的熱議,這不僅是管理手段的缺陷,更是社會公德意識的淡薄,我們要從青年一代做起,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專題講座結束總結時,筆者告訴學生,我們只有明榮知恥,將榮發揚,將恥摒棄,社會才能更趨向文明進步。
專題講座的課題選取要符合當下社會熱點和學生學習需求,學生通常熱愛生活,向往社會但也越來越多的人存在社會公德意識淡化的現象,教師要指導學生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社會公德心,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
四、組織實踐活動,促進身心和諧
對于榮辱觀教育,教師應結合實踐活動深化對學生榮辱觀的理解,促進理論與知識的同步學習,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將禮義廉恥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倡導做榮之事,拒絕做辱之行,逐漸讓學生將道德養成內化成自身品質,正確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例如,為了加深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筆者帶領班級學生開展了“文明在我心中”的教育實踐活動,主要圍繞學校周邊的一些問題進行力所能及的改善行為,如今社會隨處可見粘貼的小廣告,不僅影響城市環境,而且造成資源的浪費,學生提前準備好清理小廣告的工具,仔細地清理每一處“瘡疤”,他們利用一上午的時間將周圍的一條街清理得干干凈凈,并向行人和周圍住戶宣傳了維護公共環境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到了城市清潔工的辛苦,并表示會從自身做起,帶動周圍人一起為創建文明環境做出努力。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切身地體會榮與辱的區別,積極響應并發揚榮辱觀。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以榮辱觀作為契機,加強青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關注身邊的小事,逐步把握道德標準,學會正確評價社會事件,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質,用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感受、審視生活,同時使中華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在時代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王繼輝.論切實加強高校學生榮辱觀教育[J].蘭州學刊,2007(51)
[2]李 森.在高校學生教育中強化社會主義榮辱觀[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6)
[3]徐 峰.簡論加強青年學生榮辱觀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6(7)
(責編 江月陽)